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国父铜像

坐标25°02′38″N 121°30′38″E / 25.043782°N 121.510559°E / 25.043782; 121.510559

中山堂国父铜像台湾第一座露天的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铜像,立于台北市中山堂前,蒲添生在1949年完成,列为台北市古物

中山堂国父铜像
中山堂国父铜像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98号(台北市中山堂前)
建成时间1949年
网站台北中山堂孙中山先生铜像介绍
官方名称蒲添生-孙中山铜像
类型登录等级:一般古物
登录种类:艺术作品 - 雕塑
评定时间2008年2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编辑

1940年代,游弥坚台北市创办雕塑讲习会,聘蒲添生讲习[1]。蒲添生特别举家从嘉义搬到台北市,在大正町三条通成立工作室,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制作铜像,为使工作顺利进行,特地从日本本土引进翻铜技术[2]。1947年,正逢台湾各界筹备建立孙中山铜像和蒋中正铜像,蒲添生便开始制作,次年先完成蒋中正铜像,并立于行政院中央大楼[1]

轮制作全台湾首座露天的孙中山铜像时,蒲添生先遇到二二八事件,紧接着第二次国共内战,1949年旧台币以一比四万的悬殊比例兑换,使得他原先得到旧台币廿万元的铜像制作费瞬间变成仅值新台币五元。后借由游弥坚帮忙,在各界踊跃捐款下,蒲添生才没有倾家荡产。[2][3]

蒲添生制作的这尊铜像其服装造型采1912年的样貌,手放裤袋姿态则是1916年孙中山于上海哈同花园留影,左手拿《建国大纲[3]。铜像尺寸高三米[2]、总高约十米[3],基座沿用原位于西门椭圆公园祝辰巳铜像[2]

1949年10月10日双十节,铜像立在中山堂时,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特地主持揭幕大典[3]。之后外国大使也会前来行礼[4][5],还有道士会立香案祭拜[6]

后来,蒲添生从台北市政府接到大量的孙中山铜像订单,由市府在1953年10月2日通过以每座铜像新台币八千八百元、全部费用十余万元费用,以加速为尚未有国父铜像的十五座国民学校立像[7]黄杰任省府主席时,于1964年5月13日亲自前往蒲添生在沈阳路三巷16号的工作室,与金石家王王孙一同鉴定将立于中兴新村的孙中山铜像[8]

1967年,台北市政府曾计划将该像于移到未来兴建的国立国父纪念馆[9]。次年,又改计划迁至中山堂内或正对中山堂前[10]

1994年4月23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邀集相关学者研商如何保存台北市历史性建物,与会学者提出此将此铜像的基座等二十座建物作为增列纪念性建物初步建议名单[11]。6月3日,民政局开会决议基座摒除在古迹之外[12]。2008年2月19日,台北市政府将该铜像登录为古物[2]。2009年10月10日至18日,台北市文化局举办“中山堂国父铜像60周年纪念活动暨史料影像展”[2][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蒲添生. 台灣光復廿年感言 彫塑 簡介台灣彫塑界. 联合报. 1965-10-25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林佩怡. 蒲添生鑄國父銅像 差點破產. 中国时报. 2009-10-10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邱琼玉. 中山堂國父銅像 60年影像展. 联合报. 2009-10-10 (中文(台湾)). 
  4. ^ 烏拉圭駐華代辦 向國父銅像獻花. 联合报. 1966-08-26 (中文(台湾)). 
  5. ^ 瓜駐華大使 向國父銅像 獻花圈致敬. 1965-09-16 (中文(台湾)). 
  6. ^ 當初捐資建像 今日設奠上香 劉世潤專誠來謁 國父像 盡日叩拜虔誠敬仰. 联合报. 1968-11-13 (中文(台湾)). 
  7. ^ 市府決定興建 國父銅像 每校一座. 联合报. 1953-10-03 (中文(台湾)). 
  8. ^ 陈书中. 黃杰昨偕金石名家 鑑定國父銅像塑製. 联合报. 1964-05-14 (中文(台湾)). 
  9. ^ 國父銅像 將予遷移. 联合报. 1967-03-08 (中文(台湾)). 
  10. ^ 中山堂廣場 將重新規劃 考慮廢除停車場 美化周圍建築物. 联合报. 1968-12-22 (中文(台湾)). 
  11. ^ 保存歷史性建築 學者建議增列20座建物. 民生报. 1994-04-24 (中文(台湾)). 
  12. ^ 祁止戈. 北投漢番界址 東和禪寺鐘樓 師院禮堂 台大校門 師大行政大樓 五座建築通過提報為三級古蹟. 中国时报. 1994-06-0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