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孟加拉语: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转写:Gaṇaprajātantrī Vāṁlādēśa),通称孟加拉国(孟加拉语:বাংলাদেশ,转写:Vāṁlādēśa,[ˈbaŋladeʃ] ( 聆听)),南亚国家,为孟加拉(Bônggôdeś)的东部部分,位于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区一小部分与缅甸为邻,其他部分都与印度接壤。国土绝大部分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平原,位于孟加拉湾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孟加拉国98%的人口使用孟加拉语,国教为伊斯兰教;人口1.7亿,排名世界穆斯林国家第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8],人口密度1138人/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七),在非袖珍国中排名第一。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而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 Gôṇôprôjatôntrī Bangladeś |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达卡 |
官方语言 | 孟加拉语 |
承认语言 | 英语 |
族群(2011年) | 98% 孟加拉族 2% 其他族裔[2] |
宗教 | 90.5% 伊斯兰教 8.5% 印度教 1.0% 其他信仰[2] |
政府 | 单一制议会制立宪共和国 |
• 总统 | 阿卜杜勒·哈米德 |
• 总理 | 谢赫·哈西娜 |
• 议会议长 | 希琳·沙尔敏·乔杜里 |
• 首席大法官 | 苏兰德拉·库玛·辛哈 |
立法机构 | 国民议会 |
• 自巴基斯坦宣布独立 | 1971年3月26日 |
• 临时政府 | 1971年4月17日 |
• 现行宪法 | 1972年11月4日 |
• 最近引入领土 | 2015年7月31日 |
面积 | |
• 总计 | 147,570[3]平方公里(第92名) |
• 水域率 | 6.4%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168,860,000[2](第8名) |
• 2011年普查 | 149,772,364[4](第8名) |
• 密度 | 1,104/平方公里(第10名) |
GDP(PPP) | 2020年估计 |
• 总计 | 917.805亿美元[5](第29名) |
• 人均 | 5,453美元[5](第136) |
GDP(国际汇率) | 2020年估计 |
• 总计 | 3479.91亿美元[5](第38名) |
• 人均 | 2,067美元[5](第143名) |
基尼系数 | 0.324[6](2016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614[7](2018年) 中 · 第135名 |
货币 | 孟加拉塔卡(৳)(BDT) |
时区 | UTC+6(BST) |
日期格式 |
|
行驶方位 | 靠左行驶 |
电话区号 | +880 |
ISO 3166码 | BD |
互联网顶级域 | .bd .বাংলা |
本页面包含印度系文字,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为印度系文字,否则可能出现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 |
历史编辑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的最早居民是亚澳人。尔后有使用藏缅语族的蒙古种人从东北部进来,再后又有与达罗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迁入。这几部分人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9世纪已有统一的封建国家。孟加拉地区人民早期多信奉佛教、印度教。13世纪受外来影响改信伊斯兰教,16世纪时,该地区已经发展成南亚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7世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遭受英国殖民统治,日后成为英属印度一部分[9]。
1765年,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孟加拉管辖区建立。1905年孟加拉地区曾被英国殖民政府分割成东西两部,后来复合。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自治领及巴基斯坦自治领。孟加拉地区亦被再次分割:西孟加拉地区归印度自治领(今印度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地区归巴基斯坦自治领。东孟加拉地区改称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即今巴基斯坦。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终于使相距约2000公里的东、西巴基斯坦内部矛盾走向不可调和的地步。
