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
释吉藏(549年—623年),俗姓安,原名贳[1],后改名吉藏,隋唐比丘、论师,为汉传佛教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具有安息帝国(今大伊朗地区)血统,当时人称胡吉藏,曾在会稽的嘉祥寺长期宣讲佛法,名盛一时,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嘉祥吉藏,其与净影慧远、天台智者(智𫖮)分别属于三论宗、地论宗、天台宗三个不同学统,并称为隋代三大师。
| ||||
---|---|---|---|---|
本名 | 安贳 | |||
出生 | 549年(南朝梁太清三年) 南朝梁金陵(今南京) | |||
圆寂 | 623年(唐武德六年) | |||
宗派 | 三论宗 | |||
驻锡于 | 嘉祥寺、日严寺、慧日道场、实际寺、定水寺、延兴寺 | |||
师承 | 兴皇法朗 | |||
徒弟与学生 | 慧远、嘉祥寺智凯、定水寺智凯、硕法师、智命、慧灌 | |||
著作 | 《三论玄义》等40余部 |
生平
编辑吉藏的家族来自安息帝国,因为躲避仇人而搬迁至南海,后来又搬到金陵。549年(梁武帝太清三年),吉藏在金陵出生。吉藏的父亲是个虔诚佛教徒,后来出家为僧,法名道谅。年幼时,曾随其父道谅,去会见真谛大师,真谛为他取名为吉藏[2]。道谅也常带吉藏去兴皇寺,听法朗大师讲佛法。七岁时,吉藏跟着法朗出家、学法。
吉藏天资聪颖,悟解灵敏。十四岁开始学《百论》,十九岁时可以在众人面前,覆述法朗讲过的法语。二十一岁,吉藏受具足戒之后,名声逐渐变高,深受南朝陈桂阳王的信奉。隋朝平定百越之后,吉藏往东游行,在浙江会稽的秦望山嘉祥寺居住下来,于此说法十五年,并为《法华经》作章疏。597年(隋开皇十七年),致书于天台智𫖮大师,邀请他前来宣讲《法华经》,但智𫖮大师因病无法前往,不久即病逝。599年(隋开皇十九年)京师长安设立日严寺,吉藏应晋王杨广(即后来之隋炀帝)诏请,前往日严寺任住持。在日严寺期间,吉藏撰写了《净名玄论》,并整理《维摩经》的注疏,又完成《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三论注疏,从而创造“三论宗”[1]。
开皇末年,晋王杨广在扬州设置了四个道场。606年(隋大业二年),吉藏奉命住持其中的慧日道场,获得了丰渥的奖赏,并撰述《三论玄义》一书。609年(隋大业5年)又受齐王杨暕邀请,与“三国论师”僧粲进行辩论,往复四十余次,最后获胜,声名因此更盛。
618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成立中央僧官“十大德”,以管理众多僧众,吉藏受高祖亲自召见,次年获选为十大德之一,曾经居住过京师实际寺与定水寺。唐齐王李元吉钦佩吉藏的风范,请他当自己的老师,邀请他进入延兴寺。623年(唐武德六年)五月临命终时,作〈死不怖论〉而入寂[1],享寿75岁,葬于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
师承
编辑吉藏的业师兴皇法朗是辽东僧朗大师的再传弟子。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研究。南朝齐建武年间,僧朗大师到达江南,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宗也随之光大。僧诠大师后住摄山止观寺,终身不下山,同样致力于华严、三论的研究。兴皇法朗,长干智辩,禅众慧勇,栖霞慧布都是僧诠大师的得意门徒。兴皇法朗大师弘法二十五年,使三论学说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流之一。
学说
编辑吉藏发扬大乘佛教中观学派龙树与提婆的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与《百论》)教义,成为中国佛教三论学的集大成者。
吉藏自许为“关中旧说”与“关河旧义”的承继者。“关河”语出梁武帝〈注解大品序〉中“关河旧义”,“关河”指鸠摩罗什僧团所在的长安位于“关中”,临渭河[3]。“关河旧义”主要指关河的般若学,仍依鸠摩罗什所传的“实相”为核心,其外为《大品》、《小品》、《大论》、《中论》及《十二门论》等经论,并进而以此“般若”通贯《法华》、《维摩》等经及涅槃、法身等佛教课题,不同宗派兴起后各经自为一义学体系”[4]。
弟子
编辑根据《续高僧传》纪载,吉藏的弟子有慧远(597年–647年)、嘉祥寺智凯、定水寺智凯、硕法师、智命、慧灌等人。其中慧灌是高丽僧人,后来到日本弘传三论学说,成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
著述
编辑吉藏的著述以经疏、论疏为主,《东域传灯目录》收录40部[5][6],〈三论宗章疏〉收录30部[7],目前经考证约有25部流传,10余部散佚[8][9]。吉藏的著述记录了佛教发展史实资料,是后人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吉藏在《大乘玄论》中表现出净土思想,他发展出五种佛土概念,分别为净土、不净土、净不净土、不净净土、杂土,其中只有第一种“净土”才是完全清净,而“净土”内又有四种众生品类,由劣至胜分别为凡圣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独菩萨所住土、诸佛独居土[10]。《大乘玄论》显扬三论宗之“诸法性空”与“非有非空”之中道思想,为三论宗最简明之纲要书,亦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之入门书[11]。
