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酸钾

化合物

溴酸钾是一个无机盐,室温下为无色晶体,分子式为KBrO3

溴酸钾
IUPAC名
Potassium bromate
别名 溴(V)酸钾
识别
CAS号 7758-01-2  checkY
PubChem 23673461
ChemSpider 22852
SMILES
 
  • [K+].[O-]Br(=O)=O
InChI
 
  • 1/BrHO3.K/c2-1(3)4;/h(H,2,3,4);/q;+1/p-1
InChIKey OCATYIAKPYKMPG-REWHXWOFAM
UN编号 1484
EINECS 231-829-8
ChEBI 38211
RTECS EF8725000
KEGG C19295
性质
化学式 KBrO3
摩尔质量 167.00 g·mol⁻¹
外观 白色結晶粉末
密度 3.27 g/cm3
熔点 350 °C(623 K)
沸点 370 °C(643 K)(分解)
溶解性 3.1 g/100 mL (0 °C)
6.91 g/100 mL (20 °C)
13.3 g/100 mL (40 °C)
49.7 g/100 mL (100 °C)
溶解性 微溶於乙醇
不溶於丙酮
结构
晶体结构 六邊形
热力学
ΔfHm298K -342.5 kJ/mol
危险性
警示术语 R:R45 R9 R25
安全术语 S:S53 S45
欧盟分类 致癌物
有毒(T
氧化剂(O
NFPA 704
0
2
2
 
闪点 不可燃
致死量或浓度:
LD50中位剂量
157 mg/kg(大鼠,口服)[1]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其在发酵、醒发及焙烤工艺过程中起到一种氧化剂的作用,使用了溴酸钾后的面粉更白,制作的面包能快速膨胀,更具有弹性和韧性,在焙烤业被认为是最好的面粉改良剂之一。溴酸钾有致癌性,现在已被許多國家(如欧盟)禁用,而多個動物研究中亦發現對肝、腎、造血具有毒性,甚至會改變神經行為[2]。它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為2B類致癌物

台灣已在1994年禁用。美国仍允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5年5月30日发布《2005年第9号公告》称,根据溴酸钾危险性评估结果,决定自2005年7月1日起,取消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在小麦粉中使用。在此之前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使用溴酸钾的食品可以在产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

溴酸钾在足够长的烘烤时间和温度下会耗尽,但是如果在面粉中添加的太多就会有残留。

氧化剂

编辑

KBrO3是一种强氧化剂,酸性溶液其氧化还原半反应标准电极电势为:

BrO3 + 6H+ + 6e ←→ Br + 3H2O; Eo = 1.44 V

溴酸钾易提纯,可作为基准物质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其浓度可用间接碘量法标定:

BrO3 + 6I + 6H+ → 3I2 + Br + 3H2O

接下来以淀粉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酸性溶液可用KBr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As(III)、Sb(III)和Sn(II)等还原性物质。但溴酸钾主要用于测定有机物可与很多有机物发生定量反应(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但其水溶液不稳定,不能用作标准溶液。因此在溴酸钾标准溶液中加入过量KBr并酸化,可生成等计量的Br2,相当于Br2标准溶液:

BrO3 + 5Br + 6H+ → 3Br2 + 3H2O

例如溴酸钾法测定苯酚时,先加入过量KBrO3-KBr标准溶液并酸化,使苯酚溴化生成2,4,6-三溴苯酚和白色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沉淀(三溴酚溴)。然后加入过量I还原过量Br2Br及三溴酚溴为三溴苯酚,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即可间接求出样本中苯酚的含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otassium bromate. ChemIDplus. [2016-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2. ^ Shanmugavel, Venu; Komala Santhi, Kotturu; Kurup, Anjali H; Kalakandan, Sureshkumar; Anandharaj, Arunkumar; Rawson, Ashish. Potassium bromate: Effects on bread components, health, environment and method of analysis: A review. Food Chemistry. 2020-05-01, 311. ISSN 0308-8146. doi:10.1016/j.foodchem.2019.125964 (英语). 
  • 华中师范大学等. 《分析化学》第三版上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ISBN 7-04-00914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5年第9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