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賊篇

录音室专辑

鵲賊篇[5]》(英語:Hail to the Thief,專輯內頁標註名為《鵲賊篇(,或薄暮)》(英語:Hail to the Thief, (or, The Gloaming.)))是英國搖滾樂隊電台司令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由樂隊長期合作夥伴尼傑爾·歌德里希製作,發行於2003年6月9日。這張專輯也是電台司令與EMI簽約期間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

鵲賊篇
Hail to the Thief
電台司令錄音室專輯
發行日期2003年6月9日
錄製時間2002年9月-2003年2月
錄音室好萊塢大洋路錄音室英語Ocean Way Recording
英國牛津郡罐裝掌聲錄音室
類型
時長56:35
唱片公司
製作人
電台司令專輯年表
我亦有錯:現場錄音集
(2001年)
鵲賊篇
Hail to the Thief

(2003年)
錄音集錦(二加二等於五)
(2004年)
收錄於鵲賊篇的單曲
  1. 在又不在
    發行日期:2003年5月26日
  2. 難以安眠
    發行日期:2003年8月18日
  3. 2 + 2 = 5
    發行日期:2003年11月17日
  4. 《嬉鬧婚禮》(A Punchup at a Wedding
    發行日期:2004年1月5日僅供宣傳[4]

在之前的專輯《一號複製人》(2000)以及《失憶》(2001)中,電台司令引入了爵士古典以及電子元素。《鵲賊篇》的配器相對於前兩張專輯而言傳統搖滾味道更濃,但仍然保留鼓機英語drum machine以及合成器這樣的電子元素。為了避免像之前的專輯那樣製作周期過長,電台司令沒有採用以往的加錄英語overdubbing方式進行錄音,而是使用現場錄音。在歌詞的字裡行間,湯姆·約克表達著對於反恐戰爭以及西方世界右翼政策的態度。

儘管在發行十周之前發生了嚴重的網路外洩英語internet leak,《鵲賊篇》仍是在英國空降冠軍,並在美國奪得季軍,而後在英加兩國獲得白金認證。從這張專輯中還產生了三首打榜單曲:《在又不在》、《難以安眠》以及《2 + 2 = 5》。這張專輯獲得了較為正面的評價,並讓電台司令連續第五次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提名。

背景

編輯

在《一號複製人》(2000)以及《失憶英語Amnesiac (album)》(2001)中,電台司令一改往日吉他主導的搖滾曲風,在音樂中添加了更多電子元素[6]。同時在2000年及2001年的巡演期間,樂隊成員學會了如何在現場合用合成器與傳統搖滾樂配器[7]湯姆·約克這樣說:「儘管(我們的音樂中)有電子樂的元素,但用到它的同時,(我們在現場表演中)還是會安排自發的元素。那是人與機器之間的張力,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同時,他還表示電台司令並不會在下張專輯中做出「大的創新躍進或是宣言」一類的東西。[7]

2002年初《失憶》巡演收尾後,約克向樂隊其他成員送去了三首為下張專輯準備的歌曲小樣[8]。三首歌的標題分別是The GloamingEpiscovalHold Your Prize。小樣中包含著這三首歌的電子樂、鋼琴及吉他部分的框架。[9]電台司令在《一號複製人》與《失憶》的中間期錄製了《我情願》(I Will)與《惡狼襲門》(A Wolf at the Door)等幾首歌,但對錄製結果不是很滿意。[8]為了能在2002年7月至8月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巡演上表演,樂隊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來排演這幾首歌曲。[8]

錄音製作

編輯
 
在製作人尼傑爾·歌德里希的建議下,電台司令前往好萊塢,並在那裡用了兩周的時間完成了《鵲賊篇》的絕大部分錄音。那裡的文化也影響到了專輯的歌詞與插圖的創作。

2002年9月,電台司令與製作人尼傑爾·歌德里希及插圖師斯坦利·唐伍德移師好萊塢大洋路錄音室英語Ocean Way Recording。歌德里希和唐伍德都是樂隊從第二張專輯以來的合作夥伴。[10]這所錄音室是歌德里希推薦的,他曾在這裡製作過特拉維斯以及貝克的唱片,並認為這裡可以讓電台司令「調整心境」[11]。約克說:「我們本來想著:『我們真要飛躍大半個地球去做這事麼?』但那兒確實太棒了,我們工作相當得力,一天就能完成一首歌。在那裡就像度假一樣。」[7]

前兩張專輯的錄製以及編輯都花了電台司令近一年的時間。鼓手菲利普·塞爾韋說那段時間的工作就像是天天「在錄音室里裝配音樂」。[12]樂隊非常想在下張專輯中去捕捉即時、「鮮活」的聲音[8][13]。約克在接受MTV採訪時,這樣說:「前兩張專輯真是令我們頭疼。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去盯著電腦與圖譜,心裡想著『已經夠了,改善不了什麼了。』這一次我們儘管也用到了電腦(來處理),但是把所有的設備都搬到了錄音室。這樣就像舞台劇一樣,一切圍繞著表演。」[14]

其中絕大部分的電子樂都不是後期加錄的,而是在錄音室中現場錄製的[15]。格林伍德使用了音樂程式語言Max英語Max (software)來進行取樣以及實時協調樂隊表演[15],同時繼續使用模組合成器英語模组合成器以及自《一號複製人》開始啟用的馬特諾琴[16][17][18]。格林伍德也沒有像在之前的專輯中那樣使用較多的效果,而是使用較為乾淨的吉他聲,來試試在沒有使用效果器時能不能「做出些有趣的東西」[19]

