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汴洛语音
研究材料
编辑宋朝官方先后修过几本韵书,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切韵》的系统,极少反映当时实际语音。要準確構擬宋代音系,主要材料来源于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和宋朝词人的用韵情况,尤其是邵雍的音系和《切韵》、《广韵》所反映的音系不同,却能和北宋汴洛人士邵雍、程颢、程颐等人的诗文用韵两相吻合。《皇极经世书》用图表来归类口语的语音,声母的图叫做音图,韵母的图叫做声图。但该书有浓厚的象数学色彩,用天地来比附语音的声韵,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声母
编辑音类 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鼻音 清擦音 浊擦音、边音 重唇音 p pʰ m 轻唇音 ɱ f v 舌音 t tʰ n l 齿头音 ts tsʰ s 正齿音 tʃ tʃʰ ȵ ʃ 牙喉音 k kʰ ŋ x ɣ
音类 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浊塞音、塞擦音 清擦音 浊擦音 鼻音 边音 重唇音 p pʰ b m 轻唇音 f v ɱ 舌头音 t tʰ d n l 舌上音 ȶ ȶʰ ȡ 正齿音 tɕ tɕʰ dʑ ɕ ʑ ȵ 齿头音 ts tsʰ dz s z 牙、喉音 k kʰ g x ɣ ŋ 喉音 ʔ
两人构拟的主要区别在于:
- 《声音唱和图》中,同一部位的塞音、塞擦音分为四套,如“卜、步、普、旁”。周祖谟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p、pʰ、pʰ,只是邵雍墨守旧说,把原来属“並”母的“步”、“旁”仍列维浊音[1]:591。李荣则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b、pʰ、bʱ,其中b和bʱ的区别不辨义,是两个音位变体[2]:170。
- 同理,原图中同一部位的擦音分为清浊两套,周祖谟认为已经并为一套,而李荣分列两套。
- 原图中有独立的舌上音。周祖谟的构拟中,舌上音已经和正齿音合并。
- 原图中,次浊声母(鼻音和边音)分两套,一套配上声,一套配平、去、入三声。周祖谟的构拟中,轻唇部位分为相配的ɱ和v,牙喉部位分为相配的ŋ和ɣ,其他部位只有一套。李荣的构拟中,次浊声母只有一套,但有两个音位变体,平去入三声字带浊流,上声字声门紧缩,不带浊流[2]:171。
全濁聲母清化
编辑宋代音系比唐代音系进一步简化了,在一些重要的特点,已经有了早期官话的雏形。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古汉语的全浊音全部清化成相应的清音。在邵雍的音图上,全浊音分成两类,称为“火”的一类,排在不送气清音的下面,称为“石”的一类,排在送气清音的下面。分类的情形,和现代普通话一样,平声属于送气的一类,仄声属于不送气的一类。因此,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就变成只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了。[3]
例字 | 中古汉语声母 | 中古汉语声调 | 平仄 | 《皇极经世书》归类 | 宋代音系声母 | 现代普通话声母 |
---|---|---|---|---|---|---|
近 | g | 上 | 仄 | 火 | k | ʨ |
乾 | g | 平 | 平 | 石 | kʰ | ʨʰ |
步 | b | 去 | 仄 | 火 | p | p |
旁 | b | 平 | 平 | 石 | pʰ | pʰ |
另外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排在同部位的f下面。[4]
韵母
编辑a ia ua ɿ/ʅ[注 3] i ui u y ai uai uǝi au iau (uau) ou iou an ian uan yan ǝn iǝn uǝn yǝn aŋ iaŋ uaŋ ǝŋ iǝŋ uǝŋ iuǝŋ uŋ yŋ am iam im aʔ iaʔ uaʔ yaʔ ɿʔ/ʅʔ iʔ uʔ yʔ ǝʔ iǝʔ uǝʔ yǝʔ ɔʔ iɔʔ uɔʔ yɔʔ eiʔ ueiʔ ap iap (uap) ip (iup)
在邵雍的声图上,入声字不是配鼻音结尾的阳声字,而是配元音结尾的阴声字,例如“舌”字,不和“千典旦”一组,而是和“多可个”一组,“六”字不和“宫孔众”一组,而和“牛斗奏”一组。只有以-p结尾的“十”、“妾”等字和-m结尾的字排在一起(但是自成一组)。这说明中古汉语的-t、-k韵尾都脱落了,可能弱化成喉塞音ʔ,也可能变成i、u,只有-p韵尾保存下来。
另外音图的“开发收闭”大致相当于韵图的一二三四等,“自思寺”三字不排在有i介音的“收”列下而排在无介音的开列下,可见这类字韵母已经变成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