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病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6月27日) |
英国病(British disease)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经济停滞,充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干行业的国有化,人人享受穩固的生活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增加,国民工作积极性下降[1],既得利益滋生[2]等经济、社会问题频出的现象。该术语用于描述此类现象。
1960~1970年代英国由于劳资纠纷频发、经济增长不振,被欧洲诸国称为“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3]。
英式社会主义
编辑从摇篮到坟墓
编辑1946年工党的艾德礼内阁根据贝弗里奇报告制定了《国民保健署法》和《国民保险法》,前者使国民原则上可以免费享受医疗服务,后者使国民可以获得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此外,1948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救助生活贫困者的《国民救助法》和保护青少年的《儿童法》。经由这些政策,英国国内确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有化政策
编辑艾德礼内阁在1945年至1951年间对煤炭、电力、天然气、钢铁、铁路、运输等行业进行了国有化。1951年保守党的丘吉尔内阁夺回政权,与艾德礼内阁反其道而行,于1953年将钢铁和运输行业私有化。然而,1964年工党重新执政,威尔逊内阁1967年再度将钢铁和运输业国有化。此外,再次当选的威尔逊内阁1975年将汽车行业国有化,卡拉汉内阁1977年将航空航天业国有化。
经济停滞
编辑内容 | 1960〜1969年 | 1970〜1979年 |
---|---|---|
GDP增长率 | 3.2% | 2.4% |
通货膨胀率 | 3.5% | 12.5% |
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 | 0.2% | ▲0.2% |
财政收支(占GDP比例) | ▲2.5% | ▲5.0% |
失业率 | 1.5% | 3.3% |
国际竞争力低下
编辑1960年代 ,国有化等产业保护政策使英国的资本对国内制造业的设备投资减少,资本流向海外,技术发展趋于滞后。此外,国有企业不再尽力改善经营管理,产品的品質逐渐恶化。这些问题导致英国失去国际竞争力,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恶化[5][6]。
特别是雇佣众多工人的汽车产业,长期罢工与日本汽车出口活跃的时期(1970年代)重叠,以致于濒临崩溃。到2000年代汽车厂商的品牌已是徒有其名。
石油冲击来临
编辑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英国陷入经济停滞和价格上涨并存的滞胀[7]。失业率上升,原材料成本与工资高企造成生产力下降,英镑汇率下跌。另一方面,尽管货币贬值国际收支却并未改善。
财政状况恶化
编辑石油危机冲击以后,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税收收入持续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债累积余额不断上升。1976年财政破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融资。从此以后,政府被迫削减财政支出,控制公务员工资成为一项任务。此外,为了维持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尝试增加财政收入。
英国病的症状
编辑工作积极性下降
编辑1970年代的所得税最高税率为83%[8],非劳动收入最高税率为15%,加算的附加税达到98%。累进税已高至如此地步。这些税收制度和充分的失业保险导致了劳动积极性下降,社会活力减退。
工会的胜利
编辑1970年代,英国各种罢工运动此起彼伏。第一次石油冲击以后,保守党的希思内阁为了克服滞胀试图与工会就工资限制问题交涉,未能成功。1974年2月,全国煤矿开始无限期罢工。希望缓和局势的希思首相参加选举,当时工党是议会多数党,希思内阁选举失败下台。二度执政的威尔逊内阁接受接近工会要求的工资增长。由此罢工结束。
不满之冬
编辑1978年末至1979年初,由于基干行业工会提高工资的要求被批准,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人业开始持续罢工。医生护士罢工医院无力运作,供餐人员罢工学校停课,垃圾回收人员罢工垃圾无法回收,掘墓人罢工死者不能埋葬,卡车司机罢工供暖用煤油难以送达。对于此类公共服务恶化现象,卡拉汉内阁由于工党内斗而无法拿出有效措施。这些现象导致社会不满丛生,这一时期的冬天被称为“ 不满之冬”。
英国病的治疗与克服
编辑“铁娘子”登场
编辑1979年大选保守党获胜,5月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撒切尔内阁采用国有企业私有化、货币紧缩等手段抑制通货膨胀,推行削减政府支出、税制改革、放松管制、削弱工会等政策。
借助这些政策英国病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撒切尔任职期间的经济衰退并未得到改善,失业人数反而增加[9],财政支出也未能减少,再加上态度强硬的排除反对派,导致撒切尔无论是任内还是之后在英国国内毁誉参半。
新工党
编辑其后经过梅杰内阁,1997年接替保守党执政的工党布莱尔内阁承袭撒切尔内阁的基本路线,实行整顿政策。 (详细信息参见第三条道路)
另外布莱尔内阁推进具有青春活泼印象的“酷不列颠尼亚(Cool Britannia)”品牌战略,试图使英国摆脱陈旧不佳的印象成为具有良好年轻印象的国家。
21世纪的现状
编辑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到2008年持续正增长,撒切尔内阁都未能削减的财政赤字在1998年出现盈余,经济趋于改善。
2001年,布莱尔内阁宣布“英国病已被克服”,目前英国普遍认为英国病已被治愈。
参考文献
编辑- 山口二郎 『イギリスの政治 日本の政治』 筑摩書房(ちくま新書)1998年7月 ISBN 4480057641
- 竹下譲 『イギリス政府機構の変貌』2001年
- 小林公司 「英国構造改革の再評価〜英国経済好調の背景を探る〜」[失效連結] 『みずほ総研論集』2005年1号 みずほ総合研究所
- 平田潤. 政策危機と危機管理:英国Consensus Politics下の政策危機とサッチャー改革. 経営政策論集 (桜美林大学). 2006-12, 6 (1): 1–28. 已忽略未知参数
|naid=
(帮助)
参見
编辑脚注
编辑- ^ 英国病('7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月刊基礎知識 自由国民社 2002年4月号(2009年9月13日閲覧)
- ^ 英国病('8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月刊基礎知識 自由国民社 2002年4月号(2009年9月13日閲覧)
- ^ "The real sick man of Europ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Economist, May 19, 2005.
- ^ 平田潤 2006,第11頁.
- ^ 平田潤 2006,第10頁.
- ^ 昭和44年 年次世界経済報告 第17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4-12-26.内閣府ホームページより(2009年9月13日閲覧)
- ^ 平田潤 2006,第2頁.
- ^ 日・米・英の所得税(国税)の税率の推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3-23.財務省ホームページより(2009年9月13日閲覧)
- ^ 神樹兵輔 『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世界経済-日本を取り巻く世界経済の現状とその問題点(学校で教えない教科書)』 日本文芸社、2010年、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