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偵
台灣紀錄片導演
黃惠偵(英語:Huang Hui-Chen,1978年—),台灣的紀錄片導演,曾任台北市紀錄片工會秘書長、工會會員代表。[註 1]
黃惠偵 | |||||
---|---|---|---|---|---|
導演 | |||||
羅馬拼音 | Huang Hui-Chen | ||||
英文名 | Hui-Chen Huang | ||||
國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1978年(45—46歲) | ||||
職業 | 電影導演 | ||||
出道地點 | 臺灣 | ||||
代表作品 | 《日常對話》 《我和我的T媽媽》 |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
|
個人生活
編輯黃惠偵1978年出生於台灣,6歲時開始跟隨母親在台灣傳統喪葬儀式上從事牽亡歌陣工作。由於母親不堪忍受父親的長年家暴,帶著當時10歲的她和妹妹離家,也因此她在小學三年級輟學,並跟隨母親至台灣各地做牽亡儀式以維持生計。因複雜的家庭背景和經歷,導致她除了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之外,也沒有太多同齡朋友,因此文學作品和電影變成為了她與外界交流的方式。20歲時,她投身社會運動,在此同年嘗試著用攝影機開始記錄自己與母親的生活[1]。
2016年她參與臺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第二場「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上演講表示,分享自身家庭經歷及支持婚姻平權。[2][3][4]
職業生涯
編輯由於1998年台灣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想要拍一部關於從事牽亡陣(台灣的一種傳統民間巫術儀式。由紅頭法師主持,通過誦經、歌舞儀式等形式,為亡魂啟行)青少女們的紀錄片,當時二十歲的黃惠偵為拍攝對象之一,並在拍攝過程中對紀錄片製作有初步的認識。為此她存錢買了一台家用的小型攝影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參加新北市蘆洲社區大學紀錄片拍攝課程並開始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她在參加社會運動期間先後拍攝了兩部關於外籍勞工的紀錄短片《八東病房》和《烏將要回家》,期間她也持續將鏡頭對準自己的家庭,希望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我和我的T媽媽》和《日常對話》即是此主題紀錄片的短片與長片版本,在向日本電視台尋資遇到困難的時候,與黃惠偵在社會運動中結識的台灣導演侯孝賢主動擔當這部作品的監製,協助這部記錄片能夠順利拍攝[1][5]。
作品
編輯短片
編輯《八東病房》(2006年)
編輯- 黃惠偵在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期間用鏡頭記錄了台北仁愛醫院的八東病樓內病人和外籍護工的日常生活。導演將鏡頭鎖定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她們帶著不同的期望來到了台灣,她們背井離鄉在這裡工作,每天面對的卻是病床上的老人。一個小小的病房承載了太多的情感,生老病死已經是必然,這些護工日常的思鄉和對於未來的期盼與他們日常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黃惠偵希望通過鏡頭來呼籲大家關注外籍工作者這一群體。
《烏將要回家》(2009年)
編輯- 菲律賓人烏將滿懷欣喜的來到台灣,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存上一筆錢回家鄉蓋一棟房子,可殘酷的現實扣除高昂的中介費之後在台灣第一個月到手的工資僅僅有329元。所謂每天生活的「房間」只是一張床位,床頭貼著烏將心中房子的藍圖。後來烏將還是回到了菲律賓,他笑著說出自己的故事,留給觀眾的卻是無盡的心酸。
- 媽媽是名牽亡師為逝去的靈魂超度,而導演黃惠偵則想要超度她與母親之間難以說出口的傷痛。導演的母親是名同性戀,在家裡不苟言笑,很少對女兒噓寒問暖,但是和女性朋友在外玩樂時卻有展現出了無限的柔情。這部紀錄片在電視上播放,導演用「牽亡」元素串聯起三個章節:招魂、超度和入土。「招魂」,意在召喚那些導演和母親不願去提及的過去。而召喚的目的是想要「超度」它。而在和母親談完之後,導演希望這一切能「入土為安」,讓她們可以往前走。[6][7][8][9]
長片
編輯榮譽
編輯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2009年 | 勞工金像獎 | 國際移工關懷獎 | 《烏將要回家》 | 特優 |
2016年 | 南方獎 | 評審團獎 | 《我和我的T媽媽》 | 獲獎 |
人權關懷獎 | 《我和我的T媽媽 》 | 獲獎 | ||
第53屆金馬獎 | 最佳紀錄片 | 《日常對話》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日常對話》 | 提名 | ||
2017年 | 泰迪熊獎 | 最佳紀錄片 | 《日常對話》 | 獲獎[12] |
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電影 | 《日常對話》 | 獲獎 |
註釋
編輯- ^ 第三屆台北市紀錄片工會會員代表,任期為2013年9月~2017年9月。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柳鶯. 专访黄惠侦:用一部温润的影响,与同志母亲完成漫长和解. 深焦DeepFocus. 2017-02-12 [2018-03-14].
- ^ 陳耀宗. 婚姻平權公聽會》媽媽是同志 黃惠偵:社會曾讓我以為要仇恨母親才是正常人. 風傳媒. 2016-11-28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中文(繁體)).
- ^ 鄭羿菲. 同婚公聽會第二彈 反同婚12人戰13人. 醒報. 2016-11-28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繁體)).
- ^ 符芳碩. 立院婚姻平權公聽會 張懸、李烈列挺同婚名單. 蘋果日報. 2016-11-27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中文(繁體)).
- ^ BIOS monthly. 用一輩子,換拍一家庭紀錄片——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BIOS monthly. 2016-11-21 [2023-11-07].
- ^ 蔡紹堅. 金穗獎強片前進府中15 四月登場. 東森新聞. 2016-04-01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中文(繁體)).
- ^ 陳宛茜. 跟著鏡頭看台灣 看見同志母親的心聲. 聯合報. 2016-08-25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中文(繁體)).
- ^ 劉婉君. 《日曜日式散步者》勇奪2016南方影展首獎. 自由時報. 2016-11-21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中文(繁體)).
- ^ 秦以平. 如何理解自己的同志母亲?她用18年完成这部纪录片. 騰訊新聞. 2017-02-23 [201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5).
- ^ 何瑞珠. 何瑞珠/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東森新聞. 2016-11-19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中文(繁體)).
- ^ 江昭倫. 「日常對話」 台灣首部同志小孩觀點紀錄片. 中央廣播電臺. 2016-11-14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中文(繁體)).
- ^ johannamitz. TEDDY AWARD WINNERS 2017. teddyaward.tv. 2017-02-17 [201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黃惠偵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如何理解自己的同志母親 她用18年完成這部紀錄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