為了避免像之前那樣瞻前顧後、拖泥帶水,電台司令選擇速戰速決[8]。由於沒有在錄音室中重寫的時間,約克只得使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創作歌詞[20]。不過在有些歌里,他還是用了之前在《一號複製人》以及《失憶》中用過的將語句切開並隨機重排的技法英語Cut up technique[21]。格林伍德這樣的描述錄製過程:「我們實際上都沒有時間去我們錄了什麼。當過完(錄音的)那兩周時,我們都沒聽過我們頭兩天錄的東西。我們都不記得錄過什麼以及哪些部分都是誰完成的。這樣做東西有點魔幻。」[22]這種方式確實令樂隊沒有出現那樣較為緊張的局面。奧布萊恩後來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說《鵲賊篇》可能是頭一張讓電台司令「在完成時彼此沒有殺意」的專輯[23]

受到了披頭四的啟發,電台司令在這張專輯中試圖去實現歌曲間的無縫銜接[23][24]。《2 + 2 = 5》在專輯中收錄的版本原本只是樂隊成員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完成的試錄錄音[8]。而《在與不在》則花了樂隊一定的工夫。當他們在牛津郡的錄音室完成重錄後,約克對於能完成這樣一首能令他動容的歌曲感到慶幸,並覺得它可能是樂隊的最高傑作[8]。電台司令還曾在《一號複製人》與《失憶》的中間期製作過電子配樂版本的《我情願》(英語:"I Will",不過由於覺得這種編曲有點像是「發電廠樂團作品蹩腳的仿品」而將其棄置[25],但他們還是將其中的部分樂思用到了《失憶》中《轉盤一般》(英語:"Like Spinning Plates")這首歌中[8]。在《鵲賊篇》這張專輯中,樂隊力圖去找到「一首好歌的核心要素」而不被製作的細節以及新音效分散精力,最終的編曲也較為簡潔[8]

電台司令在兩周的時間裡完成了《鵲賊篇》絕大部分的錄製工作[14],剩下的錄音以及混音工作則是在回到牛津郡的錄音室後於2002年末至2003年初完成的[8][26]。與在洛杉磯時較為輕鬆的工作氛圍不同[11],樂隊在混音以及安排曲序時產生了矛盾。約克後來這樣回憶道:「為了專輯該如何整合以及混音的事情,我們吵了許多次架。製作這張專輯就像撒了泡尿一般,我們頭一次這麼開心地錄音……不過當完成時也就沒人感到輕鬆了。因為這之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朝夕面對著半成品。所以當你接觸到不同的錄音版本時,我們都有長長的(備選)序列。」[27]歌德里希後來表示專輯最終發行時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內容使用的是洛杉磯時期較為粗糙的混音[11]

歌詞與主題

編輯
我當時聽了許多BBC廣播4台中的政治節目。我發覺自己——早晨在廚房裡給兒子準備著早飯,而咖啡因的作用又在直衝腦子時——胡亂記下了幾個詞,那些(英美政府)鍾情的奧威爾小說中的那種委婉語。他們成了這張唱片的背景。這些詞語的情感背景早已被抽離。我所做的只是把它帶回來。
《滾石》雜誌2003年對於湯姆·約克的專訪[7]

依約克本人所說,西方社會在喬治·沃克·布什贏得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所表現出的那種「無知、偏狹、焦灼以及愚蠢」深深影響了《鵲賊篇》的歌詞[26]。他在歌詞以及插圖中用到了有關展開反恐戰爭議論的話語[7]。但他表示原本並沒有用歌曲來宣示政治態度的想法[7],在《多倫多星報》的專訪中,他是這樣說的:「我盡力不去寫那些政治方面的東西,以及天天伴我左右的那種深切的恐懼。但它就是在那裡揮之不去,以致你最後只得放棄,讓它出現。」[28]

當時初為人父的約克試圖從孩童的視角來解讀政治主題[26]。他在歌詞中引用了像《小雞潘妮英語Henny Penny》這樣的童話與民間傳說[9]以及他與兒子一起看的兒童文學及電視節目中的一些橋段,其中包括20世紀70年代的連續劇《布袋貓英語Bagpuss[8]。在專輯內頁中,樂隊特意感謝了《布袋貓》的創作者奧利弗·波斯特蓋特英語Oliver Postgate[16]。在有了孩子後,約克對於世界的時局及其對於下一代的影響更為關心[29]。強尼·格林伍德則覺得約克歌詞表達著其內心的困惑以及遁世感[25]

約克也引用了《神曲》的地獄篇中的部分橋段[30]。《2 + 2 = 5》、《坐下。起立》(英語:"Sit Down. Stand Up")以及《駛向月球》(英語:"Sail to the Moon")則蘊含著基督教對於善與惡以及天堂與地獄的解釋。這在電台司令的歌曲中尚屬首次。[31]:182還有些則參考了科幻小說與恐怖小說,比如《惡狼襲門》(英語:"A Wolf at the Door")中的狼、《我們吸吮年輕人的血》(英語:"We Suck Young Blood")中的毒蛇,《2 + 2 = 5》中對於《一九八四》的引用以及《難以入眠》(英語:"Go to Sleep")中引用的《格列佛遊記》中的巨人[32]:237

約克本人曾在多個場合中表示他在用《鵲賊篇》去表達「對於未來總體上的恐懼——形勢正在變得十分危急,而人卻又無能為力,因為事物的流變已經不可控制。[25]挫折、無力感、憤怒、令人受制的人群內部的巨大鴻溝、鼓動著民眾為其投票的人[33]以及在憤怒與厭倦之間的掙扎都讓你想要早早投降[24]。」

標題與副標題

編輯
 
「向盜賊致敬」(英語:"hail to the thief")是小布什反對者針對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存在爭議的佛羅里達州選舉結果提出的口號。

