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俶,字本初,山陰(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元朝鄉試中式[1]。明洪武六年,趙俶被授为國子博士。当初朱元璋曾对趙俶、錢宰貝瓊等人说,“你等人要用孔子儒家等经书为教,千万不要采用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言论。”诸位大臣顿首受命。此后趙俶请求颁布《十三經》而排除《战国策》等书籍于国子监外。之后趙俶在国子监教学,后升任翰林院待制,获赐內帑錢治裝。享年81岁[2]

其子趙圭玉,任兵部侍郎,出任萊州知州[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桂栖鵬,《元進士誤載舉正》,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
  2. ^ 明史》(卷137):“ 趙俶,字本初,山陰人。元進士。洪武六年,征授國子博士。帝嘗禦奉天殿,召俶及錢宰、貝瓊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經書為教,慎勿雜蘇秦、張儀縱橫之言。」諸臣頓首受命。俶因請頒正定《十三經》於天下,屏《戰國策》及陰陽讖蔔諸書,勿列學宮。明年擇諸生穎異者三十五人,命俶專領之,教以古文。尋擢李擴、黃義等入文華、武英二堂說書,皆見用。九年,御史臺言:「博士俶以《詩經》教成均四年,其弟子多為方嶽重臣及持節各部者。今年逾懸車,請賜骸骨。」於是以翰林院待制致仕,賜內帑錢治裝。宋濂率同官暨諸生千余人送之。卒年八十一。”
  3. ^ 明史》(卷137):“子圭玉,兵部侍郎,出知萊州,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