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颐墓阙及石刻

30°01′24″N 103°03′10″E / 30.02333°N 103.05278°E / 30.02333; 103.05278

高颐墓阙及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四川省雅安县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东汉
编号1-56
认定时间1961年3月4日
保护历史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及高君颂碑

高颐墓阙及石刻,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雅安市姚桥镇的成雅公路南侧,是一组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墓葬建筑,其墓主人为高颐,去世时职位为益州太守。宋代时,高颐墓得到修缮,而墓前的高君颂碑被转移至墓园内新修建的景贤堂中。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座墓阙,建成时均为子母阙,现左阙仅余主阙的台基和阙身部分,后人补修了该阙的顶盖;右阙保存相对完整,其上保留有大量的浮雕和铭文。右阙南侧有一堆雌雄辟邪,左右阙的北侧为高颐墓。1961年,高颐墓阙及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芦山地震中,高颐阙损坏严重,相关的保护规划已于2015年获得批准。

高頤墓
漢高孝廉故里碑

历史

编辑

高颐,字贯方,益州汉嘉[a]人,举孝廉,学优从政,历任阴平都尉、武阳令、益州太守等官职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时益州牧刘璋)因天灾于益州太守任上去世[b]宋代时,严道[c]知县李伟在高颐墓园内修建了一座景贤堂,而高颐墓在此时也得到了维修。这座景贤堂后来被大火焚毁,清代重修后更名为孝廉祠。道光五年(1825年)时,当地人选拔姚运鸿把碑文刻在了孝廉祠额后,这成为了确定高颐颂碑内容的重要资料[3]。时至民国时期,景贤堂成为与高颐相关的碑刻和画像的陈列所[1]:643-644。1957年,高颐双阙被列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4]:292,1961年,高颐双阙、高颐颂碑及高颐墓、墓道石刻以“高颐墓阙及石刻”一名合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73。高君颂碑则于1961年7月被列为第二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7]:91。1980年,高颐阙及高颐颂碑被重新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8]:663-677。1983年10月31日至12月5日,出现下沉和开裂的高颐阙得到维修[9]。2012年,高颐阙得以翻新维修[10]2013年芦山地震中,高颐阙严重受损[11],相关的保护维修工程于2015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12]

结构

编辑

高颐墓

编辑

高颐墓位于成雅公路南侧,位于阙北165米。封土长24米,宽16米,整体为圆形,墓室为砖石结构,部分墓砖裸露在外。墓前有墓碑,刻有“汉孝廉高颐墓”字样。[1]:643[3]

高君颂碑

编辑

高颐颂碑存放于阙园内的景贤堂,通高2.9米,宽1.3米,厚0.9米。碑的底部为方座,方座雕虬龙和螭龙,两龙头部相对,尾部相交。碑额呈半圆形,上方刻有蟠龙,蟠龙下方正中位置有穿,穿上方阴刻隶书“汉故益州太守高君之颂”。穿下为正文,共18行,每行最多21个字,内容记述了高颐的生平和政绩,但文字因风化已有些模糊不清。[6]:73[1]:643[3]

高颐阙

编辑

高颐阙位于雅安市姚桥镇,方向均为南偏东12°,共分左右两阙,两者相距13.6米,质地均为红砂岩。[2]:31

左阙原为子母阙结构,现仅存主阙,汉代原有构件仅存台基和阙身两个部分,其中台基高0.35米,长2.9米,宽1.85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一周共分6个斗。阙身由4层石材组成,高2.6米,长1.65米,宽0.92米,南北两面各刻出3根柱子,没有地袱,有栏额,栏额上用减地平及刻出车骑出行图。北面的柱子之间刻有4行隶书,每行6个字[d]。阙身以上原有部分全部丢失,现阙身直接与后人补配的顶盖相连。[2]:31-32

右阙为仿木结构石质建筑,结构为子母阙[e]。主阙分为台基、阙身、楼部和顶盖四个部分,通高5.9米。其中台基南北两面各有4个斗,形制与左阙基本相同。阙身共有4层整石,高2.64米,长1.62米,宽0.9米。东侧与耳阙相连,南北两面刻出6根柱子,没有地袱,有栏额,栏额上刻有车骑出行图。北面的3根柱子之间刻有4行隶书,每行6字[f][2]:32[13]