專輯內頁中給出的專輯全名為《鵲賊篇(或薄暮)》(英語:Hail to the Thief (Or, The Gloaming).[34]。專輯中的每首歌也都有副標題。這是樂隊從維多利亞時代音樂廳的節目單中得到的創意。[35]專輯的命名曾讓樂隊犯難[8],他們曾想將標題定為《薄暮》(英語:The Gloaming),不過由於太過「詩意」[25]而「傷感」[7],因而只是將其作為專輯的副標題[34]。樂隊還考慮過其他標題。其中的一些後來變為專輯中歌曲的副標題,比如《被擦除的小人》(英語:Little Man Being Erased)、《瘦骨嶙峋的無地之王》(英語:The Boney King of Nowhere)以及《惡蛇與梯子》(英語:Snakes and Ladders)就分別成為《難以入眠》(英語:"Go To Sleep")、《在又不在》(英語:"There There")以及《坐下。起立》(英語:"Sit Down. Stand Up")的副標題。[9][21]

專輯的原文名「Hail to the Thief」是小布什反對者針對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存在爭議的佛羅里達州選舉結果提出的口號,戲仿自美國總統頌歌《向統帥致敬》(英語:Hail to the Chief)[36]:70。約克後來將聽說這個短語的時間形容為專輯的「成型時刻」。[7]電台司令最終選定這個題目,一部分是為了「揭示這樣一個血淋淋的現實……即這個地球上最強大國家現在是由竊取選舉結果的人來運作」[37],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想藉此去回應當時社會中「興起的雙想、偏狹與瘋狂以及個體完全脫離的情勢所控以致表現出非人性一面的感受。」[8]標題還暗諷了專輯完成前發生的外洩。科林·格林伍德覺得該事件「使精心製作的音樂作品的精神發生了裂解」。[35]約克曾擔心這個標題只會被人解讀為對於美國大選的諷刺,但樂隊其他成員卻覺得它可以總結「那個時代所有的荒誕不經與亢進悅動」[7]

封面及插圖

編輯
 
為了創作這張專輯的封面,唐伍德特意搜集了洛杉磯大街小巷中的短語。

《鵲賊篇》的封面及插圖都是由斯坦利·唐伍德繪製的。他是電台司令的老夥伴,樂隊自《善變》以來所有作品的插圖都是由他創作的。[10]專輯的封面圖題為「太平洋畔」(英語:"Pacific Coast"),是一張好萊塢的街道圖。各個建築位置上的則是洛杉磯街邊的廣告語。[38]唐伍德這樣說:「廣告本身就是要去抓住人們的視線的,並且從多種角度而言,它們也都很美。但其中仍然隱含著驅使人去買東西這樣多少令人不安的因素。我喜歡將這些街邊廣告中的元素從其所處的環境中抽離出來,因為這樣可以去除其中的命令式的意味,令其回歸到宣傳的本質。」[39]其中還有一些由約克提供的短語。它們來自有關反恐戰爭的論爭。[10]其中的一個,「火燒女巫」(英語:"burn the witch"),成為了電台司令後來的一首歌的名字。這首歌在《鵲賊篇》時期即已開始創作,不過直到製作第九張專輯《月形池》(2016)時才完成。[40]

比起電台司令之前的那些色調較為柔和的專輯封面,唐伍德覺得這張封面中更為明快、「討好眼球」的色調有著不祥之兆的意味,「因為我在其中用到的所有顏色都是來自石油化工產品……沒有一個來自天然顏料。它們本質上都是來自那種黑色的油泥。我們構建了這樣一個具有異乎尋常的活力的社會,但我們遲早要去收拾由此埋下的隱患。」[39]評論家艾米·布里頓認為這張封面是在暗諷小布什政府為解決以巴衝突而提出的「和平路線圖」計劃[41]:329。約瑟夫·泰特則認為封面圖與讓·杜布菲的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覺得封面圖是從視覺上描繪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同質化與高度編制化」,「那種令人感到壓抑的千篇一律的色調與風格則是在映射全球化正在削平差異」[31]:179。專輯中的其他插圖描繪的則是紐約、倫敦、格羅茲尼以及巴格達等城市[31]:178。專輯早期發行的版本還包括封面路線圖的摺疊插頁[10]

編曲

編輯

相較於前兩張專輯而言,《鵲賊篇》配器上數字處理相對較少而傳統搖滾味道較濃,約克的歌聲也重回到音樂的前台[8]。其中的一些歌曲,比如《2 + 2 = 5》、《坐下。起立》以及《在又不在》用到了樂隊用過的類似小妖精樂隊的那種,由弱漸強地構造音樂張力的手法[42]

約克儘管覺得《鵲賊篇》的原聲色彩非常濃郁[26],但並不認為它是一張徹底的傳統搖滾專輯[13]。這張專輯仍然保留了合成器、鼓機以及取樣器這樣的電子元素[43][44],強尼·格林伍德以及約克也在專輯中用到了計算機合成[16],而其中的一些歌曲,像是《後退》(英語:"Backdrifts")和《薄暮》(英語:"The Gloaming"),更是以電子伴奏為主。Spin雜誌的評論人威爾·赫爾梅斯覺得《鵲賊篇》是「冷冰冰的音序器與琴弦與琴鍵上有血有肉的手指間的拉鋸戰」[43]。儘管專輯的主題較為黑暗,電台司令仍是認為《鵲賊篇》是一張「光閃耀人的流行專輯,清淨又溫暖」[45]。奧布萊恩覺得專輯收錄了新的「昂揚向上」的音效,「歌曲中有空間、陽光以及能量」[23]

專輯開篇歌曲《2 + 2 = 5 (溫吞水)》(英語:"2 + 2 = 5 (The Lukewarm)")是一首搖滾風格的歌曲。它在專輯一開始即將其推向一個高潮。[30]《坐下。起立(惡蛇與梯子)》(英語:"Sit Down. Stand Up (Snakes and Ladders)")是一首電子風格的歌曲,其中可以看到查爾斯·明格斯的影子[8]。《駛向月球(將蛛網掃出天際)》(英語:"Sail to the Moon (Brush the Cobwebs Out of the Sky)")是一首有點像是搖籃曲、節拍又在時時變化的歌謠。其中引用了諾亞方舟的故事。[46]約克在僅僅5分鐘的時間裡就寫完了這首獻給幼子諾亞的歌[31]:183