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以战争手段支持孟加拉国独立以牵制巴基斯坦。11月21日,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释放了被以“叛国罪”逮捕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此人就任孟加拉国首任总统。
马来西亚和其邻国印度尼西亚于1972年2月24日正式承认孟加拉国的独立,也是首批承认孟国的穆斯林居多国家[10]。1999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曾经访问孟加拉国,同时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也于2000年访问马来西亚[11]。两次访问使得两国开始进行合作,使孟加拉国劳工能够出口至马来西亚[11]。
1974年爆发独立以来首次大规模饥荒。
1975年8月15日,孟加拉国人民联盟领袖、首任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遇刺身亡。1981年5月30日,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领袖、齐亚·拉赫曼总统在吉大港遇刺身亡,阿卜杜勒·萨塔尔出任代总统。
1982年3月24日,陆军参谋长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宣布实行军管,解除萨塔尔的总统职务,自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后任总统。齐亚·拉赫曼遗孀卡莉达·齐亚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及穆吉布·拉赫曼长女谢赫·哈西娜人民联盟与艾尔沙德军政府展开斗争,1990年12月6日,艾尔沙德辞职,结束他九年的独裁统治。在1991年大选中,卡莉达·齐亚获胜出任总理。
2006年10月31日,无党派看守军政府成立,总统亚杰丁·艾哈迈德兼任看守军政府总理。孟加拉国第九届议会选举原定于2007年1月22日举行,但由于当时两大政党前总理卡莉达·齐亚为首的民族主义党和以前总理谢赫·哈西娜为首的人民联盟斗争日趋激烈,政局日益恶化,总统亚杰丁·艾哈迈德被迫于2007年1月11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消一切政党活动。2007年1月12日,法赫尔丁·艾哈迈德宣誓就任看守政府总理[12]。他的看守军政府执政两年,在国际压力下,2008年12月29日举办国会大选[13],结果人民联盟大胜,赢得国会300席中262席,党主席谢赫·哈西娜于2009年1月6日第二次出任总理[14]。2009年2月12日齐鲁尔·拉赫曼就任第十九任孟加拉国总统。近年孟加拉国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地理编辑
孟加拉国东南部邻缅甸,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南临孟加拉湾。80%以上的领土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属于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河道纵横密布,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10%,非常适合农业和渔业,但雨季极易泛滥。沿海多小岛和沙洲。国土的大部分低于海拔12米(39呎),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3呎),就会有大约10%土地会被淹没。东南端为吉大港山区,平均海拔300—600米,孟加拉国最高峰凯奥克拉东峰,高1229米,刚好位于此地理区上。矿藏有天然气、煤、钛、锆等。
气候编辑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具有不稳定性而多旱涝;年降水量西部约1300-1500毫米,东部达2000-2500毫米。月平均最高气温40.5℃,雨量自西向东递增,年雨量1300—2500毫米。1月温度最低,1-4月干旱。6—10月是雨季,雨量占全年80%。常年有从印度洋刮来的飓风。由于孟加拉国以北是海拔平均逾3000米的青藏高原,以东也相当接近海拔逾1000米云贵高原,两者都是幅员广大的高原,因此每年北半球冬季来自亚洲中部的冷空气难以南下该国,也相比相同纬度的东亚地区更暖和。
行政区域编辑
孟加拉国共有7个“专区”,以各区的首府命名。
经济编辑
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于2010年4月将孟加拉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调整为BB-,于南亚国家中,较印度差,但优于巴基斯坦及斯里兰卡[15]。孟加拉属发展中国家[16];不过,孟加拉年度开发预算对外国资金及贷款的依赖度由1988年的85%[17]降至2010年的2%[18]。相较于2010年世界人均所得8,985美元,孟加拉仅641美元[19];而就购买力平价而言,其以2,570亿美元居世界第44位。
黄麻是孟加拉主要的经济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达到世界出口量的80%[20],至1970年代初期仍占全国70%的出口值;但随着聚丙烯进入量产,逐步取代黄麻,也使得黄麻工业迈向衰退。主要出口商品为:成衣(约75%)、冷冻食品(主要为冻虾)、黄麻及其制品、皮革及制品(三项合计约15%)、茶叶、化肥与陶瓷餐具等。
