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汝梅
林汝梅(1833年—1894年),字若村,號鰲珊,道號元培,乳名清潭,臺灣西門人,竹塹林祥雲的第五個兒子,林占梅族弟。林汝梅積極參與地方事務,曾協助福建巡撫岑毓英建設了大甲溪橋,也幫助招撫社番歸化。[1][2]
生平
编辑1833年,林汝梅出生於新竹內公館林家。1875年,林汝梅入泮。[3]1880年,岑毓英修建大甲溪橋,林汝梅貢獻良多。[4]1882年,他被分配領地在南莊一帶進行開墾,並與竹塹社的協力移屯至三灣地區,招撫了獅頭馱、獅裡英、田厝和田尾等四個社番,隨後遷至南莊的三灣隘,墾務有了很大進展。[3]臺北府建城時,林汝梅協助新竹地區籌款。中法戰爭期間,林汝梅募集了200多人鄉勇保衛新竹,因功獲得了「候選道」的頭銜。[2]1885年臺灣建省,林汝梅受到巡撫劉銘傳任命,採集建設鐵路石材,並與新埔的陳朝綱合作。[3]
1891年,林汝梅成立商號「金恆勝」,在苗栗南庄一帶經營樟腦業。當時,林汝梅與外委胡新發聯絡閩籍的「金東和」,從事墾地隘防工作,並與其他開墾勢力對抗。這場衝突幾乎演變成武鬥,但經過官府調解後,林汝梅進入了獅裡興和獅裡驛社的墾界範圍。1883年,兩個社番聯合了五指山和後桂竹林等社的人,襲擊了林汝梅的山場。次年,又有各社番聯合,襲擊了林汝梅田厝的公館、斷水道和杜通路,對林汝梅的事業造成不可逆的打擊。[3]1889年10月,林汝梅和鄭如蘭、李聯萼等人一同舉行祈雨儀式,主持城隍廟建醮。[5][6]:594
此外,林汝梅一直懷有追求道的志向。林汝梅見到新竹地區的道士除了謀生外缺乏修養,對此深感遺憾。因此,他遠赴江西拜師,成為第六十一代天師龍虎山的正一派道法學習者。回到家鄉後,他日夜勤習,熟練地展示了步罡踏斗等術法,並邀請了眾多道士聚集在一起,詳細解釋教義,並闡述南北道派的不同風格,使烏頭道士在正統道教中獲得了地位。附近從事道士職業的人無不上門求教,人們把他視為新竹的天師府。1894年,林汝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3]
作品
编辑林汝梅擅長書畫,風格類似其兄林占梅,作品包括1882年的《雙鷺棲松圖軸》。[1]林汝梅詩作現存自題畫幅四首,收錄於王松的《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7]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林汝梅(1833 - 1894). 國美典藏.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臺灣)).
- ^ 2.0 2.1 張子文; 郭啟傳; 林偉洲.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修訂一版. 臺北市: 國家圖書館. 2006-12-31. ISBN 978-957-678-451-4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人物誌-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文化局. 2018-09-21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臺灣)).
- ^ 4.0 4.1 張雅婷; 胡蓬生; 黃瑞典. 傅園、梅園、曉園不奇怪! 這間學校有3200座墳. 時事話題. 2018-07-28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臺灣)).
- ^ 卓克華. 新竹都城隍廟.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1-09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臺灣)).
- ^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四). 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1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
- ^ 林汝梅. 數位全臺詩.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编辑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