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梅洛

美国程序员

阿方索·约翰·罗梅洛(Alfonso John Romero,1967年10月28日[1],出生于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的美國程式設計師,是电子游戏领域著名的制作人。他和卡马克(John Carmack)一起在1991年创立了id Software,到1996年为止,制作并发行了数款堪称里程碑式的游戏:指挥官基恩(Commander Keen)、德軍總部3D(Wolfenstein 3D)、毁灭战士(Doom)和毁灭战士II(Doom II)(在这个游戏里面,罗梅洛以最终首领邪恶化身(Icon of Sin)的形象出现)。他同时也参与制作了雷神之锤(Quake),并且以制作人的身份参与了HereticHeXen的制作。FPS連線術語「死亡競賽」公認是他創造的[2]

約翰·羅梅洛
John Romero
2012年的羅梅洛
出生Alfonso John Romero
(1967-10-28) 1967年10月28日57歲)
 美国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
居住地 爱尔兰高威郡高威
职业電子遊戲設計師遊戲程式設計師
知名于id Software離子風暴的共同創辦人
知名作品指揮官基恩》系列
德軍總部3D
毀滅戰士》系列
雷神之鎚
大刀
配偶Kelly Mitchell

1987年结婚—1989年離婚)

Elizabeth Ann McCall

1990年结婚—1998年離婚)

Raluca Alexandra Pleşca

2004年结婚—2011年離婚)

布倫達·羅梅洛英语Brenda Romero2012年结婚)
伴侣斯蒂薇·凱絲(1998年–2003年)
儿女3名

在1999年到2003年期间,罗梅洛开始和斯蒂薇·凯丝(Stevie Case)交往,斯蒂薇是一个在女子电子游戏群体内的偶像,她在一场雷神之锤死亡游戏模式中击败了罗梅洛。在两个人分崩离析之前,斯蒂薇一直是Monkeystone Games的COO.2002年,罗梅洛把他的法拉利跑车放到eBay上面拍卖。这辆经过大幅度改装的跑车增加了一个并行端口在乘客座椅下面,可以接驳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用电脑控制车子引擎。

2003年10月中旬,罗梅洛加盟了Midway Games,他的身份是Gauntlet:Seven Sorrows的项目领导。同时他还保持和Monkeystone Games的关系。Monkeystone Games后来搬家到了得克萨斯奥斯丁,继续开发51区直到它发行。2005年1月,Monkeystone Games最终倒闭。

2004年1月,罗梅洛和拉卢卡·亚历山德拉·普拉斯卡在她的家乡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结婚。2005年7月底,罗梅洛离开了Midway Games。

生平小記

编辑

羅梅洛1967年10月28日生於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是早產六週的早產兒[1]。他被詢問到家庭背景時,宣稱「祖上是墨西哥原住民雅基族,也有墨西哥人切羅基人血統」[3][4]。母親吉妮(Ginny)少女時期在亞歷桑納州土桑市認識他的生父阿方索·安東尼奧·羅梅洛(Alfonso Antonio Romero),阿方索是第一代墨西哥裔美國人,在空軍基地擔任空調散熱系統的維修人員。兩人隨後結婚,身上帶著三百塊美金,駕著1948年份的克萊斯勒轎車,搬遷到科羅拉多州,心中期望這段跨種族婚姻能在更寬容的環境中結下豐盛的果實。[2]

羅梅洛小時候沉迷街機彈幕射擊遊戲太空侵略者》是帶他接觸電子遊戲的敲門磚[5],開始讓他思考「設計遊戲這件事」的則是南夢宮的迷宮追逐遊戲《小精靈[5][6]納西爾·吉貝利是他最欣賞的程式設計師,也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他在Apple II上設計的快速3D遊戲,像是1981年的射擊遊戲《地平線5》(Horizon V)、1982年的《天頂》(Zenith)都深深影響羅梅洛後來在id Software的作品[7]。其他影響羅梅洛的程式設計師還有比爾·巴傑(Bill Budge)、宮本茂的《超級瑪莉兄弟》,還有像是格鬥遊戲快打旋風II》、《餓狼傳說》、《龍虎之拳[8]以及《VR快打[9]

