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九旨
科旨起源
编辑以「科」、「旨」的方式探討《春秋》,始於西漢今文經學家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將春秋「大義」歸納成「六科」、「十旨」。六科並非將大義分成六大類,而是描述《春秋》大義所要彰顯的目的與作用,而十旨則是治學《春秋》以獲得義旨的方法。董氏之「六科」、「十旨」,與後世公羊學家所論之「三科九旨」,在內容上並不相同。[2]
三科九旨
编辑三科九旨,见于緯書《春秋说》。唐代的徐彦在《春秋公羊传注疏 隐公元年》[3]中提到了两种解释。
- 一科三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 二科六旨: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 三科九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進位至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另一種是宋氏注《春秋》所稱:
- 三科:张三世、存三统、异外内
- 九旨:时、月、日、王、天王、天子、讥、贬、绝
徐彦认为两种解释都反应了公羊传的大义,因此“贤者择之”。
參考文獻
编辑- ^ 《章太炎早年的〈春秋左傳學〉與清代〈公羊學〉的關係—以〈春秋左傳讀〉為討論中心》,黃梓勇,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五期,2009年9月,第164頁 (PDF).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7-29).
- ^ 《孔廣森〈公羊通義〉與何休〈公羊解詁〉釋經觀點之異同》,楊濟襄,經學研究集刊第十三期,2012年10月,第77頁 (PDF). [2017-07-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29).
- ^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01.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