经疏
编辑书名 | 卷数 | 注疏对象 | 收录 | 别名 | 备注 |
---|---|---|---|---|---|
法华义疏 | 12 | 法华经 |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1 | 法华经义疏 | |
法华游意 | 1 |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2 | 法华经游意 | ||
法华统略 | 3 | 卍新纂续藏第27册 No. 0582 | 分本末为六卷 | ||
法华新撰疏 | 6 | 散佚 | |||
法华玄谈 | 10[12] | 散佚[12] | |||
法华科文 | 2 | 法华经科文 | 散佚 | ||
涅槃经义疏 | 20 | 大般涅槃经 | 涅槃义疏 | 散佚 | |
涅槃经游意 | 1 | 大正藏第38册 No. 1768 | 涅槃游意 | ||
维摩经略疏 | 5 | 维摩诘经 | 卍新纂续藏第19册 No. 0343 | 维摩略疏 | |
维摩经广疏 | 6 | 大正藏第38册 No. 1781 | 维摩广疏、维摩经义疏[5] | ||
胜鬘经宝窟 | 3 | 胜鬘经 | 大正藏第37册 No. 1744 | 胜鬘宝窟 | |
金光明经疏 | 1 | 金光明经 | 大正藏第39册 No. 1787 | ||
金刚般若疏 | 4 | 金刚经 | 大正藏第33册 No. 1699 | ||
大品般若略疏 | 10 | 大品般若经 | 散佚 | ||
大品般若广疏 | 10 | 卍新纂续藏第24册 No. 0451 | 大品经义疏 | 卷第二散佚 | |
大品经游意 | 1 | 大正藏第33册 No. 1696 | 大品般若游意 | ||
盂兰盆经疏 | 1 | 盂兰盆经 | 盂兰经疏 | 散佚 | |
弥勒经游意 | 1 | 弥勒经 | 大正藏第38册 No. 1771 | ||
华严游意 | 1 | 华严经 | 大正藏第35册 No. 1731 | 华严经游意 | |
仁王略疏 | 1 | 仁王经 | 散佚 | ||
仁王般若经疏 | 2 | 大正藏第33册 No. 1707 | 仁王经疏 | 大正藏收录3卷 | |
无量寿经义疏 | 1 | 无量寿经 | 大正藏第37册 No. 1746 |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1 | 观无量寿经 | 大正藏第37册 No. 1752 | 观无量寿经疏 | |
净饭王经疏 | 1 | 净饭王经 | 散佚 | ||
观音经赞 | 1 | 观世音经赞 | 散佚 | ||
入楞伽义心 | 1 | 楞伽经 | 散佚 |
论疏
编辑书名 | 卷数 | 注疏对象 | 收录 | 别名 | 备注 |
---|---|---|---|---|---|
十二门论疏 | 2 | 十二门论 |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5 | ||
十二门论略疏 | 1 | 散佚 | |||
中观论疏 | 10 | 中论 |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4 | 中论疏 | |
中论玄 | 1 | 散佚,或谓等同于《三论玄义》[13] | |||
中论游意 | 1 | 中论玄义 | 散佚 | ||
中论略疏 | 1 | 散佚 | |||
百论疏 | 3 | 百论 |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7 | ||
法华玄论 | 10 | 法华经 |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0 | 法华经玄论 | |
净名玄论 | 6 | 维摩诘经 | 大正藏第38册 No. 1780 | ||
大乘玄论 | 5 | 大乘佛法要义 |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3 | 大乘玄、大乘玄章、大乘玄义 | |
二谛义 | 3 | 二谛要义 |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4 | 二谛章 | |
三论玄义 | 1 | 三论宗思想 |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2 | 中论玄、中论玄义[13] | |
三论略章 | 1 | 卍新纂续藏第54册 No. 0876 | 大乘三论略章 | 疑为伪作[14] | |
三论序疏 | 1 | 散佚 | |||
八科章 | 1 | 大乘佛法要义 | 散佚 | ||
龙树提婆传疏 | 1 | 龙树提婆传 | 散佚 |
延伸阅读
