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苏友好合作条约

《印苏友好合作条约》印度苏联于1971年8月9日签署的条约,定立了两国相互战略合作的基础。这条约与印度在冷战前期的不结盟立场有着重大差别,是对中美在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立场的回应,也被视为1971年印巴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1]

印度-苏联关系
双方在世界的位置

印度

苏联

背景 编辑

孟加拉人民联盟在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胜出,总统叶海亚·汗及人民党(PPP)拒绝接受结果,引起东巴基斯坦地区(现孟加拉)人民的强烈抗议。其后,为遏制当地日益激烈的分离思想,军方发动“探照灯行动”,血腥清洗孟加拉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者及印度教徒,导致大约1000万人逃往印度成为难民。[2]大量外国人口的涌入为印度带来了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的担忧,加上边境旁的重大人道主义灾难,令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希望以军事介入的方式,阻止巴基斯坦军队的行动,让难民返回家园,并帮助穆克蒂巴希尼将东巴基斯坦从联邦中分离出来。[3][4]

可是,巴基斯坦与中美两国关系密切,叶海亚汗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森有私人的交情,冷战背景下也使巴基斯坦在地缘政治上具重要地位,因此美国和中国都拒绝进行干预及批评,尼克松还曾试图压制相关报导。[5][6][7]这种情况下,甘地在向东巴基斯坦派兵的决定上犹豫不决。苏联这时与印度进行了接触,随后于1971年8月签署了《印苏友好合作条约》,条约的内容非常宽松,但却对北京及华盛顿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中美担心这会把印度推向苏联阵营,而且尼克森也需要勃列日涅夫来结束越南战争,于是最终采取了不插手的立场,印度也在巴基斯坦发动成吉思汗行动后直接军事干预内战[8][9]

条约内容 编辑

条约涵盖了双方在科学、艺术、旅游及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共识,也承诺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同盟,并承诺在对方遭到袭击时会提供军事支持。该条约的期限为20年,印苏双方于1991年8月8日再延长条约20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3年访问新德里,签署了更新的《印俄友好合作条约》,时效同为20年。

另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anhimaki 2004,第165页
  2. ^ Southwick, Katherine. Brad K. Blitz; Maureen Jessica Lynch , 编. Statelessness and Citizenship: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National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119. 
  3. ^ Bangladesh Islamist leader Ghulam Azam charged. BBC. 13 May 2012 [13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4. ^ Bangladesh sets up war crimes court – Central & South Asia. Al Jazeera. 25 March 2010 [23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11). 
  5. ^ Remarks of President Richard M Nixon on 10 April 1971 at State Department signing of 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

    Every Great Power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that it should no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llow any other nation to use force or armed aggression against one of its neighbors.

    . USIS Text, pp 1–2.
  6. ^ Mishra, Pankaj. Unholy Alliances. The New Yorker. 23 September 2013 [31 March 2016]. ISSN 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16). 
  7. ^ US, China suppressed genocide reports during Bangladesh liberation war. Zee News. 25 March 2015 [31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0). 
  8. ^ Bangladesh: Out of War, a Nation Is Born. Time. Vol. 98 no. 25. 1971-12-20 [200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2, 2007). 
  9. ^ Southwick, Katherine. Brad K. Blitz; Maureen Jessica Lynch , 编. Statelessness and Citizenship: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National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