早年生涯

编辑
 
約翰·羅梅洛擁有過的Apple II,展覽於強國遊戲博物館(The Strong National Museum of Play)[10]

1980年羅梅洛開始在Apple II電腦上設計遊戲[9],他第一款開發的遊戲是仿作《瘋狂攀登者》,並無公開發行[5]。首度發行的遊戲是《Scout Search》,發表1984年六月號的《inCider》雜誌,那是在一本1980年代相當知名的Apple II雜誌。他早期發行的遊戲裡,至少有12款,列名的開發商就是他的第一家公司Capitol Ideas Software。從1987年開始,羅梅洛連續三年佔據了Apple II雜誌《Nibble》的12月封面。他曾把自己的遊戲《Cavern Crusader》拿去參加《A+》雜誌第一年的程式競賽。

1987年羅梅洛加入遊戲公司Origin Systems,開啟隨後八年的遊戲設計生涯,這也是他的首份業界工作[11]。他負責將遊戲《2400 A.D.》從Apple II移植到康懋達64電腦上[9],但由於Apple II版本銷售慘淡,公司最後取消了這項專案。羅梅洛隨後加入保羅·紐拉特(Paul Neurath)的團隊,開發遊戲《太空遊俠》。在這段期間,羅梅洛被問及是否願意加入保羅即將成立的藍天遊戲公司(Blue Sky Productions),也就是後來的透視鏡工作室(Looking Glass Technologies)。他雖然沒有加入,卻依然選擇離開公司,跟人合夥成立另一家新的遊戲公司「Inside Out Software」,負責將《魔法門III》從Apple II移植到康懋達64電腦上。他幾乎就要完成《Tower Toppler》從康懋達64到Apple II的移植工作時,遊戲發行商Epyx卻因為巨額投資全力挹注在掌機Atari Lynx上頭,取消所有的遊戲移植專案。在這段短暫的時期,羅洛梅曾為從麥金塔移植到Apple IIGS的《Dark Castle》進行美術設計。也是在這段期間,羅梅洛和友人朗·拉薩(Lane Roathe)共同成立深思(Ideas from the Deep)遊戲公司,為一款遊戲《Zappa Roidz》編寫Apple II、Apple IIGS和PC各種版本。

1990年代:id Software與離子風暴

编辑
螢幕上是熟悉的《超級瑪利歐兄弟3》場景:藍藍天空,泡泡白雲,綠油油的灌木叢,問號閃爍的磚塊。奇怪的是,站在畫面下方的人物竟是他的危險戴夫。羅梅洛按下方向鍵,戴夫在地面上走動,當他看到戴夫帶動畫面平順地捲動時,他驚呆了。[2]

1989年3月,羅梅洛搬到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市,進入軟碟雜誌公司的特殊專案部門擔任程式設計一職。後來幾個月,他都在公司裡協助PC磁碟月刊《大藍碟》(Big Blue Disk)編寫工具軟體,隨後乾脆加入該部門。直到1990年7月,他有了自己的PC遊戲部門「玩家之刃」(Gamer's Edge)。羅梅洛找來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自由工作者約翰·卡馬克,從公司的美術部門挖角阿德里安·卡馬克,說服湯姆·霍爾晚上加班幫他設計遊戲。1991年2月,羅梅洛一干人等就離開軟碟公司,自己成立了名聞遐邇的「id Software[12]

