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

(重定向自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清末自强运动期间清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将其认作前身。

丁韪良与同文馆其他教员合影(约1900年)

历史上其他曾使用“同文馆”的机构有北宋汴梁设立的安州巷同文馆作为高丽使馆

历史 编辑

《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元、明、清改设会同四译馆

同文馆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8月24日成立于北京,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桂良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其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奕䜣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1866年时又增设天文算学等课程。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同文馆除了教授西方语言之外,亦供西方人学习汉语。

1867年徐继畬被任命为专官大臣,使同文馆的发展较步上轨道。其后于1864年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1869年他被聘为同文馆总教习,对同文馆的影响很大。此外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则对于该校的经费来源有所助益。

在丁韪良的主持下,规划了较完整的课程,同文馆八年的学制里,前三年专读语言,后五年则学习各个学科及个人专攻领域。在1879年时,学生有163名。其中以专攻英语、法语、算学较多。但同文馆不被传统中国的精英所认可,很少人愿意送子弟来就读,许多学生都是因其较好的补贴才进入同文馆。

同文馆除了作为教育机构外,其教习也从事翻译工作,1873年开设了一所印书处,可说是中国最早大学出版社的雏型,该处共出版了各领域的译著17部。

同文馆于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结束。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中国近代史》徐中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 汉俄合璧韵编》掌院修士巴第遗篇,1888年,北京同文馆 Volume 1[1] Volume 2[2] 1896 edition
  • Biggerstaff, Knight.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 Evans, Nancy. "The Banner-School Background of the Canton T'ung-Wen Kuan." Papers on China 22a (1969): 8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