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社會資訊性社會資訊型社會資訊化社會),被視為社會自農業社會經由工業革命形成工業社會后,产生資訊革命而进入的一個新的社會階段[1]。資訊社會的目標是要通過具創意而有成效地使用資訊科技,以取得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在經濟上相對應的就是知識型經濟,即通過開發知識來創造財富。有方法參與這種社會的人有時被稱為數碼公民[2]。 造成這種急劇改變的可能是科技、經濟、職業、空間、文化,或者是以上所有因素的結合[3]。在一個資訊型社會中,資訊的創造、分發、散播、使用、整合和操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与資訊社會有緊密關係的概念包括:後工業社會後福特主義後現代社會、知識型社會、遠程通信社會、資訊革命液態現代性,以及網絡社會曼紐·卡斯提爾)。

農業化以前的社會

编辑

大部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以維持生計,在這小的勞動市場中,人們所需要的各種知識與技巧進行傳播也極為容易,例如,族譜或古老傳說,以口頭方式進行世代相傳,又稱口傳文化oral cultures),而在現代工業化及資訊化的社會中仍然倚賴這種方式傳遞訊息。

農業化經濟

编辑

人們大多在農田內工作以獲取資源,此種社會偏向定居集中的生活形式,也發展出特定的職業如工匠戰士祭司商人政治領袖等,也逐漸形成了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的落差。

極少數的人有時間以及機會學習閱讀和寫字,一部份人是接受宗教指示,擔負保存、寫字、閱讀書信的責任。而在歐洲地區,十四世紀以後才開始有閱讀的能力,大部份的傳播溝通都是以口頭來進行,但在速度及時效上則較為緩慢。社會日益的複雜與需求人員的專門化,需要有更多人具有閱讀與寫字的能力,中世紀末期的歐洲,國與地區之間的商業行為也日益增加,包括像商人、組織的領導人也就更需要有閱讀及書寫的能力了。事實上,各種技藝也必須透過求學或閱讀的途徑來獲得成果[1]

工業化以前的媒介

编辑

在活字版印刷、機械式印刷術被發明以前,將書籍加以複製是困難的,因為書籍仍能廣為流傳,也算是大眾媒介一環。其次是對於那些具有權勢的人來說,他們並不希望一般大眾有閱讀的能力。直到十四世紀時,更多從事貿易或從商者才開始藉由書籍來獲取資訊與知識。在十四世紀以前,只有被視為菁英或中堅份子者才有機會讀書,所有的書籍媒介也是為了他們而生產[4]

工業化與媒介

编辑

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於1450年發明活動式金屬鉛字及機械式印刷技術而有了古騰堡聖經,科技也使得在經濟與社會上都能夠對新媒介進行開發,當印刷技術變得更符合經濟效益時,能夠針對新的讀者而生產更多種類的書。

在讀寫的社會裡,輿論(public opinion)的概念逐漸出現,人們也開始察覺大眾媒介很有可能對輿論的形式產生影響,例如,1640年英格蘭政治領袖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便利用新聞界配合政治活動獲得一般大眾支持。

都市化、媒介與社會

编辑

在工業社會中具有讀寫能力(literacy)的人數隨之增加,人們為了要符合工作需求,而在高度工業化國家中,對於居住在都市裡的人來說,求學已經是相當普遍的事情。教育也使人們文明化,以強調教育的功能,而並非娛樂。

工業化媒介的誕生

编辑

社會大眾對於印刷產品需求日益增加,都市中的印刷媒體也不斷增加,對於文盲及貧窮人來說,他們無法負擔報紙的費用,導致他們閱讀能力不夠,所謂社會階級Social Class)的概念。尤其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中產階級雖仍然只是少數,窮人與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更是可觀[1]

影片、無線電廣播與流行媒介

编辑

二十世紀初,許多人尚無足夠資本來獲取印刷媒介等,對美國人來說,影片成為一項重要的大眾媒介,尤其是移民至美國,並集中在都市地區者,影片更是一項重要媒介,甚至是一些休閒娛樂(例如,歌舞劇場)。

西元1920年,無線電廣播也成為一種流行媒介,當報紙、書籍、電影等仍然是以都市為主要發展,無線電廣播已擴及整個鄉下地區,拓展鄉村文化。

工業化媒介、廣告與大眾市場

编辑

透過工業化都市化等三方面的過程,各種媒體與市場也成為了企業系統的一部份,同時也成為了公司中的重要部門,並開始為已存在的媒體賺進大把鈔票。

十九世紀初,商人在穀倉或車子兩邊的漆上標示,並提供口嚼煙草等產品情報,同時也以更為醒目的方式出現在各大報紙與雜誌中。隨著時間變遷,廣告對報紙也相當重要,西元1880年,報紙僅提供四分之一版面給廣告,西元1990年,大約佔了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西元1920年中期,美國無線電廣播就被定義為是高度商業化,而且也是靠廣告支持的媒介。 現今,無線電廣播聽眾數量增加,廣告商對於聽眾的喜好也極為關注,廣告在無線電廣播的時間又增加了,一當無線電廣播的節目開始針對某特定族群的聽眾時,廣告也以此特定族群為主[1]

