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日街
十月初五日街[註 1](原稱泗𠵼街[註 2][註 3],葡萄牙語:Rua de Cinco de Outubro),位於澳門半島西部,橫跨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和風順堂區,是澳門其中一條著名街道。北端接沙梨頭海邊街、魚鰓巷、巴素打爾古街與叢慶北街交界,沿途接有沙欄仔街、草堆街與康公廟前地、新馬路、白眼塘橫街等街道,南接十月初五日巷,長約625米,闊約8米。街道名稱是為了紀念葡萄牙第一共和國在1910年10月5日發生的推翻葡萄牙王國的革命(見下文),而舊稱則源自已拆卸的泗𠵼碼頭。而在1940年代澳門四家鼎立的傳統粵式茶樓(分別是遠來、得來、六國、冠男,皆已結業或轉型)[參 1],其中兩家就位於這條街道。
| ||||||||||||||||||||||||||||||||
---|---|---|---|---|---|---|---|---|---|---|---|---|---|---|---|---|---|---|---|---|---|---|---|---|---|---|---|---|---|---|---|---|
命名日期 | 1911年8月5日 | |||||||||||||||||||||||||||||||
道路長度 | 625米(2,051英尺) | |||||||||||||||||||||||||||||||
道路宽度 | 8米(26英尺) | |||||||||||||||||||||||||||||||
车速限制 | 60公里每小時 | |||||||||||||||||||||||||||||||
地點 | 澳門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風順堂區 | |||||||||||||||||||||||||||||||
起點 | 沙梨頭海邊街、魚鰓巷、巴素打爾古街、叢慶北街 | |||||||||||||||||||||||||||||||
主要路口 | ||||||||||||||||||||||||||||||||
終點 | 十月初五日巷 |
交通
编辑巴士
编辑十月初五日街的巴士站命名與其身處的街道名字不相同,巴士站名稱為「十月初五街」,而並非「十月初五日街」。[註 4]
- M131 十月初五街(R. Cinco Outubro)
- 路線:18
歷史沿革
编辑此處原為北灣凹進的海濱淺灘,從叢慶坊之叢慶北街起至白眼塘口,當時全長只有約500米左右。由於在近沙欄仔處則建有泗𠵼碼頭,故街道取名為「泗𠵼街」(葡萄牙文:Rua Nova de El-Rei),街道中段則有泗𠵼街市、德生按和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至清同治年間,清平直街與白眼塘一帶被填平後,街道才延長至火船頭街中段。1900年代時,已是澳門相當繁盛的街道。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發生革命起義,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後來澳葡政府為紀念此事,在澳門特選一條繁榮街道命名,故選中了泗𠵼街,將之更名為十月初五日街至今,並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澳門公眾假期[註 5]。「初五」一詞是澳葡當局為了迎合中國人把月頭日子冠「初」字的習慣而作,並非指農曆上的「初五」。
1910年代時,此處在木橋街與白眼塘之間建有兩家傳統民初粵式茶樓──得心茶樓(後在1940年代易手擴為六國)及金龍茶樓(後易手為冠男),當時在澳門頗有名氣,曾有數任澳督光顧。1923年澳門內港一帶被填海,建成巴素打爾古街和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一帶,並興建民房和新碼頭[參 2],故泗𠵼碼頭亦被拆卸,只留門壁[參 3]。附近有「新填地」之稱的通商新街,名稱亦由此而來。
1920至30年代時,雖然當時已建成新馬路,但因為十月初五街鄰近內港一帶的多個客運碼頭,而船運多以來往廣東中山為主,且南端就近岐關車站,人流興旺,故當時有多數的大商店都仍以這條街為根據地。1930年代再建有新式的得來茶樓(即今大龍鳳茶樓),而在最北端沙梨頭海邊街交界處建成南京街市,自此泗𠵼街市亦被取消[參 3]。1937年泰興娛樂總公司投得博彩專營權後,便在這條街道開設七妙齋攤館和海源娛樂場。後來在抗日戰爭時中山淪陷,導致澳門與中山的交通幾乎中斷,所以各商戶逐漸從十月初五街遷離或歇業,此街繁盛的景象,漸漸移至新馬路。
景況
编辑抗戰爆發之後,這條街道便出現一度蕭條。1976年南京街市遷入水上街市,原址改為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工人康樂館[參 4],及至泰興喪失博彩專營權後,海源娛樂場和七妙齋攤館相繼結束。1980年代時這條街再度興旺,街上陸續設有小販攤檔,最高峰時有300多個檔口,廉價售賣衣衫襤褸和水果糧食等。1980年德生按當鋪及1980年代末六國茶樓相繼歇業,兩處原址後來皆被列為受保護文物[參 5],而冠男茶樓便成為當時澳門最後一家傳統粵式茶樓。
