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E

桌面環境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KDE/ˌkdˈ/)是一個國際性的自由軟體社群[1],開發執行在 LinuxBSDSolarisMicrosoft WindowsmacOS[2] 等平台上的一系列跨平台應用程式。它最著名的產品是 Plasma 桌面,是許多 Linux 發行版的預設桌面環境,例如 openSUSE[3]MageiaLinux Mint(19版開始不再支援)、KubuntuPCLinuxOSChakra GNU/Linux[4]

KDE
命名緣由通用桌面環境
成立時間1996年10月14日,​28年前​(1996-10-14
創始人馬蒂亞斯·埃特里希
類型社群
產品KDE Software CompilationCalligra SuiteKDevelopAmarokK3b
方法美工、開發、檔案、推廣、翻譯
目標自由軟體
口號體驗自由!(Experience Freedom!)
網站www.kde.org

社群的目標是開發基本的桌面功能和日常必需的應用程式,以及提供開發者編寫獨立的應用程式的工具和文件。許多獨立應用程式和規模較小的項目是基於 KDE 的技術,這些軟體包括 Calligra SuitedigiKamRekonqK3b 和許多其他應用程式。KDE 軟體是基於 Qt 框架所開發。

多個國家的政府部門使用 KDE 軟體,興建於瑞士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也使用 KDE 軟體。[5]

概況

編輯

KDE 社群的工作可以用以下特徵來衡量:

  • KDE 是最大的自由軟體社群之一。[6]
  • 超過1800名貢獻者參與開發 KDE 軟體。[6] 每月大約20位新開發者貢獻他們的第一行代碼。[7] On October 11, 2009, Cornelius Schumacher, a main developer within KDE,[8]
  • KDE 軟體套件含600多萬行代碼(不包括Qt)。[6]
  • KDE 軟體被翻譯成超過108種語言。[9]
  • KDE 軟體可在超過34個國家和地區的114多個官方 FTP 鏡像中使用。[10]
  • Github 上可以找到所有儲存庫的唯讀映像。[11]

歷史

編輯

起源

編輯
 
KDE的建立者Matthias Ettrich

KDE 是由德國人 Matthias Ettrich 於1996年就讀於蒂賓根大學開始的一個計劃。當時,他憂心於Unix桌面沒有一個應用程式外觀、感受或工作方式和其他程式一樣。他建議不僅是建立一套應用程式,而是一個桌面環境,使用者可以得到統一的外觀、感受和工作方式。他還希望這個桌面易於使用及更人性化;他當時對桌面應用的抱怨之一是對終端使用者來說太複雜了。他在 Usenet 發表的文章引發了很大的迴響,意味著 KDE 專案就此誕生了。[12]

KDE這個名字是來自於現有的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CDE)的文字遊戲,其用於Unix系統。CDE是一個由惠普IBMSun透過X/Open公司共同開發的基於X11使用者環境,介面和生產工具都基於Motif圖形部件工具包。它被期望是一個直觀易於使用的桌面電腦環境。[13] K原本代表"Kool",但很快就決定K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因此KDE這個縮寫擴展為「K Desktop Environment」。而這個意涵最終亦被廢止,由於重塑品牌而提出「KDE=社群」的概念。

產品發布

編輯
 
KDE Plasma 5, 亮/暗色系主題

Mathias Ettrich選擇使用Qt程式庫開發KDE桌面系統,很快地他和其他志願開發人員於1997年初發佈了一些應用程式。[14]

在1998年7月12日,KDE 1.0發佈。之後KDE 2發布,提出了重大技術改進。[15] KDE 3是遠遠大於以前的系列,包括6個主要版本。KDE 2和KDE 3之間的API變化則較少,即KDE 3可以被看作主要是延續KDE 2。KDE 4包含了許多新技術的變化。

品牌重新定位

編輯

2009年11月24日,KDE行銷團隊宣布正式更名KDE專案的組成部分。其動機是認為從建構桌面環境,轉向一個「創造軟體」社群的完整專案。更名重點在於不再強調桌面環境而「只是一個產品」,並強調社群與其他技術一起提供KDE軟體。重新定位後,KDE不再是過去的K Desktop Environment縮寫,現在充當不同軟體組件的品牌。[16]

