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團體與外團體

內團體(英語:ingroup/in-group)與外團體(英語:outgroup/out-group),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內團體指個體認為自己是其一員社會群體,類似概念如「小圈子」或「自己人」。外團體指個人所屬內團體以外的其他社會群體。人們可以與他們的同齡人、家庭、社區、運動隊、政黨、性別、宗教或國家形成認同,組成同儕團體

亨利·塔伊費爾英语Henri Tajfel和他的同事在研究社會認同理論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塔伊費爾及其同事發現,人們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形成自我偏好的小組,甚至可以基於任意和發明的歧視性特徵(例如對某些繪畫的喜好)來形成此類小組。[1][2][3][4]

內外團體偏差

编辑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由內團體定位自己。為了達到正面的社會形象、滿足高自尊的心理需求,人們常常較信任與偏袒內團體成員,認為他們較有價值,以致對外人不公、雙重標準。這現象叫做內團體偏私英语in-group favoritism或團體間偏差(intergroup bias)。

外團體同質偏差

编辑

將人們歸類為社會群體會增加人們對群體成員彼此相似的認識。其結果是外團體同質性偏差。這指人們常常因為外團體對自己較不具價值、接觸不多,而認為內團體成員較多元化,而視外人都具有相同性質。

進化心理學

编辑

進化心理學中,團體內偏愛被視為一種優勢選擇的進化機制。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ee "Kandinsky versus Klee experiment", Tajfel et al. (1971) in Tajfel, H. (1970). Experimen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Taijfel, H. Experimen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1970, 223 (5): 96–102. Bibcode:1970SciAm.223e..96T. JSTOR 24927662. PMID 5482577.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70-9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6). 
  3. ^ Tajfel, Henri; Billig, M. G.; Bundy, R. P.; Flament, Claude.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1, 1 (2): 149–178. doi:10.1002/ejsp.2420010202. 
  4. ^ Tajfel, H.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74, 13 (2): 65–93. S2CID 143666442. doi:10.1177/053901847401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