《後退(蜜月告結)》(英語:"Backdrifts (Honeymoon is Over)")是一首有關「周遭一切都在倒車」的電子風格的歌[8]。《難以入眠(被擦除的小人)》 (英語:"Go to Sleep (Little Man being Erased)")是以一段後來被科林·格林伍德形容為「1960年代英國民謠那樣」的由原聲吉他演奏的固定低音開頭。《吾之終結,汝之開始(天正崩塌)》(英語:"Where I End and You Begin (The Sky is Falling In)")是一首搖滾風格的歌曲。其中有馬特諾琴構造的「音牆」,節奏部分則有新秩序樂隊的風格。[8]依約克所說,《我們吸吮年輕人的血》(英語:"We Suck Young Blood (Your Time is Up)")是一首「奴隸船調英語Work song#African American work songs[21]。其中布滿爵士風格的「像噩夢一般」較為自由的休止以及「殭屍一般」的掌聲伴奏[25][32]。 這首節奏較為病態的歌諷刺了好萊塢的文化及其「想要永葆青春並持續剝削人、吸吮他們的精力的欲望」[21]

 
在專輯的一些歌曲中,強尼·格林伍德用到了一種早期電子樂器,馬特諾琴

《薄暮(在寒風中輕輕張口)》(英語:"The Gloaming (Softly Open our Mouths in the Cold)")是一首電子風格的歌曲,其中有強尼·格林伍德通過循環錄音帶製造的「機械的節奏」[8]。格林伍德覺得它是一首「較為老派的電子樂:沒有電腦合成,只用到了模組合成器、磁帶機以及塑料膠帶」[15]。約克覺得這首歌是「這張唱片中特色最為鮮明的抗議歌曲……我真心覺得它(是一首)有關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以及日漸高漲的偏狹、偏執、恐慌及一切讓民眾情緒低落的東西(的歌)。」[26]《在又不在(瘦骨嶙峋的無地之王)》(英語:"There There (The Boney King of Nowhere)")是一首吉他主導的搖滾歌曲。其中層級推進的鼓聲將專輯又一次推向高潮。這首歌受到了德式搖滾樂隊罐頭英語Can (band)[21]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47]以及小妖精樂隊的影響[8][25]

《我情願(無人之地)》(英語:"I Will (No Man's Land)")被約克形容為其寫過的「最為憤怒的一首歌」[8]。其歌詞是在一則有關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被摧毀的一座裡面有孩子以及家庭的防空洞的新聞的啟發下寫出來的[21]。《嬉鬧婚禮(不不不不不不不)》(英語:"A Punchup at a Wedding (No No No No No No No No)")是一首放克風格的歌曲。約克在其中表達著面對著混亂的世界的無助感:「就像是婚禮上發生了鬥毆事件,誰也不知道發生著什麼,就是在那裡鬧著。」[8]《黏液瘤變症(法官、陪審團和劊子手)》(英語:"Myxomatosis (Judge, Jury & Executioner)")是一首基於過載低音英語Fuzz bass的歌曲[48]。電台司令試圖在其中重現新浪潮音樂中的那種「令人恐懼的」失諧的鍵盤音效[8]

強尼·格林伍德覺得《糊塗蟲(死如落葉)》(英語:"Scatterbrain (As Dead as Leaves)")「非常簡潔,並且相當美麗。不過其中的部分音樂中的一些東西,以及一些和弦,對於我而言可能永遠都不能細探究竟。」[8]NME雜誌覺得專輯的收尾曲《惡狼襲門(物質女孩。布洋娃娃。)》(英語:"A Wolf at the Door (It Girl. Rag Doll.)")是「一首漂亮的歌。(歌手)在前台進行著恐怖的獨白。」格林伍德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可比格林童話。[25]依約克所說,把這首歌放在最後意在「把你叫醒……一切都是場噩夢。現在你需要從中走出然後喝杯水。」[8]

宣傳發行

編輯

樂評人亞歷克西斯·彼得里迪斯認為《鵲賊篇》的宣傳活動「依照(電台司令)的標準而言……可以稱作是一場閃電戰」[49]。2003年,模仿招聘廣告的宣傳海報開始在洛杉磯和倫敦的街頭出現。海報中有取自《我們吸吮年輕人的血》歌詞的口號,還有一個暗含著「to thief」(致盜賊)的電話號碼[a]。當撥通這個號碼時,撥打者會聽到「《鵲賊篇》客服中心」的歡迎錄音[50]。五月,一架拉著《鵲賊篇》橫幅的飛機從科切拉音樂節的現場上空飛過[49]

約克曾邀請《布袋貓》的作者奧利弗·波斯特蓋特為專輯首單《在又不在》創作MV。當時已經退休的波斯特蓋特婉拒了邀請。克里斯·霍普韋爾英語Chris Hopewell後來為這首歌製作了一部定格動畫風格的MV[9]。2003年5月20日,MV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首播。當天,該MV也在MTV2英語MTV2頻道上每小時播放一次[51]。6月,電台司令重啟了他們的官方網站。他們在那裡放了一些有關大眾傳媒文化以及不夜城的數字動畫。[52]樂隊還在那個月開起了radiohead.tv。他們會在那裡定時以流媒體形式放出短片、MV以及來自錄音室的網路直播。錯過播出時間的瀏覽者會看到伴以20世紀70年代風格的間奏曲的檢驗圖[52]約克後來在訪談中表示樂隊曾打算自己開設電視頻道進行宣傳,不過由於預算問題以及擔心播出的內容太過古怪「嚇到小孩子、工作人員以及投資者」,樂隊只得取消了該計劃[53]。所準備播放的影音材料後來於2004年在DVD《史上最能撒謊之口英語The Most Gigantic Lying Mouth of All Time》中放出[54]

