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格卡爾普
齊亞·格卡爾普(土耳其語:Ziya Gökalp;1876年3月23日—1924年10月25日)是一名土耳其社會學家,作家,詩人和政治活動家。1908年,在使鄂圖曼帝國邁入第二次憲政時代的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他採用了「格卡爾普」(gök alp,意為天空英雄)這一筆名,並持續使用了一生。作為一個社會學家,齊亞·格卡爾普是反對伊斯蘭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奧斯曼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學的標識符。在一份1936年的出版物中,尼亞齊·貝爾凱斯將格卡爾普形容為「土耳其社會學的真正締造者,因為他不是一個單純的翻譯者或外國社會學的解釋者。」[1]
齊亞·格卡爾普 | |
---|---|
出生 | Mehmed Ziya 1876年3月23日 鄂圖曼帝國迪亞巴克爾州切爾米克 |
逝世 | 1924年10月25日 土耳其伊斯坦堡 | (48歲)
墓地 | 土耳其伊斯坦堡法蒂赫切姆貝爾利塔什 |
筆名 | Gökalp |
職業 | 社會學家,作家,詩人,政治活動家 |
國籍 | 鄂圖曼帝國(1876-1923) 土耳其(1923-1924) |
教育程度 | 獸醫學校 |
文學運動 | 泛突厥主義 |
受影響於 | 愛米爾·涂爾幹 |
施影響於 |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尼哈爾·阿齊茲,內傑代特·桑恰爾,阿爾帕爾斯蘭·蒂爾凱什,薩推爾·胡蘇里 |
格卡爾普的作為深刻影響了凱末爾改革的成型;他的影響力在凱末爾主義的發展以及後凱末爾時代的土耳其共和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受到當代歐洲思潮特別是愛米爾·涂爾幹社會學觀點的影響[3],格卡爾普屏棄了奧斯曼主義和伊斯蘭主義,並以土耳其民族主義替代之。[4]他主張通過向奧斯曼全體國民推廣土耳其語言和文化使帝國重新突厥化。他那普及泛突厥主義和圖蘭主義的思想被形容是「民族主義和現代化的狂熱崇拜」。[5]他的民族主義志向並不認同鄂圖曼土耳其周邊的阿拉伯鄰國,而是認同東北方向廣大突厥語系各民族的突厥身份。[6]
早年
編輯1876年3月23日出生於鄂圖曼帝國迪亞巴克爾州的切爾米克。他具有庫德人[7][8]或扎扎人[9][10]的血統。迪亞巴克爾州是一個「文化邊疆」,在16世紀前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所統治,在當地土耳其人、庫德人和亞美尼亞人一直帶有「衝突的民族傳統」。[11]這種文化環境往往被認為是激發他的民族認同感的因素;晚年之際,每當政治批評者提及他的庫爾德出身時,他便回應稱他確信來自父系的土耳其血統,這是微不足道的:「我通過我的社會學研究了解到,民族完全基於教養。」[11] 一些歷史學家仍然將他描述為具有庫德人的血統。[12]
從迪亞巴克爾的中學畢業後,1896年,他定居於伊斯坦堡。在那裡,他入讀了獸醫學校。獸醫並不是他所嚮往的職業,只是因為獸醫學校學費全免還包吃住。[13]學習期間,他將大量時間花在閱讀一些有革命思想、現代思想的書籍上。後來他放棄了獸醫學並參加革命活動,為此曾服刑10個月。[14]由於在監獄裡唯一可看的書籍只有《古蘭經》,他便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了這部經典。在監獄他還遇到過一個算作他精神導師的人。出獄後,他同自己的堂妹結了婚。[13]在此期間,他發展了同很多地下革命人員的關係,成為了地下革命集團——團結與進步委員會的一員。[14]當時,君士坦丁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革命力量,因為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政權的不得人心喚醒了許多人的革命情緒。
改革生涯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因介入團結與進步委員會而被逮捕,而後被流放到馬爾他。[15]