授權風波

編輯

儘管KDE作爲自由的開放源軟體,但由於它使用了開放源始碼但當時並非自由軟體授權的Qt程式庫,有許多人在擔心日後可能會出現的著作權問題。

很慶幸地是,1998年11月之後,Qt程式庫所屬的Trolltech公司發佈了第一份自由軟體許可Q Public License(QPL)的Qt程式庫授權。同年不久,KDE Free Qt基金會[17]保證假若Trolltech在任意連續12個月期間沒有釋出新的自由版本,那麼Qt程式將更改為基於BSD許可證授權散佈。

很多人依然爭議著認爲QPL授權與GPL上的條款會不相容。Red Hat公司因此始終無法把KDE作為默認桌面,而Mandriva Linux即趁此時機憑藉KDE襲捲了歐洲的市場;2000年9月,一個基於GPL協定的UNIXQt程式庫成功釋出,大部份使用者方才對KDE生出信心。[18]

Qt 4.5在2009年3月3日發布,遵循了LGPL 2.1協定,放寬了KDE函式庫的授權,使得平臺下商業私有著作權程式的開發較原來自由[19][20]

社群結構與特徵

編輯
 
KDE的吉祥物,小綠龍Konqi。

吉祥物與標誌

編輯

KDE 社群的吉祥物是一個名為 Konqi 的小綠龍,在KDE軟體的版本對話方塊、各種有關印刷物、會議演示文件和眾多 KDE 的相關網站上均可見到他的身影。[21]Konqi 有一位名為 Katie 的女朋友,代表了 KDE 女性成員。他們在 KDE 4.0 發布活動和 KDE 2010 活動中扮演他們的角色。[22]此外 Konqi 還有一些不同顏色,不同職業,不同隨身物品和不同形狀犄角的衍生角色,各自對應在 KDE 社群不同方面活動的成員們。Kandalf 這位巫師在1.x和2.x版本中曾是 KDE 社群的前吉祥物,但由於著作權問題(他與甘道夫相似)而被拋棄。現在的 Konqi 的外觀由於 Plasma 5 的推出而正式重新設計,Tyson Tan 的參賽作品(見右圖)在KDE論壇上贏得重新設計比賽。[23]

KDE有一個community identity guidelines(CIG)來定義和建議,幫助社群建立獨特的、有特色及吸引人的設計。[24] KDE官方標誌是一個藍色方形中有白色的K與齒輪。[25] KDE軟體標籤是給軟體的開發者用的。證明他們是KDE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他們使用KDE平台。有包含包含三種KDE軟體標籤。被標為Powered by KDE軟體標籤代表此軟體是KDE社群的主力軟體並且源自KDE發展平台。使用KDE平台的應用程式則被選擇標示為Built on the KDE Platform。應用程式標為Part of the KDE family則代表此應用程式作者為KDE社群中的一份子。[26]

應用命名

編輯

許多的KDE應用程式名稱中有一個K字,多數是在第一個字母和大寫表示。然而,有明顯的例外如kynapticAmarok(以前稱amaroK)。K在許多KDE應用程式來自於CQ拼寫單詞不同,例如KonsoleKuickshow。另外,一些是在一個常用詞前綴上K,例如KOffice。但是在KDE 4應用程式和技術目前的趨勢是名字中不包含K,如PlasmaPhononDolphin

組織與社群

編輯

KDE 的財務和法律事宜由德國非營利組織 KDE e.V. 負責處理,該組織位於德國柏林。該組織還協助社群成員舉辦會議和會議。[27] KDE e.V. 幫助運營 KDE 社群所需的伺服器,它擁有商標「KDE」和相應的徽標。它還支付會議的旅行費用和補貼活動。[28]組建的工作群組旨在將 KDE 中的某些角色形式化,並改進 KDE 內部各部分的協調與通訊工作。[29] KDE e.V.不影響軟體開發。 KDE e.V.的徽標由戴維·維諾尼英語David Vignoni提供。標誌頂部的三個標誌代表 KDE e.V. 的三項主要任務:支援社群、代表社群、管理社群。[30]

