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三國時期諸葛亮所作之奏章
(重定向自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奏章

出师表
四川成都武侯祠内刻有《前出师表》的碑文
繁体字 出師表
简化字 出师表

前出师表

编辑

《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建兴五年,蜀汉国力有所恢复,诸葛亮深知蜀国弱小,若想生存必须对外征伐方可延续政权,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魏国[1]。《前出师表》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内容有规劝君王、委托政事、回顾经历、表明北伐决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苏轼评价《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2]。日本史学家狩野直祯认为,因为诸葛亮十分敬仰战国时乐毅的功业[3],《前出师表》中的文句受到《乐毅报燕惠王书》影响很大[4]

历代名人对《前出师表》评价甚高,如下: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读《陈情表》不哭者不,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

王夫之:“《出师表》一文之妙,为古人所稀,而后人所宜思。”

魏源:“此表乃汉文之冠,其辞气之壮,其艺术之精,固古今之精铸也。”

梁启超:“此乃文之珠玑也,后人读来,仿佛置身当时,真有感动之情。”

胡适:“《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篇表文,其文艺价值和思想价值都非常高。”

林语堂:“《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至高评价。”

毛泽东:“《前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篇表文,它不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政治、历史和思想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编辑

《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后出师表》一文没有收录于《三国志》,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释的时候,注明是引自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而《汉晋春秋》中的《后出师表》又是出于三国的《默记》。因此,清代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对于《后出师表》的作者是否为诸葛亮,表示怀疑。现代学者李敖也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5]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心耿耿。本文另外的名句“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经常为后人引用。

武将

编辑

《后出师表》提到在第一次北伐到这次上表期间,去世的将领有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伪作争论

编辑
 
清朝描述诸葛亮北伐、军临渭水的画作,其上写着:六第出师,誓挽天河清北魏;半生握将,力扶汉鼎定中原

《后出师表》的真伪受到了广泛的争议,认为它是伪作的大致理由如下:

  • 陈寿修《三国志》时未将其收录在十万四千字的《诸葛氏集》之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即《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
  • 《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
  • 《后出师表》里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
  • 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
  • 根据陈寿的概括,诸葛亮的文风是“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这在诸葛亮的其他作品里也可体现。然而《后出师表》中却过分注重文辞修饰,有许多如“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这样使用对仗排比而导致文章意思不通顺的地方。
  • 关于汉高祖的看法与诸葛亮其他作品不同。在同时期的作品《论光武》中,诸葛亮认为由于汉高祖相比汉光武帝水平有限,从而使汉初的群臣建立功业,且这种功业仅是“焦烂之功”[6];然而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高度评价汉朝的开国君臣为“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
 
《后出师表》




成语

编辑

两文中尤以《前出师表》的文学水准甚高,所以有很多成语为后世所用。

《前出师表》中为后世所用的成语有危急存亡之秋妄自菲薄陟罚臧否引喻失义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三顾草庐不知所云,名句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等。

《后出师表》中也有经常被引用的名句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成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等。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三国志·卷三十五》:“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
  2. ^ 《乐全先生文集叙》,《苏轼集·卷三十四》
  3. ^ 《三国志·卷三十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 ^ 狩野1990、‘孔明“出师表”を読む’学习研究社历史群像シリーズ16、三国志下巻所収の论考
  5. ^ [李敖语妙天下]20090106 04.諸葛孔明的精神, [202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中文(中国大陆)) 
  6. ^ 论光武》: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7. ^ 如黄宗羲的《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朱镕基2001年的演讲均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