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第二野战军
历史
编辑1945年10月23日,中央军委、毛泽东致电晋察冀领导人聂、萧、罗、刘并告彭、程、林、萧,要求组建组织冀察晋第二野战军,歼灭向承德进攻的国军。[1]1945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毛泽东致电聂转萧、罗及澜涛,并告热河分委,指出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在1945年11月份必须完成三项任务:[2]
- 组建晋察冀第二野战军
- 组织运输队赴承德接运武器弹药
- 迅速肃清、占领北平至古北口间铁路线上石匣、密云、怀柔地区之伪军并控制该路(至少北面一段),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准备野战战场。热河分委负有由古北口向南竭力协助萧、罗之任务,该地区地方工作之管辖划归热河负责,免去过去三不管状态。
热察两省是人民军队已得基地,尤其张垣、承德,在战略上占很重要位置,人民军队必须坚决保持两省完整,勿许国民党如何军队侵入,防止国民党军任何突然袭击,因此必须以最快最大努力完成必要的军事准备。
①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应以杨苏纵队、赵尔陆纵队、刘其仁师为基干组织第二强大野战军,将收编扩大之新部队,经过深入的政治动员尽量编入上述纵队及师,务须使杨苏纵队从现一万七千人扩大到二万人以上。赵尔陆部至一万五千人。刘其仁师至八千人。在不过分妨害整编主力时,坚决肃清土匪,放手发动群众。
② 加强冀东军事政治干部,照顾冀东游击战与正规战将有相当长期限存在的局面。因此应另编制一个独立纵队(辖三个旅)及若干地区队(小团),坚持与扩大现有解放区。
③ 平北、平西之现有四个主力团,应尽可能充实编成两旅六团,使之成为保卫张家口之外线有力机动兵团。
④ 利用冰冻前在古北口及东西方至承德线、居庸关怀来延庆宣化地区,均须构必要的强固野战工事,指定防御部队,掩护主力机动,防止蒋军突然袭击承张。
⑤热冀辽区应立即架设军用电话网,加强电话员通讯侦察两技训练,假设电话应注意避开敌军可能占据及经过之大道。
以上各项提供你们参考引起注意并将执行情形电告。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萧克(兼),政治委员罗瑞卿(兼),参谋长彭寿生,下辖:
- 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辖第1旅、第2旅、第3旅。
- 热辽(黄永胜)纵队:1945年10月由冀热辽部队与陕甘宁晋绥部队合编。司令员黄永胜,政委朱涤新,副司令员文年生,参谋长沙克,政治部主任黄惠良,副参谋长朱军、王亢。辖第22旅、第27旅、第30旅。
- 冀东(詹才芳)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楚离
- 冀察(刘道生)纵队:1945年10月由由冀察军区第一、第十二、第十三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纵队政委刘道生。
- 冀晋纵队(赵尔陆纵队、热河纵队):1946年10月初开赴热河。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副司令员韩伟、杨梅生,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张平凯。1946年4月冀晋(赵尔陆)纵队撤编。
- 第1旅(1):旅长李湘、旅政委曾美、副政委张明河 参谋长周宏,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由冀晋军区3分区为主,第2分区一部分,包括4团、2团(红军团)、42团等部队组建,辖第4团(二分区4团、五台支队、崞岱支队合编,团长谢正荣,政委张星灿)、第2团(三分区2团、完县支队合编,团长马卫华,政委裘永芳)、第7团)三分区42团、云彪支队合编,团长刘北佛,政委高通古)。1946年1月的古北口保卫战之后,1946年6月在张家口,改旅(欠第7团)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合并,改称“晋察冀军区教导旅”,直属张家口卫戍司令部管辖。旅长李湘,代政委张明河,副旅长贺礼宝,参谋长周宏,政治部主任袁佩爵,辖第1团(原1旅4团欠2个连,与教导师1团欠团部与3个连合编,团长谢正荣,政委张星灿)、第2团(原1旅2团欠3个连,与教导师2团欠团部与3个连合编,团长马卫华,政委王海庭)、第3团(教导师1团、2团的两个团部与部分连队,原1旅5个连队合编。团长陈振明,政委王海庭)。1946年11月编入晋察冀第四纵队为11旅,后改称64军191师。
- 第1旅(2):刘其人率领渤海军区新编师于1946年1月下旬进抵热河后改称热河第1旅,参加了平泉战斗,1946年2月开赴哈西与杨国夫的山东七师会合。
- 第2旅:赵尔陆纵队北上时由二分区第19团、第43团组成。冀热辽西路十四军分区部队第十三团、十六团一部和北进一支队2000人,由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舒行、政委李子光、副政委黄文率领,8月中旬向热河省承德进军。在兴隆县扩建为第二十四旅,主要是接收了伪满西南边防司令黄方刚1945年8月21日在兴隆县率伪满军3个团,15个讨伐队共8000人枪起义。黄方刚的主力24团、12团、11团和8团与第十四分区主力13团、北进一支队合编后,先称为4旅,再改称24旅。1945年12月该旅编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旅长黄方刚,政治委员覃国翰,副旅长黄鹄显,参谋长陈云中。辖第4团(冀东13团)、第5团(北进一支队)、第6团(晋察冀二分区第19团)。