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纳拉人

族群
(重定向自卡纳达人

坎纳拉人,又译作坎纳达人卡纳达人。为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为卡纳塔克邦的主要人口。

坎纳拉人
总人口
44,000,000 (2011)[1]
分布地区
 印度43,706,512[1]
语言
坎纳拉语
宗教信仰
主要:
印度教
次要:
[2]
相关族群
Dravidians · Tuluvas · Konkanis · Kodavas
卡纳塔克邦会徽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分布 编辑

坎纳拉人大部分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另有一部分人住在安得拉邦马哈拉什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其他邻近地区。 卡纳塔克邦(于1973年前原名迈索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部海岸。它的北部是果阿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是泰伦加纳邦,东南部是泰米尔纳德邦,南部是喀拉拉邦,西部是阿拉伯海。该邦从北向南延伸约420英里(675公里),从东向西延伸约300英里(480公里)。它的海岸线绵延约200英里(320公里)。 首府是班加罗尔,靠近东南边境,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迈索尔是一个繁荣和进步的内陆王侯州,面积不到30,000平方英里(78,000平方公里)。1953年和1956年政府将其他领土移交给该邦,使该邦成为海上出口,并大大扩展了其边界。1973年,该邦改名为卡纳塔克,意为“崇高的土地”,面积大约74,051平方英里(191,791平方公里)。[3]

人口 编辑

现今总人口数约为4500万人。(1970年约2200万人,1988年约3200万人,2011年约4400万人[1]

语言 编辑

主要使用坎纳拉语(Kannada),(卡纳达语ಕನ್ನಡ[ˈkʌnːəɖɑː]),又译坎纳达语康纳达语埃纳德语ಕನ್ನಡ kannaḍa),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南方语族、德拉威语言[4][5],其文字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和文学。另外有泰卢固语马拉地语泰米尔语使用者广泛分布于定居点边境地区,在卡纳塔克邦附近的州也会使用坎纳拉语。21世纪初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有3800万人将坎纳拉语作为第一语言,另外有900万到1000万人认为此语言是第二语言。截至2001年,现代坎纳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0种语言之一。[6] 2008年,印度政府授予坎纳拉语古典语言的地位。[7]坎纳拉语有34个辅音和13个元音,与德拉威语言一样,坎纳拉语的规范词序是S-O-V(主语 - 宾语 - 动词),是一种高度变化的语言,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中性或常见)和两种数字形式(单数和复数)。在特定语法当中,性别、数量、时态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有所变化。[3]

坎纳拉民族旗 编辑

 
坎纳拉民族旗

坎纳拉民族旗是由水平的两个色块组成,上部分为黄色,下部分为红色。这面旗帜不代表任何官方机构,但今日因代表文化和福利的象征而被接受。此旗帜最初是由一位班加罗尔的作家、记者与社会活动家Ma Ramamurthy设计而成,通常被认为是1960年代坎那拉运动的代表。它也是1974年至2018年间非官方的卡纳塔克邦旗帜。它被认定是卡纳塔克邦、坎那拉人的象征,而卡纳塔克邦新的三色邦旗即是融合了坎那拉民族旗,于2018年3月8日由卡纳塔克邦政府设计并采用,以显示对于坎那拉的认同及团结。

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 编辑

 
卡纳塔克邦在印度的位置

其主要居住地区卡纳塔克邦的地形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地带[8]

  • 滨海地带,处于西卡特山脉与阿拉伯海之间,海拔低,雨量中等到大。长约320公里,宽48-64公里。
  • 西高止山脉,平均高度为海拔900米,雨量中等到大。[9]
  • 德干高原,处于内地,气候干燥,雨量小。

卡纳塔克邦是印度各州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海拔1500英尺。沿海平原为马拉巴尔海岸的北部延伸,有沙丘分布于内陆的小型冲积平原和潟湖之中。1928年5月23日,赖久尔县的最高记录温度为45.6°C(114.08°F)。1918年12月16日,比德尔县的最低记录温度为2.8°C(37.04°F)。[10] 在这个地区,地表下的火山岩生成了一种称为黑棉土(regur)的土壤,这是印度地区一种富含腐殖质的棉花种植黑土。相比之下,相邻的卡纳塔克高原的土壤的特征是高渗水性和低肥沃度,少数的河流盆地除外。沿海平原的土壤则含有来自内陆地区富含铁质的粘土和海岸的沙质冲积矿床。[3]