编辑- 康震.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傳. 中国佛教高僧全集. 高雄县: 佛光文化. 2005 [2023-12-14]. ISBN 957-457-17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 王穆提 (编).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萨藏佛教学会. 2019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编]
- 《续高僧传/卷1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释星云.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 星云大师全集电子版. 佛光山.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 ^ 《续高僧传》卷11〈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詺之。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名也。”
- ^ 吉藏《百论疏》:“此论本是长安旧义。昔在江左,常云关河相承,晚有所得,人不学斯论,多是相著。”又吉藏《大乘玄论》:“前读关河旧序。如影、叡(昙影、僧叡)所作。所以然者。为即世人云。数论前兴。三论后出。欲示关河相传,师宗有在,非今始构也。”
- ^ 赖鹏举. 關河的三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 东方宗教研究. 1993, 4: 233–259 [2023-12-14]. ISSN 1013-9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 ^ 5.0 5.1 佐藤, 达玄. 吉藏の撰述書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东京: 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1962, 10 (2): 564–567 [2023-12-14]. ISSN 0019-4344. doi:10.4259/ibk.10.5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 ^ 兴福寺永超. 《東域傳燈目錄》CBETA 電子版 (PDF).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 ^ 元兴寺安远. 《三論宗章疏》CBETA 電子版 (PDF).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 ^ 李雪涛. 《三論玄義》初探(上) (PDF). 内明月刊. Vol. 20 no. 237 (香港: 内明杂志社). 1991-12-01: 4–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香港)).
- ^ 汤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论著集. 中华书局. 2020. ISBN 9787101116823 (中文(中国大陆)).
- ^ 廖明活. 吉藏的淨土思想 (PDF).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1997, 11: 189–218 [2023-12-14]. ISSN 1017-6462. doi:10.6351/BICLP.199709.018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 ^ 慈怡法师 (主编). 三論玄義. 佛光大辞典 (高雄县: 佛光). 1988 [2023-12-14]. ISBN 9789575433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 ^ 12.0 12.1 余淑芳. 由江南到關中──三論吉藏晚年思想轉變之探討 (PDF). 中华佛学研究 (新北市: 中华佛学研究所). 2017, (18): 141–179 [2023-12-14]. ISSN 1026-969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 ^ 13.0 13.1 刘常净. 三、释名题. 三论玄义记. 三论宗文集.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 ^ 吉藏.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三論略章》 (PDF).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卍云。此书恐邦人所摘录。而所抄出者。则系嘉祥大师制作。故姑收藏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