KDE 社群的開發者會議、伺服器和相關活動經常由個人、大學和企業贊助。[31] KDE e.V.的支援成員(英語:Supporting members)是通過財務或物質捐助支援 KDE 的特別成員。[32]支援會員有權在其網站或印刷材料上展示「KDE會員」徽標。 KDE的贊助人(英語:Patron of KDE)是支援會員的最進階別,其也有權在其網站或印刷品上展示獨家的「KDE贊助人」標誌。[33] 2006年10月15日,社群宣布馬克·沙特爾沃思成為KDE的第一個贊助人。[34] 2007年7月7日,又宣布英特爾公司和 Novell 公司也成為 KDE 的贊助商。[35] 2010年1月,Google成為支援會員。 2010年6月9日,KDE e.V.推出了「加入遊戲」活動。這項運動促進了成為個人支援成員的想法。它提供給那些想要支援 KDE 但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這樣做的人。歐洲自由軟體基金會英語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urope(FSFE)的創始人格奧爾·格雷夫英語Georg Greve首先「加入遊戲」。[36]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KDE 同樣擁有地方分支機構。這些組織可以是非正式組織(印度),也可以是具有像 KDE e.V. 一樣具有法定形式(法國)。當地社群常常主辦和維護區域性網站,組織當地活動,如貿易展覽、參與者會議和社群會議。

貢獻

編輯

和許多自由/開放原始碼軟體專案一樣,KDE的開發主要是來自志願者的貢獻。儘管有各種公司,如Novell諾基亞Mandriva,僱用員工開發KDE。由於大量的個人貢獻以各種方式(如代碼、翻譯、美工)給KDE,組織這樣一個專案是十分複雜的。

開發團隊

編輯

KDE 平台的整體方向由KDE核心團隊(KDE Core Team)完成。這些開發人員在 KDE 內長時間做出重大貢獻。該團隊使用kde-core-devel郵寄清單進行通訊,該郵寄清單公開存檔且可讀,但加入需要批准。 KDE沒有一個可以否決重要決定的中央領導人。相反,KDE的核心團隊由幾十名參與者作出決定。這些決定不是通過正式投票,而是通過討論。[37]開發人員還與專題團隊一起組織。例如,KDE Edu 團隊開發免費教育軟體。雖然這些團隊主要獨立工作,並不都遵循共同的發布時間表。每個團隊都在IRC和郵寄清單上都有自己的訊息傳遞管道。他們有導師計劃以幫助初學者開始。[38][39]KDE社群目前使用Git版本控制系統。

2009年7月20日,KDE宣布已經向其Subversion版本庫提交了第100萬次提交。[40] 2009年10月11日,KDE的主要開發人員 Cornelius Schumacher [41] 提及了(運用了SLOCCount與COCOMO模型)開發KDE軟體套件的工作量:4,273,291個LoC(代碼行數),約為1,7536,4716美元。[42]此估算不包括Qt、Calligra Suite、Amarok、Digikam和其他不屬於KDE核心的應用程式。

軟體

編輯

KDE 軟體是基於 Qt 框架開發的,具備了可於多數的 Unix 及其他類 Unix 系統下運行的能力,此外還包括有蘋果平臺上的 OS X 系統和微軟Windows 系統。目前使用的建構工具是 CMake,並可以用在多個平台上。[43]gettext 用於作翻譯。Doxygen 用來產生API檔案。[44]

發行版總覽

編輯
版本 日期 資訊
1996年10月14日 KDE宣布開發
1.0 1998年7月12日
2.0 2000年10月23日
3.0 2002年4月3日
4.0 2008年1月11日
4.0後版本 2014年7月15日 之前的KDE/KDE SC 被分成 KDE Plasma、 KDE Frameworks 和 KDE Applications 三個部分

一開始,Matthias Ettrich 就選擇為 KDE 計劃使用 Trolltech 的 Qt 框架。[45]其他開發者迅速開始了KDE/Qt應用的開發。到1997年初,一些應用已經被發布。1998年7月12日,稱為 KDE 1.0 的桌面環境被發布,它是KDE環境的第一個版本。

這個工具包的原始 GPL 授權版本僅適用於使用 X11 顯示伺服器的平台,但隨著Qt 4的發布,LGPL 授權的版本可用於更多的平台。這使得基於 Qt 4 或更新版本的 KDE 軟體理論上可以被分發到微軟 Windows 和 蘋果 OS X 平台。[46]

切換到 Qt 5 之後,原來被稱為 KDE 或 KDE SC 的核心組件現由三部分組成:

  • KDE Plasma (提供不同的工作平台)
  • KDE Frameworks (基於Qt 的庫,之前被稱為「kdelibs」或「KDE Platform」(KDE 平台))
  • KDE Applications (建構在 KDE 平台上的相關應用)

