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asonzhuocn/工作區55 百科全書體裁與內容規範制度
維基百科條目體裁
编辑條目體裁的演變
编辑大條目主義
编辑編撰大條目,是保持知識系統性的重要手段。[1]:291大條目對知識交代完整,提及了條目的父領域知識及條目所涵蓋的分支知識。大條目可增加百科全書的教育作用,卻相對減少百科全書的工具書作用。[1]:291
極端的大條目主義之例為德國的科學與藝術綜合百科全書,常被稱為艾爾什與格魯伯百科全書。該部百科全書自1819年編到1889年,歷時70餘年仍未完成,僅希臘一條就有數百萬字,比專著還要詳盡,學術性高,但作為工具書卻不合用。[1]:291-292
採用大條目篇幅的百科全書被稱為大百科全書,示例見分類:大百科全書。例如大英百科全書的美國條目、中國條目都長達上百頁。
大英百科全書的國際中文版,不是單純的大英百科的條目翻譯版,而是縮減版本。要見識真正的紙本百科全書大條目主義,得看大英百科全書原文的詳編版。
小條目主義
编辑中小條目是限制文章的篇幅,強調百科全書的工具書作用,儘量把條目打散[1]:292。更短的小條目則接近辭典,以《布羅克豪斯社交詞典》為代表。
不列顛百科全書自第九版之後,就存在大條目主義傾向。而日本某些百科全書,則堅持中小條目主義。[1]:291維基百科創設時幾乎為中小條目,歷經數年發展,逐漸向大條目主義靠攏。
維基百科的作者比起其他偶一為之的讀者更習慣閱讀大條目。
採用小條目篇幅的百科全書被稱為小百科全書,示例見分類:小百科全書
中條目主義
编辑大小條目主義各有千秋,後來出現了介乎兩者之間的折衷派作法,中條目主義。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版在原本條目之外,另編了百科簡編,兼容並包,被視為折衷派作法,但此舉增加了檢索的步驟,大幅降低便利性。
品質等級成型
编辑特色條目
编辑英文維基百科起步早,內容、制度都影響了後來的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最早的一批特色條目出現在英文版,其中包含了一些學科總論或各領域重要性極高的知識,例如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民主Democracy。
優良條目
编辑此節待纂
兔尾巴
编辑兔尾巴又稱小條目,是早期維基百科對架構未完整的條目的稱呼。當一則條目脫離小條目狀態,它不再是帶有明顯缺憾的條目。但隨著維基條目的增長,在stub之後,又分出了start、C、B、A等分級,詳見下文。小條目的定義來由待考。
小小條目
编辑中文維基百科的小小條目制度,源於2005年社群在skype上的例會定下的決議。
此憑印象撰寫,細節待考
之後一位來自臺灣的用戶希望每天都是星期天,從2006年6月起大量創建撰寫勞動不高的條目,題材多半是重要性尚低的台灣日常生活類知識,文字多半是抄錄自網路可得的材料,許多是人物履歷,部分涉及侵權。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為此調整了小小條目管理辦法,強制規定條目的長度下限為50個中文字。
start、C、B、A
编辑維基百科:條目質量評級標準來自於英文版维基百科出版物1.0版项目评价条目质量的系统,這個系統完善之後被引入中文版,由各個知識專題接手,它的意義已經跟英文版原始宗旨不同。從此之後,維基百科的品質等級架構大致底定。
此評級架構對所有題材一視同仁,和以往「重要性低的條目給予相應較短的篇幅」的觀念互相牴觸。
基礎條目
编辑基礎條目或相近概念的編目有多個版本。
基礎條目源起於元維基上的每個維基百科都應有的條目列表(m:List of articles every Wikipedia should have)提議,2004年5月的初始版本是由英文寫成,試圖給予所有語言版本一些撰寫方向。6月中文版隨即跟進。英文維基社群在同年8月在元維基的基礎條目編目之外,獨立草擬了英文維基版本。
WP:基礎條目稱,WMF希望把所有基礎條目的質量提升至特色條目水準,具體來源待考
品質加權排名
编辑2007年11月List of Wikipedias by sample of articles,語言權重起於m:Talk:List_of_Wikipedias_by_sample_of_articles/Archives/2007#Proposed_weighting_of_characters_for_formula_.28Option.232_using_Babel_text.29,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章11巴別塔 1-9為底,比較字數的多寡而定下加權公式,中文加權倍率是3.7,是所有語言權重最高。
基礎條目的擴展
编辑2012年,中文維基百科建立了Wikipedia:基礎條目/擴展,跟隨英文維基百科的編目[來源請求]
收錄準則
编辑知名度與重要度
编辑知名度與重要度兩指引是關注度指引之前施行的收錄準則。關注度指引引入中文版之後,兩者皆被關注度指引完全取代。
另立準則
编辑香港維基社群的維基百科討論:香港住宅屋宇及商業物業專題是另立準則的典型案例。
關注度
编辑分類體系
编辑中文維基百科現行分類系統的最高級是Category:頁面分類,建立於2006年3月,而Wikipedia:頁面分類是在2004年9月由Shizhao由英文版引進,由Vinama3171接手翻譯至年底,大部分翻譯完成,隔年用心閣主人、維游、Prattflora等人賡續完成。
9月21日,Shizhao在創建宇宙語言學條目時,在第一版就帶有了分類。
但同一日由Prattflora創建的自助旅遊卻還未放上分類。這是因為當時仍未建立一整個分類體系,而將條目納為某分類底下仍是相當新穎的概念,中文維基社群還未普遍意識到每個條目都能在創立時就帶有一個分類。直到10月,作者才回頭為自助旅遊加上了旅遊分類。
主題首頁
编辑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分卷。
新條目推薦
编辑新條目推薦對應首頁的你知道嗎?英文縮寫為DYK。罕有人真正駐守在新條目列表,將優秀的新條目挑選出來推薦。大多為自我推薦,或是由朋友互相推薦。主要由05年以後註冊的資深作者參與,吸引且培養了不少品質不錯的條目[已有來源 待填入],但在以互相協作為核心精神創立維基百科的當中,包含DYK等以獨立創作為前提的獎勵制度興起,而強調多人協作的品質提升計畫因缺乏制度性的獎勵而失去人氣[2]:78,由多人合力完成轉而偏向一人投稿,長期參予者多為[wiki榮譽銜]、[2]、[3]等。總數量為NNNN條,佔總累積條目的S.SS%。
中文維基百科內部系統架構圖
编辑維基百科社群知識建構歷程研究─社會建構主義觀點 p104
條目篇幅與撰稿演變
编辑- 概要解釋一條「常識」。此時參與傾向是「訓練簡短回答『常識』的能力」,不盛行研讀之後再行撰稿。例外的是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