1946年4月该旅与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合编成冀热辽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周仁杰,政治委员覃国翰,原第2旅第4、第5团番号不变,原第2旅第6团调回冀晋军区后编入独立独1旅为1团最终为第196师586团,冀中第71团改称第6团,冀中第62团拆散补入第4、第6团。1946年6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独13旅。1946年9月独立第14旅并入热河独13旅,旅长黄鹄显,政治委员陈仁麒,以独13旅第37团第1、第2营、第38团和第14旅第42团合编组成第37团;独14旅第40团、第41团合并为第38团;独13旅第37团第3营和第39团合编组成第39团。后编入东北8纵队为22师,后改称45军133师。
- 第3旅:冀热辽中路十五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地分委书记宋诚率领冀热辽十五分区11团(由冀东13团1、2、8连及地方游击队组建)在朝阳、北票扩建成第25旅,3,000余人,旅长赵文进,政委周志国,辖101团(11团扩编)、102团(11团扩编)和103团(迁青平支队改编第51团),驻朝阳、凌源、北票一带,后改为赵尔陆纵队第三旅。旅长赵文进,政委陈仁麒,参谋长赵兰舟。辖第7、第8、第9团。1946年4月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3旅。1946年6月再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14旅.1946年9月独立第14旅并入热河独13旅,第42团编入第37团;第40团、第41团合并为第38团(相当于恢复了冀东老11团建制)。
- 冀中(黄寿发)纵队。副司令员黄寿发(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兼) 副政委帅荣(冀中十分区政委兼)参谋长刘秉彦(冀中10分区司令员兼) 政治部主任谭冠三(来自延安,曾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4月冀中(杨成武)纵队和冀中(黄寿发)纵队整编为冀中纵队,辖第11旅、第12旅、第13旅。
- 第一旅 旅长周仁杰(来自延安) 政委漆远渥(延安干部) 政治部主任翁祥初(原教导一旅供给部政治委员)。1946年4月,在晋察冀军区大整编中,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和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合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2旅。辖第62团(八分区)、第71团(六分区)、第73团(九分区)。
- 第62团:1945年8月由八分区青大支队为基础组成,团长宋之源,政委韩仰山,副团长路松起,参谋长陈杰。1945年11月,该团进入热河,编入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团长为曹志学,政委韩仰山,参谋长宋芝渊。1946年4月第62团撤消番号,分别补入独立第2旅第4、第6团。沿革为冀热辽军区13旅37团,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2师64团
- 第71团还是第72团(六分区):1946年4月冀中71团编入冀热辽军区独2旅为第6团,1946年6月改为冀热辽军区独13旅39团,沿革为东北8纵队为22师66团,后改称45军133师399团。
- 81团(七分区):1946年4月与延安教导2旅5团、杨成武纵队直属第40团合编为第12旅第31团。
- 第二旅 旅长肖新槐(来自延安,原晋察冀十分区参谋长、三分区参谋长) 政委张如三(10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副政委张明河(来自延安)参谋长甘若彬,政治部主任李兆炳
- 第一旅 旅长周仁杰(来自延安) 政委漆远渥(延安干部) 政治部主任翁祥初(原教导一旅供给部政治委员)。1946年4月,在晋察冀军区大整编中,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和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合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2旅。辖第62团(八分区)、第71团(六分区)、第73团(九分区)。
1945年12月15日,晋察冀军区把第二野战军指挥机构并入冀热辽军区机关。野战部队归晋察冀军区直辖。
参考文献
编辑- ^ “组织晋察冀第二野战军歼灭向承德进攻之敌”,来源《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
- ^ “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十一月份必须完成三项任务”,来源《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 ^ 《军委关于扩编野战军保持热察完整战略部署给程子华、萧克的指示》,1945年11月3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玄机》第十五册,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58-459页。
- ^ 林一:“我做八路军情报工作的岁月”,《百年潮》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