气候 编辑

属亚热带气候,分为冬季(1月和2月)、夏季(3月至5月)、西南季风期间(6月至9月)和季风后(10月至12月)季节。冬季最高日常温度达到华氏80度(低于摄氏30度),而夏季温度则升至华氏100度(约摄氏40度)。年降水量范围从较干燥地区的大约20英寸(500毫米)到沿海平原最潮湿地区的近160英寸(4,000毫米)。该州大部分年降水量在6月至9月之间; 剩下的大部分是由季风季节后较为微弱的东北季候风带来的,因此冬季较为干燥。[3]

历史沿革 编辑

帝国 编辑

 
萨拉战斗狮子,曷萨拉帝国的皇家徽章

历史中的王朝 - 首都 -最杰出的国王: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组织 编辑

农村人口以农民、牧人和工匠为基础。每个农业社区有自己的农民、公务员、清洁工、补鼠师和牧师

种姓制度首陀罗是最低阶级的成员,每个种姓组分配一个姓氏,通常是不同动物的名字。此外,此姓氏会通过母系传递。[4][5]在过去的地主制度上,仆人被称为“halemaga”,字面上意思是“老儿子(ancient son)”[11],他们的生活依靠完全依赖于地主,执行地主家庭的各种生活责任,包括打扫、接待等,以此换取粮食、麦穗、肉干等食物。

社会组织间会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是部落推动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4] [5]

家庭与婚姻 编辑

家庭

无论是农村或城市地区的家庭,都越来越以核心家庭为主。

婚姻

在坎纳拉人的婚姻中,丧夫的寡妇会再嫁,此外,一夫多妻的情况是很罕见的。[4] [5] 坎纳拉人的婚礼仪式相对于其他邦较短,与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的婚礼仪式较为相似。婚礼庆祝活动延续一个星期,包括婚礼前中后三个阶段。而随着城市的国际化,人们也开始采用来自印度其他地区的习俗,使传统坎纳拉婚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产业与生活 编辑

农业 编辑

坎纳拉人主要从事农业,并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其中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集中种植在沿海平原,其次是高粱(jowar)和小米(ragi)。[4][5]甘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辅以腰果豆蔻槟榔葡萄咖啡和茶园位于西高止山脉的凉爽山坡上; 卡纳塔克邦是该国咖啡的主要产地之一。在东部地区,可以灌溉种植甘蔗,还有橡胶香蕉橙子等水果。西北部的黑土则种植棉花、油籽和花生[12]

林业 编辑

西部Malnad地区的森林产了世界上很一大部分的檀香木,在此邦加工的檀香木油也是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其他重要的林产品包括柚木桉树红木竹子以及鞣制染料:树胶和紫胶(用于制造清漆)等物质。[3]

服饰 编辑

坎纳拉人的服装因地而异。男性服装主要包括潘切英语Dhoti(英语:Panchey)或笼吉(英语:Lungi)(各地区风格不同),而安基英语Achkan(Angi)则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衬衫,搭配麦索尔风格或达尔瓦德风格的巴达(Peta)头巾。乌塔里亚英语Uttariya常见于农村地区,是披在肩上的长布。 女性服装包括纱丽(Seere),其中伊尔卡尔纱丽英语Ilkal_saree(Ilakal Seere)和麦索尔丝纱丽是最广为人知的。卡纳塔克邦部分地区则有两件式纱丽英语Langa_voni(Langa davani),传统上只有青春期到结婚前的女性才能穿。而卡苏蒂英语Kasuti是一种传统刺绣的手法,常见与礼服或纱丽等较为正式的服装,卡纳塔克邦的人们甚至认为卡苏蒂刺绣可以成为嫁妆的一部分。

都市男性服装包括裤子,衬衫和凉鞋,而女性则包括沙尔瓦尔英语Shalwar_kameez和高跟凉鞋。牛仔裤在年轻人之中很受欢迎,而印有艺术品或标志的新时代卡迪或丝绸也很受欢迎。

另外坎纳拉人的新娘服装也别具特色,传统的坎纳拉新娘会穿着9码长的纳瓦里纱丽(nauvari saree),纱丽为白色或奶油色并配以红色或金色调滚边,新娘(或已婚妇女)会配戴绿色玻璃手镯。传统的婚礼首饰多刻有女神拉克希米形象的设计,并镶嵌红宝石、珊瑚或祖母绿

