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佛教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
(重定向自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梵语: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为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亦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

主尊阿弥陀佛

经中介绍法藏比丘(成佛后为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样,有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四十八愿,详见汉译版本),以及弥陀净土的样貌。此经讲述忆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至心信乐愿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即现其人前,接引往生安乐国(极乐世界)。

汉文本

编辑

按经录所载,自东汉两宋一共有八代十二译,计为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宋元至今只存五种。

不过,后世不少佛教史家对十二译的说法多有质疑,特别是现代以来,坪井俊映、望月信亨、境野黄洋、中村元、香川孝雄等日本学者在对照经录、现存译本、敦煌文书、梵文原本,以及藏译本等进行勘定,否定《无量寿经》汉文十二译的看法,而认为许多译本是误将一经分属多位译者,被《历代三宝记》等经录误载所致[1]

鉴于各译本内容、文字间的出入,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各译愿数不尽相同,尔后陆续有居士将之会集,至今共有四次会集。此五种译本和四种会集合成“大经九种”。

五种汉译本

编辑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简名《无量寿如来会》——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简称唐译。《大宝积经》其中一品。现代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文原本,内容同于此经。蕅益大师在《法海观澜》认为在所有汉译本中,唐本最佳。释印光认为“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但因为“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简称宋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亦有评价:“法贤本中,有慈氏问答。尤妙。但止三十六愿”。

这五种译本义理互有优劣彰晦,例如汉吴二译文辞冗繁,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唐译简练精确, 各有所长。就愿文数目而言,汉、吴二译,愿目同为廿四愿,内容相近,似出自同一梵本;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宋译三十六愿,可能出自另一梵本。

四种会集本

编辑
自宋迄今,凡为四种:
  • 大阿弥陀经》——赵宋国学进士王龙舒(王日休)校辑。此会集本只参考四种原译本,而未录《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是为“四会本”。该本曾在当时盛行,并收入于龙藏与日本大正藏[7][8]
  • 无量寿经》——彭绍升(彭际清、彭二林)节校。彭氏凿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

七种佚失本

编辑
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 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桓灵之世。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甘露三年戊寅。
  • 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察(晋言,法护)译。永嘉二年。
  •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 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刘宋永初二年。
  •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永初二年。
  •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晋言,法秀)译,元嘉年中。

本经注释

编辑

印度注释

编辑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世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一卷。修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中国注释

编辑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净影嘉祥两家。

朝鲜注释

编辑

新罗国(今朝鲜半岛)有憬兴元晓两家:

  • 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 游心安乐道》一卷——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日本注释

编辑
  • 《无量寿经甄解》日本道隐法师著。收录唐‧慧远、嘉祥、元晓、憬兴等四家及日本廿家之注释。

黄念祖居士著之《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云: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廿余种,计为:

①《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

②《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

③《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

④《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

⑤《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

⑥《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

⑦《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

⑧《无量寿经见译会校释二五一闻》七卷,良荣作。

⑨《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

⑩《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

⑪《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

⑫《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

⑬《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

⑭《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

⑮《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

⑯《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

⑰《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

⑱《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

⑲《无量寿经海渧记》廿卷科二卷,摄州小曾祢宪荣泰岩作。

⑳《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专坊慧云作。

㉑《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

㉒《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

校会本注释

编辑
  • 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所注为彭氏之节校本。
  • 无量寿经笺注》二卷——清末丁福保作。所注为彭氏之节校本。
  • 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末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魏承贯氏会本。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作。所注为夏老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卷——民国黄念祖解。所注为夏老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

藏文本

编辑

《无量寿经》的藏本翻译,收于藏传大藏经中《大宝积经》第五会《圣阿弥陀名庄严大乘经》〈 Hphags pa hod dpag med kyi brod pa s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hi mdo; Skt, Arya-amitabhavyuha nama mahayana sutra 〉是印度阿阇黎胜友(Jinamitra)与施戒(Danasila)、以及西藏人之衣基戴(ye ses sde)于九世纪初共译成。

注释

编辑
  1. ^ 無量壽經前言.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2. ^ 開元釋教錄大乘經重單合譯.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3. ^ 《高僧传》:“又有沙门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凡六部经。后不知所终焉”
  4. ^ 開元釋教錄大乘經重單合譯.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5. ^ 《無量壽經》譯者是竺法護的又一例證: 致釋德安法師書.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6. ^ 《無量壽經》譯者考 ——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 (PDF). [2019-03-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8). 僧肇著《注维摩诘经》的用语带有《无量寿经》的特征词:“无量寿”及“四十八愿”。这表示“四十八愿”本《无量寿经》的译出,当在《注维摩诘经》之前,而《注维摩诘经》必然是在僧肇的殁年(414年)以前所撰。这就等于是告诉我们:“四十八愿”本《无量寿经》是在414年之前就已译出并流传于世。但史传佛陀跋陀罗与宝云的译本,却迟至421年才译出,因此,这本自古即已通行于世,且世代相传至今的“四十八愿”本《无量寿经》,非佛陀跋陀罗与宝云所译,已是不争的事实。 
  7. ^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之《弥陀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或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反乃略之,故云未尽。”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杂碎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
  8. ^ 彭际清居士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之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而净宗九祖蕅益于《阅藏知津》曰:“宋国学进士王日休,取前四经删补订正。析为五十六分。惜其未见宝积一译。然心甚勤苦,故举世多流通之”
  9. ^ “摩诃”是梵语谐音直译,华语的意思为“大”。
  10. ^ 王荫福记:“近世邵杨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唯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
  11. ^ 夏莲居居士的学生黄念祖居士著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云:“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而后,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