1991年到1996年,羅梅洛都在id Software工作,參與多款引領潮流的遊戲製作,其中包括《指揮官基恩》《德軍總部3D》《毀滅戰士》《毀滅戰士II》和《雷神之鎚[12]。他還以執行製作(以及遊戲設計師)的身份參與製作《異教徒》(Heretic)和《毀滅巫師》(Hexen: Beyond Heretic)。《毀滅戰士》絕大部份是他設計的,《雷神之鎚》四分之一的關卡[9],還有《指揮官基恩》跟《德軍總部3D:命運之矛》一半的關卡也是他的設計。他為id Software寫過不少工具軟體,用來開發遊戲,包括《毀滅戰士》跟《雷神之鎚》的關卡編輯器DoomEd、QuakeEd,「死亡競賽」執行程式DM,連線到DWANGO伺服器尋求對戰的用戶端程式,《指揮官基恩》系列跟《命運之矛》的關卡編輯器TED5,將遊戲資源整合進WAD檔的IGRAB,以及包括《雷神之鎚》在內所有遊戲的安裝程式和設定組態功能,都是出自他手。在2017年WeAreDevelopers設計大會的專題演講上,羅梅洛將這段時期稱之為「加速模式」,他在演講中強調自己在五年半的時間裡,製作了28款遊戲,開發團隊卻不到十人[13]

《毀滅戰士II》第30關大魔王邪惡化身(Icon of Sin)是顆巨型的惡魔頭顱,在它前額有道破口。首次見到魔王,遊戲會播放一段扭曲邪惡的音訊,事實上是羅梅洛自己錄的,原音是「你要想通關,得先幹掉我!約翰·羅梅洛!」,然後倒帶扭曲成惡魔般的口音。在「noclip」作幣模式下可以進入魔王體內,看到羅梅洛的頭顱被串插在柱子上。在正常情況下,玩家要搭乘升降梯來到魔王面前,用火箭炮攻擊它腦門大開的破口,羅梅洛的頭顱作為命中檢測點,只要他死了,魔王也就跟著殞落,遊戲結束。2013年羅梅洛應IGN之邀遊玩《毀滅戰士》,慶祝20週年紀念,過程中分享了用他的頭當最終大魔王以及倒帶音效的幕後故事,一切都是開發團隊惡作劇的後果[14]

在製作《雷神之錘》期間,羅梅洛與約翰·卡馬克對於公司前景有了莫大衝突。羅梅洛希望遊戲照著他心目中的嚴苛規劃走,卡馬克則堅持穩定開發才是上策,並指責羅梅洛工作不像其他員工那麼努力。儘管羅梅洛隨即態度軟化,參與數以月計的「專案死亡行軍」開發壓榨期,努力完成遊戲,仍然沒有解開公司內部的心結,最後被逼離辭[2]。在1997年的訪問中,羅梅洛回應道:「完成《雷神之錘》後離辭是正確的選擇──要在完成一款熱門遊戲後才離開。我跟id同仁都還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不難,畢竟我們都是多年的朋友。」[15]

罗梅洛后来离开了id,和汤姆·霍尔一起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成立了离子风暴遊戲公司,開始设计并且制作《大刀[12]。野心勃勃的罗梅洛在1997年宣布这款游戏将会在同年的圣诞节購物季之前上市,但是发售日期一拖再拖,甚至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作品。2010年春,《Gamesauce》雜誌邀請羅梅洛當封面人物,進行深度專訪[16],他正式為《大刀》廣告公開道歉。主要原因是离子风暴在1997年发布了一则臭名昭著的广告「罗梅洛将会把你变成他的婊子…吞下去!」(John Romero's About To Make You His Bitch....Suck it down),这则广告激怒了玩家,在媒體輿論間引發爭議[17]。遊戲還沒上市就瘋狂炒作,加上隨後永無止境的延遲發售,让离子风暴的境地非常尴尬。2000年4月,《大刀》終於上市,收到的評價卻非常慘烈[18]。在这个游戏发布之前,跳票已久的这个游戏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失败。游戏的批评甚至开始变成对于罗梅洛的攻击和诋毁,很多人对于他的发展前景表示质疑,对他《大刀》这个项目的管理表示不信任。《大刀》收到廣大劣評,蟬連在多個「十大最爛遊戲」榜上。此一同時,羅梅洛被害身亡的消息甚囂塵上,甚至還有一張他中槍的屍體照在網路上流傳。羅梅洛後來澄清那是他為《Texas Monthly》雜誌所拍的照片,後悔的說「也許我不該拍這張照的」[19]。最终,在湯姆·霍爾发布遊戲《星際之門》(Ancharonox)后,他就和霍尔一起离开离子风暴,關閉了達拉斯工作室。