2003年6月9日,《鵲賊篇》正式發行。部分地區的CD做了防拷貝處理英語copy protection。這造成了部分CD播放器不能正常播放專輯。比利時的消費者社團Test-Achats英語Test-Achats就曾接到有關該問題的投訴。[55]唱片公司後又於2004年4月發行了集合該專輯單曲B面曲、重混以及現場錄音的合集《錄音集錦(二加二等於五)》(英語:COM LAG (2plus2isfive)[56]

網路外洩

編輯

2003年3月30日,在《鵲賊篇》正式發行十周之前,一份包含未完成的音軌在內的原始版本英語Audio_mastering的專輯數據開始在線上傳播英語Internet leak[57]。強尼·格林伍德雖然沒有指責下載者,但對於未完成的作品就這樣外洩仍是感到不滿,並稱其是「偷盜行為」[58]。科林·格林伍德則形容這次外洩「就像是早晨剛起床只穿著一隻襪子時被偷拍一樣」,不過他對於EMI向電台以及樂迷網站發出停止播放外洩內容的要求表示遺憾。他這樣說:「那些唱片公司平常不都是要花幾千塊錢來讓電台來播他們的唱片麼?現在輪到他們掏錢讓這些電台別再播它們了。」[59]

EMI方面並不打算提前發售來應對外洩。EMI負責新媒體方面的副總裁泰德·米柯這樣說:「外洩確實讓我們在(臨近發售)的十周里時時面對著壓力。但我們仍然相信(想買的)人還是會來買這張專輯的。」[51]這次外洩事件對於電台司令下張專輯《在彩虹中》的發售方式產生了影響。樂隊決定在給定的「外洩日期」自行發行專輯,價格則由買家來決定[60]

評價及影響

編輯
專業評分
綜合得分
來源評分
Metacritic85/100[44]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     [61]
Entertainment WeeklyA−[62]
The Guardian     [49]
Los Angeles Times    [63]
NME7/10[64]
Pitchfork Media9.3/10[46]
Q     [65]
Rolling Stone     [66]
SpinA[43]
Uncut英語Uncut (magazine)     [67]

商業成績

編輯

《鵲賊篇》曾奪得英國專輯榜冠軍並在榜14周[68]。在美國,這張專輯入榜時位列季軍,首周售出約300,000張[69][70],為電台司令所有專輯中最高[71]。截至2008年, 這張專輯在美國的銷量突破一百萬張[72]。同時,這張專輯在英[73][74]兩國獲得白金認證,並在美國[75]、澳洲[76]以及法國[77]獲得金唱片認證。

樂評界

編輯

綜合評論網站Metacritic為《鵲賊篇》給出了85分(滿分100),並稱其是一張「博得滿堂彩」的專輯[44]。尼爾·麥考密克在給《每日電訊報》的專稿中寫道,《鵲賊篇》是「電台司令馬力全開之作」,也是「這群主流音樂人在其所在的高度上所能貢獻的一張主流專輯」[78]AllMusic的安迪·凱爾曼認為電台司令在踏入其音樂生涯的第二個十年時仍充滿充沛的精力[61]Pitchfork的克里斯·奧特則覺得電台司令在這張專輯中「仍在延續著將流行樂塑造為無邊無界的介質的工作。這可能也是流行樂本應擔當的角色。」他還把這張專輯視為「新音樂的最佳代表」。[46]在刊載在《紐約》雜誌中的文章中,伊桑·布朗這樣寫道:「(《鵲賊篇》)並不是一張訴說政治異見的專輯,正因如此其音樂性是如此之好。一如電台司令往日的《一號複製人》這樣的傑作,其間焦躁不安而又光怪陸離的音樂只是將政治設為其背景。」[79]

不過NME雜誌的詹姆斯·奧爾德姆則認為《鵲賊篇》「雖是一張佳作,但仍談不上偉大」。他覺得專輯中的「一系列高光時刻因為平淡無奇的電子編曲而失去了光彩」。[64]《衛報》的亞歷克西斯·彼得里迪斯這樣寫道:「(雖然)《鵲賊篇》談不上差,但它既沒有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也沒有之前那些奠定電台司令世界級樂隊地位而又傳唱不息般的歌曲。」[49]The Village Voice雜誌的羅伯特·克里斯戈則認為《鵲賊篇》中的旋律以及吉他部分並不像《OK電腦》中的那樣或是「如泣如訴」,或是「明晰癲狂」,不過更為行雲流水[80],而後又為其授予一星「佳作獎」。[81]在滾石雜誌2010年評出的00年代百佳專輯中,《鵲賊篇》位列第89名。雜誌中這樣寫道:「(專輯中)滿溢著的炫目的創意足以令這張專輯稱為一次勝利。」[82]

《鵲賊篇》是電台司令連續第五張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提名的專輯[83]。製作人尼傑爾·歌德里希與工程師達雷爾·索普最終憑藉這張專輯獲得了2004年度的「葛萊美獎最佳非古典專輯策劃」[84].

