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为北魏唐朝期间,对当时很有名望的崔氏卢氏李氏郑氏王氏等五大氏族的并称,由北魏的四姓发展而来。其中最显赫的十个家族,在唐朝被列为禁婚家

范围与发展 编辑

五姓由传统的“四姓”发展而来,然而不同时代对四姓的界定略有差异,对四姓发展为五姓的描述也有不同。柳芳描述唐朝普遍的说法,以崔氏、卢氏、李氏、郑氏为四姓,加王氏为五姓;[1]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以卢氏、崔氏、郑氏、王氏为四姓,加上李氏为五姓。[2]

最初,北魏孝文帝很重视氏族,当时氏族推崇范阳卢氏卢敏清河崔氏崔宗伯荥阳郑氏郑羲太原王氏王琼等四姓,孝文帝将他们的女儿纳入自己的后宫。陇西李氏李冲与氏族通婚,孝文帝也以他的女儿为夫人。当时赵郡李氏也有很多知名的成员。当时世人以五姓作为家世高华的代表。[3]

唐朝,人们以与五姓家族联姻为荣。[4]社会风气所及,想要与五姓家族联姻,往往需要很高的聘礼。这种高门第所取厚重聘礼的风气被唐朝朝廷视为社会弊端,朝廷采取了许多打击五姓家族的措施,如编订太宗朝《氏族志》,调降山东氏族的等第,[5][6]然而终不能革除此种社会风气。[7]薛元超曾感叹自己富贵过人,然而人生中三大憾事:不能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由此可以反映出五姓在唐朝的地位。[8]

禁婚家 编辑

唐朝,五姓中最显赫的十个家族,被列为“禁婚家”。唐高宗下诏禁止包括北魏陇西李氏李宝太原王氏王琼荥阳郑氏郑温范阳卢氏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氏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氏崔懿赵郡李氏李楷等子孙后裔自己做主互相通婚。因为这十个家族共分属七个不同的郡望,所以也被称为“七姓”。[9]高宗本意在打击这些家族,然而社会上仍秘密嫁娶,甚至有人冒充自称,以此自高身价,“禁婚家”反而成为高门家族的标榜。[7]他们申论高宗禁婚的原因是出于“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而以此为荣。[4]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柳芳论氏族: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引述。
  2. ^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卢崔郑王幷李为五姓。
  3. ^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4. ^ 4.0 4.1 李华《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崖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世传清白,子孝臣忠,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惟公兼之。清河崔氏,至赵公三代仆射,可谓尽善矣!《文苑英华‧卷九百》
  5. ^ 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惟矜远叶衣冠,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着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6.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虽累叶陵夷,苟他族欲与为昏姻,必多责财币,或舍其乡里而妄称名族,或兄弟齐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恶之,命士廉等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上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卬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槚,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
  7. ^ 7.0 7.1 资治通鉴‧卷二百》: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昏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而魏徵、房玄龄、李𪟝家皆盛与为昏,常左右之,由是旧望不减,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李义府为其子求昏不获,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劝上矫其弊。壬戌,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然族望为时俗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昏。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
  8. ^ 唐语林‧卷四》: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9. ^ 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四》: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姻娶。于是不敢复行婚礼,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出《国史异纂》)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五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