KDE Plasma

編輯

KDE Plasma 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桌面環境,用於執行和管理普通電腦、小筆電、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不同形式的應用程式。[47]

Plasma 首先作為第四代 KDE 圖形環境(KDE4 SC)的一部分引入。其後繼者 KDE Plasma 5 於2014年7月15日發布,目前具有以下工作空間:

  • 在普通電腦上工作的 Plasma Desktop
  • 在小筆電上工作的 Plasma Netbook
  • 在電視和機上盒上工作的 Plasma Media Center
  • 在平板電腦上工作的 Plasma Active[48]
  • 用於智慧型手機和普通輕觸式裝置的 Plasma Mobile英語KDE_Plasma_5#Plasma_Mobile

KDE Frameworks

編輯

在 KDE 4 SC 系列中,KDE 平台(即 KDE Platform)由執行 KDE 應用程式所需的庫和服務組成。當轉換到 Qt 5 時,KDE 平台被轉換成現在被稱為 KDE 框架(即 KDE Frameworks)的模組化集合。所需的庫包括 Solid、Nepomuk、Phonon 等,並且必須根據 LGPL 、BSD 許可證MIT 許可證或 X11 許可證進行許可。[49]

雖然 KDE 框架主要是用 C++ 編寫的,但是它包含了同其他程式語言的接合模組。[50]它們使用以下通用技術:

穩定和成熟的接合模組可用於以下程式語言:[51]

  • Python
  • Ruby(Korundum,基於 QtRuby
  • C#(然而目前對C#和其他.Net語言進行接合的框架已被棄用,且其替代品僅能在Windows上編譯)[52]
  • Perl

KDE Applications

編輯

KDE 應用程式英語KDE Applications(即 KDE Applications,它們包括 OkularKTorrentKileKDE 分割區管理器英語KDE_Partition_Manager)建立在 KDE 框架之上。 KDE 應用程式努力實現在各個作業系統之間的可移植性,並且獨立於某種特定的工作空間或桌面環境。某些品牌辨識的應用程式套件常常由多個應用程式構建,例如 KDE NetworkKDE GraphicsKDE Utilities英語List_of_KDE_applications#Utilities。 某些應用程式是常規軟體編譯版本的一部分;其他應用程式則是 Extragear 的一部分,並按照自己的時間表發布。

KDE neon

編輯

KDE ne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是一個以Ubuntu LTS作為核心的軟體倉庫。 它旨在為使用者提供快速更新的Qt和KDE軟體,同時以正常的速度更新Ubuntu庫中的其餘OS組件。[53][54]KDE 認為它並非是「KDE 發行版」,而是 KDE/Qt 軟體套件的最新版本。

它提供使用者和開發者兩種版本。

WikiToLearn

編輯

WikiToLearn英語WikiToLearn(簡稱WTL)是KDE最新和最獨特的努力之一。 它是一個基於MediaWiki(如維基百科)的百科,提供了一個平台來建立和共享開源教科書。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使用並參與其中的龐大的教科書庫。這個想法肇始於一群米蘭大學物理專業的學生,他們一開始僅僅想要分享筆記。之後,他們決定分享給每個人而不僅僅是他們的朋友圈內。它現在是一個完整的KDE專案,許多大學都支援它。

與其他組織的合作

編輯

KDE還和各類組織、公司進行合作,如Google、維基媒體基金會等。

2005年6月23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宣布KDE社群和基金會開始合作。[55] 這次合作的成果包括KateMediaWiki語法突顯,以及從KDE程式如AmarokMarble訪問維基百科的內容。