成員評價

編輯

電台司令自己對於《鵲賊篇》這張專輯並不太滿意。在Spin雜誌2006年的專訪中,約克說道:「我也許會對曲目做調整。我覺得我們在把它們整合到一起時,有點思維過載……我們當時想要快點完成(這張專輯),現在看來其中的歌曲(因此)受害。」[85]2008年,奧布萊恩對Mojo雜誌表示他覺得樂隊應該把專輯的曲目裁到十首,現在的長度多少會令一些聽者望而卻步。在同篇訪談中,科林·格林伍德說道,他認為專輯中的一些歌仍是半成品,而整張專輯當時可能需要放置一段時間。[86]2013年,製作人歌德里希對NME雜誌這樣說道:「我覺得(專輯中)確實有些偉大的時刻——但歌還是太多了。夥計們現在多少都會同意這一點,但當時專輯就是那樣完成了……整體而言,我覺得專輯因為未經細琢而具有一定的魅力。但它可能是所有專輯中我個人好感度最低的一張……它並沒有自己的走向。它就是像是前作的同源產物一樣。也許那就是它力量所在。」[11]

再版發行

編輯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影音俱樂部A-[87]
Pitchfork Media8.6/10[42]

2007年,在續約失敗後,電台司令離開了EMI。不過,EMI仍然保有電台司令之前發行的所有作品的版權。[88]在黑膠絕版一段時間後,2008年8月19日,作為《自國會錄音室》(英語:"From the Capitol Vaults")再版計劃中的一部分,EMI發行了《鵲賊篇》的雙LP。同期再版的還有《一號複製人》、《失憶》以及《OK電腦》等專輯。[89]2009年8月31日,EMI又發行了《鵲賊篇》的珍藏版(包含2張CD)及特別珍藏版(包含2張CD與1張DVD)。其中第1張CD是原始專輯,第2張CD則是其中單曲的B面曲以及曾在《錄音集錦(二加二等於五)》 中發行過的現場錄音,DVD中的則是音樂錄影以及電視節目中的現場表演錄影。電台司令並沒有參與專輯再版相關事務,錄音也沒有經過任何新的處理。[90]

樂評媒體Pitchfork稱珍藏版是《鵲賊篇》的最佳再版版本並特別讚譽了附加的B面曲中的Gagging Order這首歌[42]。《影音俱樂部》則稱附加的內容「非常值得一聽,其中的現場錄音尤為如此」[87]

收錄曲目

編輯

以下內容整理自專輯內頁[16][b]

全碟詞曲:電台司令(科林·格林伍德、強尼·格林伍德、埃德·奧布萊恩、菲利普·塞爾韋及湯姆·約克) 
曲序曲目時長
1.2 + 2 = 5(The Lukewarm.)3:19
2.Sit down. Stand up.(Snakes & Ladders.)4:19
3.Sail to the Moon.(Brush the Cobwebs out of the Sky.)4:18
4.Backdrifts.(Honeymoon is Over.)5:22
5.Go to Sleep.(Little Man being Erased.)3:21
6.Where I End and You Begin.(The Sky is Falling in.)4:29
7.We suck Young Blood.(Your Time is up.)4:56
8.The Gloaming.(Softly Open our Mouths in the Cold.)3:32
9.There there.(The Boney King of Nowhere.)5:25
10.I will.(No man's Land.)1:59
11.A Punchup at a Wedding.(No no no no no no no no.)4:57
12.Myxomatosis.(Judge, Jury & Executioner.)3:52
13.Scatterbrain.(As Dead as Leaves.)3:21
14.A Wolf at the Door.(It Girl. Rag Doll.)3:21
總時長:56:35
珍藏版/特別珍藏版附加曲目
曲序曲目時長
1.Paperbag Writer3:58
2.Where Bluebirds Fly4:31
3.I Am Citizen Insane3:33
4.Fog (Again)(Live)2:18
5.Gagging Order3:36
6.I Am a Wicked Child3:06
7.Remyxomatosis(Cristian Vogel RMX)5:10
8.There There(First Demo)7:45
9.Skttrbrain(Four Tet Remix)4:25
10.I Will(Leaked Version[c]2:23
11.Sail to the Moon(BBC Radio 1's Jo Whiley's Live Lounge, 28/05/03)4:11
12.2 + 2 = 5(Live at Earls Court, London, England, 26/11/03)3:35
13.Go to Sleep(Zane Lowe, 08/12/03)3:32
特別珍藏版DVD
曲序曲目
1.There There
2.Go to Sleep
3.2 + 2 = 5
4.Sit Down. Stand Up
5.2 + 2 = 5(Live at Belfort Festival)
6.There There(Live on 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27/05/03)
7.Go to Sleep(Live on 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27/05/03)
8.2 + 2 = 5(Live on 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27/05/03)
9.Where I End and You Begin(Live on 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27/05/03)

主創團隊

編輯

以下信息整理自專輯內頁[16]

榜單成績及銷量認證

編輯

單曲成績

編輯
單曲 最高排名

[105]

[106]