在流放期間,他起草了後來於1923年出版的《突厥主義原理》一書。他在1921年春返回土耳其,回到他的家鄉落戶並在當地的一所中學和神學院教授社會學和心理學。[16]他開始出版一份小型的每周時事通訊Küçük mecmua,逐漸擴大了影響並為伊斯坦堡和安卡拉的各大報紙出力。在1922年底,格卡爾普應邀主管教育部的出版與翻譯部門。他被選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的議員,參與了改革學校體系、課程和課本的教育委員會。此外,他還參與了1924年憲法的起草工作。於1924年10月25日逝世。
著作與思想
編輯穆罕默德·齊亞將名字改為格卡爾普,最初只作為筆名。格卡爾普的工作是在鄂圖曼帝國衰落的背景下,在土耳其民族認同的發展中出力。 他認為,一個民族必須有一個賴以生存的「共同意識」,即「當一個個體成為文化的真正代表時,這個個體才有了真正的人格」。[4]他認為,一個現代國家必須在文化、宗教和民族認同方面變得同質化。[17]民族認同的概念具有利於統一的價值被他的土耳其民族主義思想所擴張。在一篇1911年的文章裡,他提到「土耳其人就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設想的「超人」。[17]
他主要的社會學工作是放在區分「歐洲主義」(對西方社會的模仿)和「現代性」(主動採取措施)上;他感興趣的是日本,將它視為在沒有放棄固有文化特性的基礎上還進行了現代化的國家模型。他認為,使「文化」(非功利主義、利他主義、公德心)服從於「文明」(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就註定了一個國家的衰落:「文明破壞社會團結和道德」。[18]
通過閱讀和翻譯愛米爾·涂爾幹的著作,格卡爾普斷定西方的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還不如社會連帶主義,因為自由主義鼓勵個人主義,反過來又削弱了國家的完整。[18]涂爾幹認為宗教是在社會上統一人口的手段,甚至「宗教自身作為社會的崇拜」。[19] 格卡爾普很容易地接受了涂爾幹的「群體的生命比個體的生命更重要」觀念。[19]
他對「民族」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對現代土耳其國家發展的影響成為了後世爭議的話題。許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認為,他的民族主義思想促成了亞美尼亞大屠殺。[15][20]
遺產
編輯格卡爾普被冠以「土耳其民族主義之父」,[21]甚至是「突厥主義大師」的頭銜。[12]在他死後,他的思想在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治格局舉足輕重, 他的影響以不同的方式產生了共鳴。例如,他的《突厥主義原理》曾聲稱,奧斯曼古典音樂起源於拜占庭;這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奧斯曼古典樂在收音機中被禁,因為只有土耳其民間音樂才能「代表民族的智慧」。[22]
由於推廣泛突厥主義和圖蘭主義,格卡爾普有時被看作種族主義者和擴張主義者,有時又被看作反種族主義者和反擴張主義者。[23]對他的遺產的相反解讀不容易被分成支持者和反對者,土耳其的民族主義分子(如民族主義運動黨)擅用了他的著作來辯稱他支持圖蘭主義的真正實現而不只是一個意識形態上的泛突厥血統關係;[23]而一些關于格卡爾普的讀物則聲稱,他的泛突厥主義和圖蘭主義只是語言學和文化上的模型[23]和理想,以便後奧斯曼時代的民族身份能夠被接受,並不是一個為土耳其共和國實體擴張而發出的好戰呼籲。 京特·萊維寫道「幾乎所有的格卡爾普思想詮釋者都強調他所謂的圖蘭或圖蘭主義並不涉及任何擴張計劃」。[24]
參考資料
編輯- ^ Berkes, Niyazi. Sociology in Turke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6, 42 (2): 238–246 [12 August 2014]. doi:10.1086/217392.
- ^ Parla, Tah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okalp. 1980, page 7.
- ^ [1][永久失效連結], Turkay Salim Nefes, 'Ziya Gökalp’s adaptation of Émile Durkheim's sociology in his formulation of the modern Turkish natio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May 2013 vol. 28 no. 3 335-350.
