鮑里斯·利瓦諾夫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利瓦諾夫(俄語: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иванов;1904年5月8日—1972年9月22日)是蘇聯舞台劇和電影男演員。蘇聯人民藝術家。
鮑里斯·利瓦諾夫 | ||||||||||||||||||
---|---|---|---|---|---|---|---|---|---|---|---|---|---|---|---|---|---|---|
出生 | 1904年5月8日[儒略曆4月25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
逝世 | 1972年9月22日 蘇聯莫斯科 | (68歲)|||||||||||||||||
職業 | 演員 | |||||||||||||||||
活躍時期 | 1924年–1972年 | |||||||||||||||||
兒女 | 瓦西里·利瓦諾夫 | |||||||||||||||||
獎項 |
|
生平
編輯1904年生於莫斯科。父親是伏爾加哥薩克人,祖籍烏里揚諾夫斯克[2]。
16歲即參加工農紅軍,跟隨部隊赴突厥斯坦平息民族解放運動。但不久之後就回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第四工作室學習表演藝術,1924年畢業。之後,他在該劇院參與舞台劇演出,主要扮演各種喜劇角色。他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和情感廣受同學和老師的讚揚。他出演的角色包括《死魂靈》中的諾茲德寥夫,《聰明誤》中的恰茨基,《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阿馬維瓦伯爵,《三姐妹》中的瓦西里·索列尼[3]。
1924年,他首次出演童話影片冰雪之父,後又在《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等歷史革命片中登場。1930年代,他又出演了《杜布羅夫斯基》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等電影,其中前者是根據普希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後者獲得了1941年的史達林獎。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利瓦諾夫希望上前線戰鬥,但是根據史達林的命令,文化工作者必須撤離。莫斯科戰役期間,他的家人們撤離到安全區了,但他仍選擇留在城裡,為前線士兵們表演話劇[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繼續從事演藝事業。1948年,他被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晚年,他的業餘愛好是作畫。他的妻子尤金尼亞來自一個古老的波蘭貴族家庭。兒子瓦西里·利瓦諾夫後來也成為了一名演員。
主要參演
編輯年份 | 電影 | 原標題 | 角色 |
1927 | 《十月》 | Октябрь | 米哈伊爾·特列先科 |
1937 | 《波羅的海代表》 | Депутат Балтики | 米哈伊爾·博恰羅夫 |
1939 | 《米寧和波扎爾斯基》 | Минин и Пожарский | 波扎爾斯基 |
1940 | 《蘇沃洛夫》 | Суворов | |
1945 | 《遺失的信》 | Пропавшая грамота | 札波羅結哥薩克(聲) |
1946 | 《格林卡》 | Глинка | 尼古拉一世 |
1949 | 《史達林格勒戰役》 |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 羅科索夫斯基 |
《攻克柏林》 | 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 | 羅科索夫斯基 | |
1953 | 《海軍上將烏沙科夫》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 波將金 |
1955 | 《羅蒙諾索夫》 | Михайло Ломоносов | 羅蒙諾索夫 |
1958 | 《海之歌》 | Поэма о море | 費道爾欽科 |
1960 | 《生命的樂章》 | Слепой музыкант | 馬克西姆 |
參考資料
編輯- ^ Gottlieb, Vera. Anton Chekhov at the Moscow Art Theatre. Psychology Press. 2005: 83.
- ^ 2.0 2.1 Vasily Livanov. The Path from Childhood. Echo of One Dash. Moscow: AST. 2013: 256. ISBN 978-5-17-077885-0.
- ^ 普羅霍羅夫等 (編). 普拉斯科维娅·尼基季奇娜·安格林娜. 《苏联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1969年 (俄語).
- ^ 利瓦诺夫之墓. [2019-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外部連結
編輯- 鮑里斯·利瓦諾夫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鮑里斯·利瓦諾夫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