2001年7月,羅梅洛與霍爾創辦猴石遊戲公司(Monkeystone Games),專為行動裝置開發遊戲。猴石在短短三年半的生命期發行了大約15款遊戲,比較知名的作品有《Hyperspace Delivery Boy!》、《Congo Cube》以及諾基亞N-Gage上的《赤色戰線》。後來羅梅洛將猴石的日常運作交給盧卡斯·戴維斯(Lucas Davis),自己和霍爾離開公司,加入聖地牙哥的中途(Midway)公司[20]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Kushner, David. 'Masters of Doom'. The New York Times. May 4, 2003 [March 25,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2. ^ 2.0 2.1 2.2 2.3 Kushner, David. Masters of Doom: How Two Guys Created An Empire And Transformed Pop Culture. Random House. 2003. 89. ISBN 0-375-50524-5. 
  3. ^ John Romero [@romero]. I'm both. Yaqui are native to southwestern Arizona; one grandparent was Yaqui, another Mexican, another Cherokee (other side) (推文). February 21, 2016 [March 25, 2021] –通过Twitter. 
  4. ^ Creegan, Chris. Romero On 'Harmful' Stereotypes And Doom's Native American Inspiration. www.gfinityesports.com. 10 August 2021 [10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5. ^ 5.0 5.1 5.2 JOHN ROMER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o Gamer, issue 75
  6. ^ Bailey, Kat. These games inspired Cliff Bleszinski, John Romero, Will Wright, and Sid Meier. Joystiq. March 9, 2012 [April 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7. ^ Barton, Matt. Honoring the Code: 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Game Designers. CRC Press. 19 April 2016 [2021-10-22]. ISBN 97814665675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通过Google Books. 
  8. ^ Consalvo, Mia. Atari to Zelda: Japan's Videogames in Global Contexts. MIT Press. 2016: 201–3 [2021-10-22]. ISBN 978-02620343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9. ^ 9.0 9.1 9.2 9.3 Does John Romero Still Enjoy Shooting People?. Next Generation. No. 30. June 1997: 9–12. 
  10. ^ Preserving John Romero’s First Computer at ICHEG. www.museumofplay.org. 1 August 2014 [3 Octo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英语). 
  11. ^ John Romero discusses his early years in the gaming industry. 201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7).  blankmaninc.com
  12. ^ 12.0 12.1 12.2 The Escapist - John Romero: The Escapist Interview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2-02.. The Escapist.
  13. ^ 存档副本.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14. ^ rebelCoder (Юрий.Л.). Doom Playthrough With John Romero - 20 Yars of Doom! (by IGN). 12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January 2015) –通过YouTube. 
  15. ^ The Great Escape. Next Generation. No. 34 (Imagine Media). October 1997: 44. 
  16. ^ Gamesauce Spring 2010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2.. Spring 2010. Gamesauce.
  17. ^ "The Top 7... PR Disast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Game Radar
  18. ^ "Romero Threatens to Make You His Bitc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5-12-11.. Top 25 Dumbest Moments in Gaming History. June 2003. GameSpy.
  19. ^ Dunkin, Alan. "Romero Speaks... From the Grav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2-18. GameSpot. August 28, 1998.
  20. ^ Retro Gamer magazine, issue 75: In the Chain with ... John Romero (pages 78-8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