大量生產與文化產業

编辑

科技與經濟透過工業上的結合,對於廣大的受訊者而言,產生所謂「大量生產的文化」(mass production of culture),自西元1880年愛默生Ralph Waldo culture)直至目前,許多專家、學者更謂「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就是經由書籍、電影、歌曲等媒介方式傳達給大眾,文化的概念,尤其是書籍以及音樂等是否應是藉由摘取古典文化的精華,而將新的想法傳遞給大眾,作為教育並能夠提高品質的方式,這也攸關著人們的價值觀

工業化時代的資訊科技

编辑

早期的美國西部,由一種驛馬快信制Pony Express)的快捷服務,人員攜帶著郵件,騎著快馬由一站奔馳至另外一站,而將郵件遞交給等在那裡的傳遞人員,再送往最後目的地。

藉由電子科技,演進到電子方式傳送,先是經由電線,接下來是無線電波,如同鐵路以及電信運輸以及通訊科技彼此互補與支援的功能,所謂公共運輸者common carriers),皆以中立性的態度創造有關內容與形式上的業務。歷史學家丹尼爾.席創(Czitron)[5]。便將電信稱為閃電產業,是由於電信傳送速度的便捷,這些科技的問世,讓商業訊息新聞報導等都能以更快的速度,而能夠傳送到更遠的地方。

資訊化社會

编辑

丹尼爾.貝爾(Bell)、艾爾文.多佛勒(Toffler)等學者認為,美國及一些少數國家中,已由工業化的經濟及社會,進入了資訊化的經濟及社會。

後工業化社會

编辑

後工業化社會post-industrial)由美國、日本及其他先進國家體系中,自商品製造轉變為服務及資訊的處理,也就是說,資訊是創造財富以及經濟活動的來源,是成長最迅速的產業,及僱用人力最多的行業。所謂的資訊工作information jobs),定義為資訊之製造、處理或分配主要關連的工作,例如,記者媒介製作人等,以及資訊業的工程人員、設計人員等[1]

與資訊性工作相比來說,服務性的工作(service jobs)通常在待遇上都比較低一些,縱使在服務業中也存在著許多高待遇的工作,資訊性工作也存在於製造業或服務性質的公司之內,待遇一般而言則較高。其實,美國已是極度集中於資訊工作之國家,其他高度工業化國家中,也都朝向資訊化社會的趨勢邁進,例如,原先存在於韓國低薪資之製造業,已經轉移至其他亞洲國家內(原先在國內製造的低價位商品,轉移到其他國家生產時,就已成為工業化的國家),而像新加坡,則已成為與資訊工作有高度牽連的狀況[6]

資訊化經濟

编辑

波瑞特[7]將資訊的主要部份分為資訊的市場(Markets for information)、市場中的資訊(Information in Markets)、資訊的下游組織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關於資訊的處理,例如,印刷電訊傳播、資訊商品的製造產業(例如,電視機電腦等)、資訊商品的批發及零售商(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in information goods)、資訊活動的支援設施(Support facilities for information activities),包括資訊產業使用的建築物等。

市場中的資訊

编辑

資訊科技的發展,許多新的主要資訊之企業也隨之誕生,例如,海外股票市場的詳細資訊。

資訊的市場

编辑

數位寬頻技術出現,傳媒製作簡易化,行銷通路普及化,包括電腦業、通訊業、資訊內容業(娛樂出版廣告)和傳統媒體業(廣播或電視)之間產生了新的數位寬頻傳播產業,數位寬頻,成為了所有大眾媒體的混和體,也是新經濟體系的龍頭,經歷了合併、結盟併購等過程[1]

資訊的基礎建設

编辑

1967年,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中,資訊的基礎建設佔了百分之二十一,1970年-1980年間,其成長更是快速,對經濟等各方面而言,伴隨著資訊科技,企業內部通訊、員工及客戶獲取資訊通道(channel)、以及企業本身的網路延伸至客戶處也因應而生。

大約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家庭,以及超過三分之二的學校都擁有電腦設備,已是普遍,而電話系統也是必備的基本網路。目前,大型公司所使用的電訊傳播網路,是藉由不同的網路系統及資料通訊服務,擴展網路工作環境。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蔡念中、張宏源 (2008)。匯流中的傳播媒介-以美國與台灣為例。台北市:亞太。
  2. ^ Beniger, James R.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 Webster, Frank.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ambridge: Routledge. 2002. 
  4. ^ Burke, J.(1991).Communication in the Middle Ages.In Crowley & Heyers (Eds.),Communication in history.New York : Long-man.
  5. ^ Czitron,D.(1982).Media and the American mind : From Morse to Mcluhan. Chapel Hill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6. ^ Dordick,H.,& Wang,G.(1993).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 Longman.
  7. ^ Porat,M.(1997).The inform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Washington,D.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