[107]
在又不在 14 4 1
難以入眠 32 12 2
2 + 2 = 5 17 15

「—」表示單曲未在該國打榜

注釋

編輯
  1. ^ 這裡指的是使用傳統行動電話的鍵盤輸入可以打出這個短語。
  2. ^ 其中可能包含不合英語大小寫以及標點符號使用慣例的情況。
  3. ^ 專輯內頁中誤記為「Los Angeles Version」(「洛杉磯版」)。[9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caro, L. Coachella 2004. LA Weekly. 2004-05-06 [2015-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2. ^ Harvilla, R. Radiohead Rorschach. Houston Press. 2003-09-25 [2015-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3.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Tiny Mix Tapes. [201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英語). 
  4. ^ Promo Only: Modern Rock Radio (January 2004)Allmusic上的頁面. [2012-02-23].(英文)
  5. ^ 鵲賊篇. 五大唱片. Five Music. [2016-12-14] (中文(繁體)). 
  6. ^ Reynolds, S. Walking on Thin Ice. The Wire. 2001 [200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英語).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Fricke, D., Bitter Prophet: Radiohead's Thom Yorke lifts the veil on "Thief", Rolling Stone, 2003-06-26 (英語)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 Interview CD (訪談). 2003 (英語). 
  9. ^ 9.0 9.1 9.2 9.3 Q, July 2003
  10. ^ 10.0 10.1 10.2 10.3 MAPS AND LEGENDS. NME. 2003-04-29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1) (英語). 
  11. ^ 11.0 11.1 11.2 11.3 Jones, L. Hail To The Thief' Is 10 - Revisiting Radiohead's Underrated Masterpiece. NME. 2013-06-07 [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2) (英語). 
  12. ^ Radiohead Warm Up, Rolling Stone, 2002-05-24 (英語) 
  13. ^ 13.0 13.1 'Exclusive: Thom on new Radiohead album'. NME. 2002-10-05 (英語). 
  14. ^ 14.0 14.1 Wiederhorn, J. Radiohead: A New Life. MTV. 2003-06-19 [200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7) (英語). 
  15. ^ 15.0 15.1 15.2 Collins, N. CMJ Reviews – Radiohead: Kid A, Amnesiac and Hail to the Thief.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3) (英語).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Hail to the Thief (booklet). Radiohead: 15. 2003 (英語). 
  17. ^ Ross, A. The Searchers: Radiohead's unquiet revolution. The New Yorker. 2001-08-20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4) (英語). 
  18. ^ Anderson, M. Yvonne Loriod: Pianist who became the muse and foremost interpreter of the works of her husband Olivier Messiaen. The Independent. 2010-05-20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英語). 
  19. ^ Bonner, M., An Audience With ... Jonny Greenwood, Uncut, 2012 (英語) 
  20. ^ Parker, L. Putting The Music Biz in Its Right Place. Yahoo!. 2003-07-28 [201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6) (英語).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Thom Yorke on 'Hail to the Thief'. Xfm London. 2003-07-02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英語). 
  22. ^ Jonny Greenwood; Thom Yorke. (訪談). 2003-2003-06-04. Launch Media. New York City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3. ^ 23.0 23.1 23.2 Edwards, Gavin. Radiohead Swagger on "Thief". Rolling Stone. 2003-05-09 [2011-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9) (英語). 
  24. ^ 24.0 24.1 Yorke, T.; O'Brien, E. 訪談 with Ray Cokes. 2003-07-03. Music Planet 2Nite. Arte. Paris, France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NME Interview with Radiohead, NME, 2003-05-10 (英語)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Recording 'Hail to the Thief' in Los Angeles. Xfm London.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英語). 
  27. ^ Self, W. Make rock not war! When Will Self met Thom Yorke. GQ. 2012-04-13 [201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6) (英語). 
  28. ^ B., Rayner. All hail to Radiohead. Toronto Star. 2013-06-08 [2016-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4) (英語). (閱覽全文需付費)
  29. ^ Klosterman, C. Fitter Happier: Radiohead Return. Spin. 2003-06-29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0) (英語). 
  30. ^ 30.0 30.1 Lynskey, Dorian. 33 Revolutions per Minute: A History of Protest Songs, from Billie Holiday to Green Day. HarperCollins. 2011: 519. ISBN 0-06-167015-4. 
  31. ^ 31.0 31.1 31.2 31.3 Tate, J. The Music and Art of Radiohead. Ashgate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0-7546-3980-0 (英語). 
  32. ^ 32.0 32.1 Forbes, B. W. Radiohead and Philosophy: Fitter Happier More Deductive. Open Court. 2009. ISBN 0-8126-9664-6 (英語). 
  33. ^ Harcourt, N. Radiohead interview. KCRW. 2003-06-26 [201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0) (英語). 
  34. ^ 34.0 34.1 Hail to the Thief (booklet). Radiohead: 8. 2003 (英語). 
  35. ^ 35.0 35.1 Farber, J. Radiohead set to steal the show again. The Age. 2003-06-04 [200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5) (英語). 
  36. ^ Bendat, J. Democracy's Big Day: The Inauguration of our President 1789–2009. iUniverse Star. 2008. ISBN 978-1-58348-466-1 (英語). 
  37. ^ Yorke, T. 訪談 with Charlotte Roche. 2003-07-10. Fast Forward. Viva.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8. ^ Radiohead's 'sixth man' reveals the secrets behind their covers. The Guardian. 2006-11-22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英語). 
  39. ^ 39.0 39.1 Dombal, R., Take Cover: Radiohead Artist Stanley Donwood, Pitchfork Media, 2010-09-15 [2011-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英語) 
  40. ^ Yoo, Noah; Monroe, Jazz. Watch Radiohead's Video for New Song 'Burn the Witch'. Pitchfork Media. 2016-05-03 [2016-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英語). 
  41. ^ Britton, A. Revolution Rock: The Albums Which Defined Two Ages. AuthorHouse. 2011. ISBN 1-4678-8710-2 (英語). 
  42. ^ 42.0 42.1 42.2 Tangari, J.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Special Collectors Edition. Pitchfork Media. 2009-08-27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31) (英語). 
  43. ^ 43.0 43.1 43.2 Hermes, W. Steal This Laptop. Spin. 2003, 19 (7): 103–104 [201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英語). 
  44. ^ 44.0 44.1 44.2 Reviews for Hail to the Thief by Radiohead. Metacritic. [201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英語). 
  45. ^ Hail to the Thief is Our Shiny Pop Record, NME, 2003-05-03 (英語) 
  46. ^ 46.0 46.1 46.2 Ott, C.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Pitchfork Media. 2003-06-09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英語). 
  47. ^ Radiohead Artist Page. MusicEmissions.com. [200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2) (英語). 
  48. ^ Neate, R.; Neate, I.; Neate, Wilson; Reeher, J. Radiohead. Trouser Press. [2015-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英語). 
  49. ^ 49.0 49.1 49.2 49.3 Petridis, A. CD: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The Guardian. 2003-06-06 (英語). 
  50. ^ Radiohead spoof talent shows. BBC. 2003-05-07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4) (英語). 
  51. ^ 51.0 51.1 Cohen, J. Web Leak Fails to Deter Capitol's Radiohead Setup. Billboard. 2003-06-14 (英語). 
  52. ^ 52.0 52.1 Radiohead TV goes on air. BBC. 2003-06-10 [2012-11-06] (英語). 
  53. ^ 'Yes I am entering Miss World'. The Guardian. 2003-11-21 [200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30) (英語). 
