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福安宮
23°21′03″N 120°24′58″E / 23.35073°N 120.41623°E
白河福安宮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中山路124號 |
主神 | 天上聖母 |
建立时间 | 約清乾隆年間 |
地圖 | |
白河福安宮又稱店仔口福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主祀天上聖母,是白河地區的重要廟宇,又稱「大廟」[1]:168。關於該廟的建立年代有許多說法,但因為該廟乃分祀自後壁區下茄苳泰安宮,故確切年代應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後[註 1][1]:168[2]。
該廟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期間遭到拆毀,二次大戰後才由地方信眾組織委員會討回廟地[1]:169,並在1975年改建成今貌[1]:170。
沿革
编辑創建年代
编辑關於白河福安宮的創建年代,歷來有數種說法[1]:168:
年號 | 年份 | 出處 |
---|---|---|
康熙 | 康熙卅五年(1696年) | 《福安宮沿革誌》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 《臺南縣志稿‧人民志》 | |
康熙末年 | 《臺南州祠廟名鑑》 | |
乾隆 | 乾隆年間 | 《臺灣寺廟概覽》 |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南瀛文獻》 | |
乾隆末期 | 《南瀛老街誌》[2] | |
嘉慶 | 嘉慶年間 | 《臺南縣寺廟大觀》 |
張耘書《臺南媽祖信仰研究》一書認為白河福安宮既然是分香自下茄苳泰安宮,而泰安宮又應該是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所建,自然建立時間會在這之後,約是乾隆末年或更晚[1]:168。
清朝與日治
编辑根據廟方說法,福安宮是由當地首富吳文秀所倡建,邀集附近13街庄之仕紳開會後,決定在位居中心的店仔口街建廟[註 2][1]:168、170[2]。而在建廟之後,當地富豪徐聖、黃盛、蘇某等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集資改建,而後在光緒年間亦有所整修[註 3][1]:168。
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期間,官方以「寺廟整理」為由,拆毀了白河地區的廟宇,福安宮亦遭到拆毀,原址改建成白河警察派出所底下的「聯合保甲事務所」[註 4][1]:169。福安宮的神像則被沒收到新營郡役所警察課,但當地仕紳吳獅偷藏了二聖母與三聖母神像,林濟恒則偷藏了二聖母副尊[1]:169。
民國時的重建
编辑日本二戰投降後,1945年吳獅在警察郭朝滄的協助下迎回了福安宮的12尊神像,與先前被偷藏的3尊神像一起暫時供奉在新厝仔吳祖祠堂內[1]:169。同年地方信眾組織了福安宮管理委員會,向新營區警察所長陳請,在次年將廟地討回,把事務所改回廟宇[1]:169。而當地其他在日治時期遭到破壞的廟宇[註 5]之神明,也被迎到福安宮內供奉[1]:169。也因為如此,原本依附在文昌祠(店仔口文祠)的「玉山書院」[註 6]也遷入福安宮內,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1月20日當地文人林春水即在此成立「玉山吟社」[1]:180[3]:269。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發起重建[2],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完成前後殿工程,次年起連續三年都舉辦了遶境活動,即「十三街庄香」[1]:170。然而此後又因故中斷,直到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才恢復舉辦[1]:172[4]。
十三街庄香
编辑十三街庄香形成於清朝時期,或可追溯至建廟之初[1]:171。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年(1897年)左右還有舉辦一次,但後來因為種種因素而停辦[1]:171、172。民國時期廟宇改建後曾經恢復舉辦連續三年,但又因故中斷,後來在2010年5月3日才恢復舉辦[1]:172[4]。
戰後的十三街庄香大致分為籌備、遶境、祝壽三個階段,舉辦時間約在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前三日[註 7],參與人員事前需要茹素三天[1]:176。遶境時按例由二媽擔任主帥,廟中其他神明同行[1]:176。三天的遶境會分別以綠紅黃三色代表,各路線安排一領隊執該色隊旗[1]:178。早年全程都是以步行完成,但後來其中一段跨越急水溪的溪底小路因水患而毀,故此段改為搭車[1]:178。而過去每晚媽祖都會回鑾福安宮,現已改為駐駕於當天最後抵達的廟宇[1]:179。
遶境範圍
编辑1970年代以前的香路涵蓋了白河、後壁、東山三區,1976年時主要是馬稠後關帝廟[註 8]以及偏遠的後壁土溝、大林等地退出遶境範圍[1]:174、175。2010年以後大致沿用1976年的範圍,但早期路線是用「角頭」為據點,現在則改以「宮廟」為據點[1]:175。
時期 | 範圍 | 備註 |
---|---|---|
清代 |
下茄苳南堡:店仔口街、客庄內莊、頂秀祐莊、下秀祐莊、竹仔門莊、埤仔頭莊、馬稠後莊、烏樹林莊 |
參考1970年代以前的遶境範圍推斷出的13街庄[1]:174。 |
1970年代以前[1]:174 |
白河鎮:白河里、秀祐里、廣安里、玉豐里、大竹里、草店里、內角里、甘宅里、竹門里、崎內里、昇安里、庄內里、外角里、下角里、永安里、崁頭里、大林里、河東里、虎山里、汴頭里 |
|
1976年[1]:174 |
白河鎮:白河里、秀祐里、廣安里、玉豐里、大竹里、竹門里、崎內里、昇安里、 庄內里、外角里、下角里、永安里、汴頭里 |
註釋
编辑- ^ 下茄苳泰安宮的建廟年代有康熙廿三年(1684年)與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兩說,目前大多數研究者多傾向認為《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的乾隆年間說法較有可能[1]:157、158。
- ^ 《福安宮沿革誌》將這件事記載在康熙卅五年(1696年)正月,而廟宇在次年三月落成[1]:170。廟宇落成後,於天上聖母誕辰前五日號召十三街庄信眾前往下茄苳街泰安宮分香[1]:170、171。然而張耘書《臺南媽祖信仰研究》一書認為這段記載頗多疑點,除泰安宮的建廟年代之外,康熙卅六年(1697年)清朝將臺灣劃為版圖才過了10多年,當時的店仔口一帶是否已有能力組織這種跨庄的繞境活動也值得探討[1]:171。
- ^ 如光緒二年(1876年)斗六都司吳志高就有捐錢整修[1]:168[2]。
- ^ 除了福安宮,白河的觀音亭與城隍廟在這之前被改建成「店仔口支廳警察官寓所」[1]:169[2]。
- ^ 觀音亭、城隍廟、文昌祠[1]:169,其中文昌祠是毀於1906年的地震[1]:180。城隍廟舊址約在白河分局一帶,被拆毀改建為「店仔口廳警察官寓所」[3]:268。
- ^ 玉山書院創建於咸豐元年(1851年),位置大約在白河國小一帶,同治元年(1862年)毀於戴潮春事件,後來斗六都司吳志高在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店仔口文祠並在其中設玉山學院(位置在白河零售市場南邊)[1]:180[3]:269。
- ^ 2010年起連續三年都在農曆三月二十到廿二日遶境[1]:173。
- ^ 該廟1971年成立財團法人後自行舉辦遶境
參考來源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張耘書.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ISBN 978-986-03-9415-3.
- ^ 2.0 2.1 2.2 2.3 2.4 2.5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頁172-174. ISBN 978-986-00-9689-7.
- ^ 3.0 3.1 3.2 張溪南.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2-6.
- ^ 4.0 4.1 林福來. 〈白河福安宮十三街庄後天遶境〉. 《臺灣時報》. 2010-04-30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