美食 编辑

卡纳塔克邦的美食包括许多素食和非素食菜肴。这些料理的出现主要受到南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许多地区的饮食习惯影响。 在坎纳拉家庭一些典型的餐点包括高粱罗提英语Jolada_rotti䅟子罗提英语Ragi_rotti米罗提英语Akki_rotti沙鲁英语Rasam#Saaru_in_Karnataka、小黄瓜咖喱(majjige huli)、达文盖雷奶油多萨英语Benne_dose䅟子团英语Ragi_mudde、柠檬大米(Chitranna)和粗粒小麦餬英语Upma(Uppittu)。简单的蒸米浆糕(Idli)、迈索尔玛撒拉香料卷饼(Mysore Masala Dosa)和马德杜尔点心英语Maddur_vada在南卡纳塔克邦非常受欢迎。


此外,迈索尔甜点(Mysore Pak)、达瓦德帕达英语Dharwad_pedha曲洛蒂英语Chiroti都是众所周知的甜点。卡纳塔克邦的酸辣酱(Indis)具有非常独特的风味,受欢迎的口味包括花生(Shenga)和芒果(Mavina)。泡菜也是非常独特的料理,像是柠檬泡菜(Nimbekai uppinakai)、芒果泡菜(Mavina thokku)、胡萝卜泡菜(gaajri uppinkai)和辣椒泡菜(menshinikai uppinakai)。

农业 编辑

播种或收获季节开始时,例如:

 
屠妖节

雨季 编辑

往世书 编辑

 
湿婆节神像

往世书是一种包括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的问答式诗歌,与之相关的节日有:

文学与艺术 编辑

文学 编辑

达莎文学英语Dasa_sahitya是投入巴克蒂运动英语Bhakti_movement的人所使用的文学形式,目的是纪念毗湿奴与他的其中一个化身奎师那。达莎文学以坎纳拉文撰写而成,达莎在坎纳拉语之中的意思是仆人,而哈里达莎英语Haridasa则是“神的仆人”,是负责传播巴克蒂思想的传教士[13]

最早的坎纳拉文学作品为公元850年使用坎纳拉语撰写成的诗学论文《诗人的御路英语Kavirajamarga》(Kavirājamārga)[14]。13世纪凯西拉哈(Kesiraja)的“文法宝石镜”(Shabda mani darpana)是第一部用坎纳拉语写成的综合语论文。[15]

坎纳拉语文学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古典时期
  • 曷萨拉时期
  • 毗奢耶那伽罗时期
  • 神秘文学时期
  • 迈索尔和凯拉迪时期
  • 现代时期

音乐 编辑

 
维纳琴 是坎纳拉音乐中最常用的乐器

哈里达莎对于卡纳塔克邦的音乐传统有很大的贡献[16],他们透过音乐形式的教学将教义传达给普通民众,对于卡纳塔克邦的宗教及文化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17] 与其他印度古典音乐相同,哈里达莎通过一种名为纳多帕萨纳(naadopasana)的音乐向毘湿奴祈祷,当地人相信透过音乐形式的巴克蒂运动是最能够与神接近的途径。

建筑及雕刻 编辑

建筑和雕塑一直是卡纳塔克邦艺术的缩影。较为知名的作品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塔拉寺庙第一支柱[18]、被印度人评选为印度七大奇迹之首的巴霍巴利王雕像[19]。此外,大多数寺庙都是使用当地可取得的石头建造的。

其他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建筑或雕刻艺术

舞蹈 编辑

舞蹈艺术的主题主要在于重现神秘而充满活力的传说和史诗,以壮观的战斗场面及多种色彩描绘英雄主义、忠诚和背叛。舞蹈艺术也表现适应自然和季节的过程的意象,为收获季节增添色彩。

卡纳塔克邦的一些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形式包括:

现况 编辑

据报导显示,近年来在首都班加罗尔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存在,东北部的商业活动因此激增,造成东北各州的坎纳拉语使用人数增加,2011年人口普查更显示,该地区八个州以坎纳拉语为母语的人数增加了31%。与此同时,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邦和安得拉邦的坎纳拉人口分别下降了20%,9%和5.5%,显然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21]

知名人士 编辑

科学与科技 编辑

  • Ajah Ramana,印度原子弹之父
  • C.N.R.Rao,科学家
  • Sherinowos Kolgareni,美国科学家
  • Yodipi Ramachandra Rao,印度航天技术之父
  • NK Naik,IIT Bombay的名誉教授
  • 拉贾拉曼娜,印度核能科学家和印度核弹之父
  • Udupi Ramachandra Rao(URRao),印度太空科学家和现代太空技术之父。曾担任印度太空研究组织主席和印度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IIST)校长
  • C.N.R. Rao,科学家和GOI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
  • K.N. Shankara,印度太空科学家和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硕士
  • Narayan Hosmane,生物化学与癌症研究学者
  • SK Shivkumar,科学家
  • Roddam Narasimha[22],资深科学家IISc、JNCASR主席
  • C.R. Rao,统计学家、数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 什里尼瓦斯·库尔卡尼,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系教授
  • S. Shankar Sastr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院长
  • L.S. Shashidhara,印度科学教育与研究所(IISER)的发育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学教授
  • M. Visvesvaraya,印度学者和工程师