- ^ 4.0 4.1 Moaddel, Mansoor. Islamic Modernism, Nationalism, and Fundamentalism. 2005, page 157.
- ^ Erickson, Edward J. Ordered to Die: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Army in the First World War.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 2001, p. 97
- ^ Kinloch, Graham Charles and Mohan, Raj P. Genocide: Approaches, Case Studies, and Responses. 2005, page 50.
- ^ van Bruinessen, Martin. Constructions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and Republican Turkey: the Kurds and their Others. Middle Eastern Studies. March 8, 1997.
Rohat, a contemporary Kurdish author, suggests that Ziya'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his inability to accept his Kurdish background lay at the roots of his mental crisis.
- ^ Uzer, Umut. The Kurdish Identity of Turkish Nationalist Thinkers: Ziya Gökalp and Ahmet Arvasi between Turkish Identity and Kurdish Ethnicity (PDF) 14 (2): 394–409. 2013 [2015-12-11]. doi:10.1080/14683849.2013.8029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 ^ Naci Kutay, İttihat Terakki ve Kürtler, Koral Yayınevi, 1991, ISBN 978-975-8245-69-7, p. 38.
- ^ Sabine Adatepe, "„Das osmanische Muster“: Das frühe Ideal des M. Ziya' (Gökalp) anhand ausgewählter Artikel in der Wochenschrift Peyman " in Hendrik Fenz, Strukturelle Zwänge- persönliche Freiheiten: Osmanen, Türken, Muslime: Reflexionen zu gesellschaftlichen Umbrüchen. Gedenkband zu ehren Petra Kapperts, Walter de Gruyter, 2009, ISBN 978-3-11-020055-3, p. 31.. [2015-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7).
- ^ 11.0 11.1 Parla, Tah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ökalp. 1980, page 10.
- ^ 12.0 12.1 Kaya, Ibrahim. Social Theory and Later Modernities: The Turkish Experience. 2004, page 61.
- ^ 13.0 13.1 昝濤. 土耳其式的“通三统”——格卡尔普的现代化思想.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 2012年11月9日 [2015年1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中文).
- ^ 14.0 14.1 Parla, Tah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okalp. 1980, page 12.
- ^ 15.0 15.1 Chalk, Frank and Jonassohn, Kurt.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Genocide: Analyses and Case Studies. page 249
- ^ 存档副本. [2015-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1).
- ^ 17.0 17.1 Akcam, Taner. A Shameful Act. 2006, page 88.
- ^ 18.0 18.1 Parla, Tah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ökalp. 1980, page 31.
- ^ 19.0 19.1 Yilmaz, Ihsan. Muslim Laws,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Modern Nation States. 2005, page 101.
- ^ Hovannisian, Richard G. The Armenian Genocide in Perspective. 1986, page 77.
- ^ Melson, Robert. Revolution and Genocide. 1996, page 164.
- ^ Houston, Christopher. Islam, Kurds and the Turkish Nation State. 2001, page 39.
- ^ 23.0 23.1 23.2 Parla, Tah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okalp. 1980, page 126–7.
- ^ Lewy, Guenter 'The Armenian Massacres in Ottoman Turkey'. 2005, page 45.
延伸閱讀
編輯- Turkay Salim Nefes 'Ziya Gökalp’s adaptation of Emile Durkheim’s sociology in his formulation of the modern Turkish natio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May 2013 vol. 28 no. 3 335-350.
- Taha Parla: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Ziya Gökalp : 1876 – 1924. Leiden 1985
- Mihran Dabag: Jungtürkische Visionen und der Völkermord an den Armeniern, in: Dabag / Platt: Genozid und Moderne (Band 1), Opladen 1998. ISBN 3-8100-1822-8
- Katy Schröder: Die Türkei im Schatten des Nationalismus. Hamburg, 2003, ISBN 3-8311-4266-1, S. 50–54
- Alexander Safarian: Ziya Gökalp on National Education, "Iran and the Caucasus", vol.8.2, Brill, Leiden - Boston, 2004, pp. 21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