 
Amarok從維基百科取得資料。

發行商

編輯

許多Linux發行版和其他自由的作業系統都參與了軟體的開發、銷售,因此它們也活躍於KDE社群。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bout KDE. [201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2. ^ Ryan Paul. KDE goes cross-platform with Windows, macOS support. Ars Technica. 2008-01-23 [2008-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1). 
  3. ^ Ryan Paul. OpenSUSE community konfesses love for KDE, makes it default. Condé Nast Digital. Ars technica. 2009-08-21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4. ^ Chakra Project. [2010-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8). 
  5. ^ KDE promo team (編). KDE promo booklet (PDF). [2011-02-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0). 
  6. ^ 6.0 6.1 6.2 KDE – Press page. KDE.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7. ^ Jeff Mitchell. KDE Reaches 1,000,000 Commits in its Subversion Repository. KDE. KDE.NEWS. 2009-07-20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8. ^ People Behind KDE: Cornelius Schumacher. 2002-02-04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9. ^ KDE Localization statistics. 2010-11-05 [201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2). 
  10. ^ the status of KDE mirrors. [201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11. ^ KDE Github Mirror. github.com.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12. ^ Ettrich, Matthias. New Project: Kool Desktop Environment (KDE). Newsgroupde.comp.os.linux.misc. 1996-10-14 [2006-12-29]. 53tkvv$b4j@newsserv.zdv.uni-tuebingen.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13. ^ COSE Update FYI. [200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4. ^ history of the KDE project. August 2003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31). 
  15. ^ KDE 2.0 Release Announcement. [200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31). 
  16. ^ Stuart Jarvis. Repositioning the KDE Brand. KDE. KDE.NEWS. 2009-11-24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17. ^ KDE Free Qt Foundation.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8. ^ Trolltech offers a choice in licensing with the addition of GPL licensing for the upcoming release of Qt. 2000-09-05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19. ^ Ryan Paul. LGPL License Option Added to Qt. Nokia.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20. ^ 存档副本. [2009-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21. ^ KDE-Clipart page.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22. ^ Troy Unrau. Camp KDE 2010 Wrapup. KDE. KDE.NEWS. 2010-01-25 [201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23. ^ Konqui, Katie and Friend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2). 
  24. ^ Community Identity Guidelines.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25. ^ The KDE CIG Logo page. 2006-09-28 [201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26. ^ Stuart Jarvis. Introducing Your KDE Software Labels. KDE. KDE.NEWS. 2010-06-21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27. ^ KDE e.V. - What is KDE e.V.. KDE e.V. Board.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28. ^ KDE e.V. - KDE e.V. Activities. KDE e.V. Board. [2011-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29. ^ KDE Working Groups Discussion. KDE e.V.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30. ^ Sebastian Kuegler. KDE e.V. Endorses Community Working Group, Code of Conduct. KDE. KDE.NEWS. 2008-08-12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31. ^ KDE – Sponsorship Thanks.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32. ^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33. ^ Become a Supporting Member of the KDE e.V.. [201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34. ^ Danny Allen. Mark Shuttleworth Becomes the First Patron of KDE. KDE. KDE.NEWS. 2006-10-16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6). 
  35. ^ Francis Giannaros. Intel and Novell Become Patrons of KDE. KDE. KDE.NEWS. 2007-07-07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36. ^ Jos Poortvliet. Announcing the KDE e.V. Supporting Membership. KDE. KDE.NEWS. 2010-06-09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37. ^ Project Management.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38. ^ Becoming a KDE Developer. [2011-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39. ^ George Kuk.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KDE Developer Mailing Li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7): 1031–1042 [2011-06-11]. doi:10.1287/mnsc.1060.05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40. ^ Jeff Mitchell. KDE Reaches 1,000,000 Commits in its Subversion Repository. KDE. KDE.NEWS. 2009-07-20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41. ^ People Behind KDE: Cornelius Schumacher. 2002-02-04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42. ^ Marcel Hilzinger. Code Statistics: KDE Costs 175 Million Dollars. Linux Magazine. 2009-10-12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5). 
  43. ^ Troy Unrau. The Road to KDE 4: CMake, a New Build System for KDE. KDE. KDE.NEWS. 2007-02-22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44. ^ Software Engineering Framework. 2010-10-29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45. ^ history of the KDE project. 2003年8月 [2018年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31). 
  46. ^ KDE goes cross-platform with Windows, Mac OS X support. Ars Technica.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美國英語). 
  47. ^ Plasma - KDE.org. www.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語). 
  48. ^ KDE's Mobile Team Meets for First Sprint. KDE.news. 2010-12-03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英語). 
  49. ^ KDE Licensing Policy.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50. ^ KDE - The KDE development platform. www.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7) (英語). 
  51. ^ Languages.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52. ^ Qyoto.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53. ^ KDE neon. neon.kde.org.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9). 
  54. ^ Bhartiya, Swapnil. Jonathan Riddell on the release of KDE neon User Edition 5.6. CIO.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4) (英語). 
  55. ^ Sven Krohlas. KDE and Wikipedia Announce Cooperation. KDE. KDE.NEWS. 2005-06-23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外部連結

編輯

中文社群

編輯

參與中文翻譯

編輯

其他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