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541年581年—約682年),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新唐書載,他從小勤讀書,精通百家學說,善於談老子莊周之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因此他從小就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相傳,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孫思邈還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今台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並稱之「孫天醫」,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真人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