医学 编辑

  • Viouk Morte,医生
  • MC Modi博士,眼科医生
  • Vivek Murthy,美国医师。是美国第19位外科医生

数学 编辑

  • Calyompid Rhea,数学家
  • Shakuntala Devi,数学家

艺术 编辑

  • B V Shrunga[23],演员
  • Amarashilpi Jakanachari,雕塑家
  • Ruvari Malithamma,雕塑家
  • 查韦达亚,雕塑家
  • Siddalinga Swami,雕塑家
  • K. Venkatappa,雕塑家
  • Mokshagundam Visvesvaraya,现代印度工程之父
  • Kengal Hanumanthaiah,建筑师
  • Purandara Dasa,被认为是“卡纳塔克邦音乐之父”
  • Kanaka Dasa,作曲家
  • 斯里帕达拉哈,作曲家
  • 维萨萨,作曲家
  • 瓦迪拉哈萨,作曲家
  • Jagannatha Dasa,作曲家
  • 贾雅萨,作曲家
  • Gopala Dasa,作曲家
  • Vijaya Dasa,作曲家
  • 纳拉里蒂萨,作曲家
  • Girish Karnad,作家[24]

运动 编辑

板球运动员 编辑

  • KL Rahul
  • Manish Pandey
  • Mayank Agarwal
  • Karun Nair
  • Abhimanyu Mithun
  • Vinay Kumar
  • Stuart Binny
  • Sreenath Arvind
  • Karu Jain
  • Krishnappa Gowtham
  • R Samarth
  • Shreyas Gopal
  • Anil Kumble
  • Javagal Srinath
  • Gundappa Vishwanath
  • Vijay Bhardwaj
  • Venkatesh Prasad
  • B.S. Chandrashekhar
  • E. A. S. Prasanna
  • Roger Binny
  • Sunil Joshi
  • Syed Kirmani
  • Sujith Somasunder
  • Dodda Ganesh
  • David Johnson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Statement 1 : Abstract of speakers' strength of languages and mother tongues - 2011 (PDF).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4). 
  2. ^ Population by religion community – 2011. Census of India, 2011. The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5). 
  3. ^ 3.0 3.1 3.2 3.3 3.4 Karnatak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4.2 4.3 4.4 Народы Южной Азии. / Под ред. Н. Гусевой, А. Дьякова, М. Левина, Н. Чебоксарова. - М.: Из-во АН СССР, 1963. С. 627 - 643
  5. ^ 5.0 5.1 5.2 5.3 5.4 Encyclopedia_of_the_Peoples_of_Asia_and.html West B. A.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sia and Oceania. - New York, 2009. P. 361
  6. ^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3). 
  7. ^ Kannada-language.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2). 
  8. ^ Kari-nadu 黑色的土地--- 卡納塔克邦(Karnataka).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9. ^ 關於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10. ^ Climate in Karnataka | Karnataka Weather | Karnataka.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11. ^ [1],The Remembered Village--M. N. Srinivas,ISBN 10: 0195622693。
  12. ^ 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坎納拉人與印度遮婁其王朝.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13. ^ Sastri (1955), p. 381
  14. ^ Kannada literature.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15. ^ Dravidian languages.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16. ^ Their poems were in ragale metre (Sastri 1955, p365)
  17. ^ Sharma, B.N.K. History of Dvaita school of Vedanta and its Literature. Bombay: Motilal Banarasidass. 2000 [1961]. ISBN 81-208-1575-0. 
  18. ^ 18.0 18.1 18.2 18.3 Group of Monuments at Hampi/Hampei. World Heritage. [20 Decem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3). 
  19. ^ And India's 7 wonders. The Times of India. 5 August 2007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20. ^ 東印度古典 Odissi奧迪西舞蹈簡介.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21. ^ Spurt in number of Kannada speakers in northeastern states.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22. ^ Science centres planned at taluk and district levels. Hindu.com. 16 September 2005 [17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23. ^ Metro people: Kannada theatre actor receives award.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24. ^ Famous Personalities from Karnataka - Tourism in Karnataka.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