楼部分为4层:第一层四面砌出6朵栌斗,每朵栌斗均与阙身的柱子相对应。枋子分三层,纵横叠置,其中横枋上音乐有减地平及刻卷草纹,因风化严重无法准确辨认。南面和北面的正中各雕出一个饕餮头,其中南面的饕餮衔有一条鱼,北面衔有一条蛇。四角各雕刻一尊神像,其中南侧的两尊为力士像,西北角为单手承枋的人像,东北角为捋须老者像。第二层南面和北面各刻出3朵斗拱,左右两侧个刻出2朵斗拱,均为一斗二升。南面的三组斗拱间刻有两组浮雕,其中东侧一组为一个手中握剑的侧卧人像,西侧为挥舞大锤打虎的人像。北面的斗拱间也有两组浮雕,其中一组为三足鸟九尾狐,另一组为一树二鸟。西侧的斗拱间刻有两尊人像,其中一人弹琴,另一人听琴,人像前刻有一个放有勺柄的容器[g]。东侧的斗拱间刻有一座坟丘,坟丘前有一人弯腰以手拭泪,旁边刻有一棵挂着剑的树[h]。第三层四面用减地平及刻出蔓草纹饰和仙禽异兽图案。第四层呈斗状,南面刻有一组拜谒图,正中为一扇半开的门,门内有一名探出身子的双髻侍女,门前右侧刻有两人,其中一人立姿作叙说状,左手举鸟的汉吏;另一人为跪姿呈物的夷人造像。门前左侧也有两人,一人立姿持剑的汉吏造型;另一人为右手持长杆左手捧物的夷人造型。这组造型的侧面还有一组疑似描写夷人拜谒图中的经历的浮雕。北面也刻有一组拜谒图,正中为接引侍女的造像,左右各有一尊引见汉吏的造像,另有4尊夷人造像,造型为站、蹲、跪等。右侧刻有两人,一人为举鸟汉吏,另一人为两手握物的夷人。西侧面刻有行猎图。四角刻有高浮雕,其中西南角为双龙,龙背上有立物;西北角为两只翼虎,虎后有一尊左手握拳右手执剑的人像;东南角为一匹翼马,马后刻有一尊追赶马的人像;东北角刻有一头双峰驼,骆驼背上长有一对翅膀。[2]:32-33[13]

顶盖分四层:第一层为纵横叠置出头的枋子,四周共外露24个枋子头,每只刻有一个隶书字[i];第二层为下檐,南北两面出檐0.64米,东西两面出檐0.72米。下面刻有辐射型椽子,椽子之间雕刻有鸟、蛇、鼠等相互纠缠的动物图案;第三层为上檐,与第二层构成重檐庑殿顶,该层的纹饰已经模糊不清;第四层两端顶部刻有五圈纹,中部雕出一只鹰[j],鹰嘴衔有一根条状物体。[2]:33[13]

耳阙通高2.94米,除台基外尚存阙身、楼部和顶盖,顶盖上的脊饰已丢失。阙身由一块整石构成,南北两面各刻出3根柱子,有栏额无地袱。南面和北面的栏额上刻有卷草纹。东面刻有两尊人像,一人挥剑,另一人避让。楼部共分四层:第一层为横纵枋层,东北角、东南角各刻有一尊神像;第二层三面各刻有两朵斗拱,南侧的斗拱下方刻有一鸟一兽,疑似为三足鸟和九尾狐。东面雕刻有一尊跪姿裸体人像。北面雕刻有一只羊;第三层的三面图案与主阙基本相同;第四层与主阙阙身的栏额平齐,其雕刻内容与主阙的出行车骑图相连接。顶盖由一层石材构成,所刻内容与主阙相同,但形制略小,且斜脊上翘幅度比主阙要大。[2]:33

辟邪

编辑
 
貔貅一对

在阙的南侧有一对圆雕天雌雄辟邪一对。两座石雕体长均为1.7米,昂首挺胸,背部高耸,肩部刻有双翼。 [1]:644[13][9]

相关图片

编辑

以上為謝閣蘭於1914年拍攝的高頤闕。

注释

编辑
  1. ^ 即今四川雅安。[1]:643
  2. ^ 其人不见史料记载,仅能从现存的高君颂碑上的文字得知其生平。[2]:33-34
  3. ^ 即今四川雅安荥经县。
  4. ^ 文字内容为“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但实际上并没有武阴县,“阴”是“阳”的讹误。这几行字是在东汉后北宋前刻上去的。[2]:32-33[13]
  5. ^ 因其保存较为完整,部分文献中“高颐阙”单指右阙。[3]
  6. ^ 文字内容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这几行字是在东汉后北宋前刻上去的,而“光”字疑为宋朝人所补刻,原应为“方”[2]:32-33[13]
  7. ^ 有说法认为这组图像为平公听琴[6]:73
  8. ^ 这组浮雕的内容系《史记》中季札赠剑的故事[2]:32
  9. ^ 内容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
  10. ^ 这只鹰的头部本来应该向南,复原的时候出错,变成了向北[2]:33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朱飞 (编). 四川广记·第一卷.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08-01-01: 744. ISBN 978-7-80726-688-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徐文彬 等 (编). 四川汉代石阙 图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10-01: 178. ISBN 7-5010-0648-2. 
  3. ^ 3.0 3.1 3.2 3.3 耿继斌. 高颐闕. 文物. 1981-10: 91–92. 
  4. ^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 (编).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309. CSBN 7068·26. 
  5.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2012-06-06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中文(中国大陆)). 
  6. ^ 6.0 6.1 6.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3卷 第一批至第五批.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12-01: 658. ISBN 7-5010-1525-2. 
  7. ^ 四川省文化局 (编). 文物工作手册. 四川. 1973-09-01: 185 [2018-01-28]. 
  8.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 四川省法规规章汇编 1952-1984.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12-01: 981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9. ^ 9.0 9.1 曹丹. 高颐闕及其维修. 四川文物. 1984-04: 64–67. 
  10. ^ 翻新维修高颐阙 让最美汉阙重放异彩. 北纬网. 2012-03-12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4) (中文(中国大陆)). 
  11. ^ 国宝“高颐墓阙”震出内伤 雅安文物震后亟待修复. 中国新闻网. 2014-04-28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4) (中文(中国大陆)). 
  12. ^ 关于高颐阙及石刻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批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2015-04-01 [2018-02-09]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赵彤. 四川省雅安高颐阙考释. 四川文物. 1989-02: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