  54. ^ Radiohead New Material This Year. Xfm. 2004-10-12 [200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英語). 
  55. ^ Consumers sue over anti-copy CDs. BBC. 2004-01-06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4) (英語). 
  56. ^ Com Lag (2Plus2IsFive) - Radiohead. Allmusic. [201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6) (英語). 
  57. ^ Radiohead tracks appear on web. BBC. 2003-04-02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3) (英語). 
  58. ^ Frankowski, A. Hail to the Thief: Leaked tracks are stolen early recordings. Drowned in Sound. 3 April 2003-04-03 [201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英語). 
  59. ^ "It's all fucked". Q. 2003, (203) (英語). 
  60. ^ Byrne, D. David Byrne and Thom Yorke on the Real Value of Music. Wired. 2007-12-18 [200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6) (英語). The way we termed it was "our leak date." Every record for the last four – including my solo record – has been leaked. So the idea was like, we'll leak it, then. 
  61. ^ 61.0 61.1 Kellman, A. Hail to the Thief – Radiohead. AllMusic.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4) (英語). 
  62. ^ Brunner, R. Hail to the Thief.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06-06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英語). 
  63. ^ Cromelin, R. Don't settle in -- this music demands attention. Los Angeles Times. 2003-06-08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英語). 
  64. ^ 64.0 64.1 Oldham, J.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NME. 2003-05-01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語). 
  65. ^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Q. 2003, (204): 98 (英語). 
  66. ^ Toure. Hail to the Thief. Rolling Stone. 2003-06-03 [2012-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英語). 
  67. ^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Uncut. 2003, (73): 112 (英語). 
  68. ^ 68.0 68.1 Radiohead – Official Charts.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英語). 
  69. ^ Leeds, J. Radiohead Finds Sales, Even After Downloads.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1-10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8) (英語). 
  70. ^ Radiohead finds pot of gold in America. Stuff.co.nz. 2009-01-01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英語). 
  71. ^ Ailing Vandross Dances Atop Album Chart. Billboard.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英語). 
  72. ^ Radiohead album crowns US chart. BBC. 2008-01-10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英語). 
  73. ^ 73.0 73.1 BPI – Certified Awards Search. 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英語). (閱覽內容需將搜索內容設定為「Radiohead」)
  74. ^ 74.0 74.1 Gold Platinum Database: Radiohead. Canad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英語). 
  75. ^ 75.0 75.1 Gold & Platinum Database Search: "Radiohead".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3) (英語). (閱覽內容需將搜索內容設定為「Radiohead」)
  76. ^ 76.0 76.1 ARIA Charts – Accreditations – 2003 Albums.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9) (英語). 
  77. ^ 77.0 77.1 French certifications – Radiohead certifications search. Syndicat National de l'Édition Phonographique.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英語). (閱覽內容需點擊「Radiohead」)
  78. ^ McCormick, N. CD of the week: firing on all cylinder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3-06-07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3) (英語). 
  79. ^ Brown, E. Radioheadline. New York. 2003-06-16 [201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英語). 
  80. ^ Christgau, R. No Hope Radio. The Village Voice. 2003-07-08 [2012-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英語). 
  81. ^ Christgau, R.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Capitol, 2003]. RobertChristgau.com. [2012-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7) (英語). 
  82. ^ 100 Best Albums of the 2000s: Radiohead, "Hail to the Thief". Rolling Stone.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6) (英語). 
  83. ^ Frith, H. Two New Radiohead Tracks Posted Online – Listen. Gigwise. 2012-01-09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英語). 
  84. ^ Past Winners Search. Grammy.com. [201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英語). 
  85. ^ "Ain't No Fat on This Record". Spin. 2006, (8) (英語). 
  86. ^ Paytress, M. Chasing Rainbows. Mojo.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5) (英語). 
  87. ^ 87.0 87.1 Phipps, K. Radiohead: Kid A / Amnesiac / Hail To The Thief (Deluxe Editions). The A.V. Club. 2009-09-01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英語). 
  88. ^ Sherwin, A., EMI accuses Radiohead after group's demands for more fell on deaf ears, The Times, 2007-12-28 [201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6) (英語) 
  89. ^ Coldplay, Radiohead to be reissued on vinyl, NME, 2008-07-10 [201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英語) 
  90. ^ McCarthy, S., The Best Re-Issues of 2009: 18: Radiohead: Pablo Honey / The Bends / OK Computer / Kid A / Amnesiac / Hail to the Thief, PopMatters, 2009-12-18 [201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20) (英語) 
  91.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Discogs.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7) (英語). 
  92.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Les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1) (英語). 
  93.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Australian-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英語). 
  94.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Finnish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 (英語). 
  95.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Norwegian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5) (英語). 
  96.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Portuguese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英語). 
  97. ^ Radiohead. Musicline.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6) (德語). 
  98. ^ RIANZ Chart Archiv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英語). (閱覽內容需點擊「Chart #1364」)
  99.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Swiss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英語). 
  100. ^ Radiohead Album & Song Chart History. Billboard.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英語). 
  101.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Dutch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英語). 
  102.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Austrian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英語). 
  103. ^ Official Retail Sales Chart. Polish Music 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英語). 
  104. ^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SwedishCharts.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6) (英語). 
  105. ^ Radiohead Album & Song Chart History. Billboard.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4) (英語). 
  106. ^ Radiohead Official Charts.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英語). 
  107. ^ Singles 鵲賊篇Allmusic上的頁面. [2012-02-23].(英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