1995年夏營地街市關閉重建,有關當局便在康公廟前地再建臨時街市,使十月初五街重現街市,至1998年營地街市重建完成後關閉,恢復為前地。1996年,澳門最後一家傳統民初粵式茶樓消失──冠男茶樓搬遷至提督馬路並改為冠男軒美食[參 6]。1990年代末時經濟低迷,加上當時位於內港的兩家娛樂場(皇宮及金碧)相繼遷出,十月初五街的繁盛程度從此大不如前,攤檔大幅減少,至21世紀初時只剩十數檔,工人康樂館亦被拆卸[參 4],街上仍餘一些手信店和特色商店。
有關當局為了振興這條街道,2002年時落實十六浦發展計劃[參 7],並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2007年的「內港黃金歲月懷舊嘉年華」[參 8],以至2009年起間斷舉辦的康公夜市,期望重振昔日十月初五街的繁華景況[參 9]。
於2017年8月澳門受颱風天鴿的吹襲期間,十月初五街一度成為重災區,街上佈滿倒下的樹木,雜物及垃圾。受到隨後天氣好轉所帶來炎熱高溫影響,街道衛生情況一度惡劣,清理工作延續數天至另一颱風於周日吹襲前後才有所改善。
相關街道
编辑
|
而路環也有一條以10月5日為名的街道,是為十月初五馬路(Avenida de Cinco de Outubro)[註 6]。
重要地點
编辑備註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新聞記事簿) 傳統粵式茶樓話當年. 澳門日報. 2005年4月7日.
- ^ 王文達. 十三、名勝古跡掇拾 - (壬) 內港.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1950年代: 第313頁. ISBN 972-97840-1-9.
- ^ 3.0 3.1 唐思. 呬𠵼街市保留門樓. 澳門風物誌 續篇. 澳門文學叢書. 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9年11月 [2008-08-16]. ISBN 7-5059-350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5).
- ^ 4.0 4.1 吳志良、楊允中. 澳門街市. 澳門百科全書. 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1日 [2008年8月16日]. ISBN 972-658-07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11日).
- ^ 澳門法規 - 第83/92/M號法令
- ^ 上懷舊茶樓,同享視覺味覺. 東方日報. 2006年1月6日.而冠男軒美食至2017年1月16日結業
- ^ 澳門旅遊局 - 十六浦主題公園
- ^ 內港黃金歲月2007懷舊嘉年華系列活動
- ^ 澳門電視台 2007年7月23日 19:00(UTC+8) 澳視https://ieonline.microsoft.com/#ieslice新聞,「內港黃金歲月活動助式微行業」
- 王文達. 十、閭巷漫談 - (北) 十月初五街.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1950年代: 第224頁. ISBN 972-97840-1-9.
- 吳志良、楊允中. 十月初五日街. 澳門百科全書. 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1日 [2008年8月16日]. ISBN 972-658-07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11日).
- 唐思. 十月初五日街變化. 澳門風物誌. 九九澳門回家書系.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8年4月 [2008-08-16]. ISBN 7-5057-142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C.127
- 袁國榮(2001年).《懷舊澳門街》,澳廣視
- 岑逸飛. 十月初五街的街名. 香港電台. 2006年 [200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1).
相關條目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香港長洲--- 康公真君 聖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澳門文物知多少 - 六國飯店
- 澳門文物知多少 - 中藥局
- 澳門文物知多少 - 十月初五街64號當鋪
- 澳門老街散策. on.cc. 2007年11月30日 [200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9月18日).
- 康公夜市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