2006年的人均年收入为1,400美元,比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年收入10,200美元还有很大的差距。黄麻是孟加拉国最主要的经济出口作物之一,除此之外还出口大米、茶、芥菜等,该国于2011年超越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大陆的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21]。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自从1990年以来,孟加拉的中产阶级,以及消费产业都有所扩大。孟加拉有许多的跨国公司例如Unocal Corporation和雪佛龙,当地公司,例如Beximco、Square、Akij Group、Ispahani、Navana Group、横川公司、Habib Group、KDS Group。
孟加拉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纳斯(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通过格莱玟银行(Grameen Bank)所提出的已广泛传播的微额借款,对孟加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编辑
孟加拉国人原本信仰佛教与印度教,12世纪突厥人入侵后,苏菲派传教士进入传播伊斯兰教,到15世纪几乎全民皆是伊斯兰穆斯林,只有少数印度教性力派信徒生活在达卡。佛教是孟加拉国第三大宗教,大约占全国人口0.7%,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65%佛教徒是集中在吉大港山区的藏缅语族地区,而35%的人口是在吉大港古孟加拉语巴鲁阿社区。佛教团体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特别是吉大港和达卡。
文化教育编辑
详见:孟加拉教育
学制为小学五年、中学七年、大学四年。现政府重视教育,规定八年级以下女生享受免费和义务教育。国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53所,国立医学院13所,普通学院1225所,工艺学校77所,伊斯兰学校8410所,专业培训学院64所,中学17386所,小学78000所。5-24岁适龄学生入学率57%,教师人数17万。孟识字率为62.66%,其中男性为65.94%,女性为58.69%,成人识字率为54.80%。
主要高校有达卡大学(Dhaka University)、孟加拉工程技术大学(BUET)、拉吉沙希大学等。
新闻出版编辑
获得孟加拉国政府批准的报纸期刊共有1660多种。主要在达卡、吉大港和其他大城市出版。主要英文报纸有《孟加拉国观察家报》、《每日星报》、《独立报》和《金融快报》;主要孟文报纸有《团结报》、《革命报》、《人民之声》和《新闻日报》。
通讯社编辑
孟加拉国通讯社(BSS)是孟加拉国的国家通讯社。孟加拉国联合通讯社(UNB)是该国最大的一家私人通讯社,成立于1988年。另有南亚通讯社(私营,1995年12月27日成立)。
广播电台编辑
孟加拉国电台建于1982年,总台设在达卡,每天用孟加拉语、英语、乌尔都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尼泊尔语等对外广播5个小时。
电视台编辑
孟加拉国电视台(国营)开办于1964年,直属中央政府领导。该电视台在达卡和吉大港有二个站点,在全国有11个转播站。设有2个地面卫星转播站。除新闻节目外,电视台还播放一些外国故事片或连续剧及儿童、教育节目。此外还有ATN、Channel-I、N-tv等私营电视台。
人口编辑
人口[22] | |
---|---|
年份 | 百万人 |
1971年 | 71.0 |
1980年 | 90.4 |
1990年 | 115.6 |
2000年 | 140.8 |
2004年 | 150.7 |
2009年 | 162.2 |
Source: OECD/World Bank |
据2011年孟加拉国人口普查结果,2011年3月15日孟加拉国人口为1.423亿人,此为官方不精确数据,与联合国的数据有出入[23],较近期联合国2007年至2010年预估真实人口1.58亿至1.7亿人且为世界人口第八多的国家,相比1951年孟加拉国当时人口仅为4,400万人[24]。孟加拉国可说人口密度相当高,就算计入小型国家及城市国家,其人口密度也居世界第11位[25]曾因人口极为稠密而工业十分匮乏贫穷而被亨利·基辛格时期的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称为“国际残障者”。
孟加拉族是孟加拉国的主体民族,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吉大港山区部落查克玛人,信上座部佛教,人口700,000人(0.7%)。孟加拉国还有很多来自缅甸的罗兴亚人难民(多数生活在科克斯巴扎尔县)。
孟加拉国有49.8%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3.4%为极度贫困人口。平均每4109人有1张医院床位,每3866人有1名医生。
宗教编辑
交通运输编辑
公路:总里程222593千米。其中国家公路3144千米,地区公路1746千米,支线路35454千米,乡村路182249千米。76%的货运及73%的客运由公路运输承担。公路路况整体欠佳。
铁路:总里程2880千米。2003年旅客周转量40.2亿人千米,货运量为9.5亿吨千米。使用1676毫米 ~1000毫米双轨距铁路。
水运:海运主要港口为吉大港,承担了该国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孟加拉国内河运输公司(BIWTC)拥有船只215艘。孟加拉国运输公司(BSC)拥有船只13艘,运输能力19.6万吨。
空运:孟加拉航空(Biman Bangladesh)现有飞机17架,国内航线7条,国际航线26条。孟加拉国现有国际机场3个(达卡、吉大港、锡莱特),国内机场5个。
军事编辑
孟加拉国总统是该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孟加拉国的陆、海、空三军分立,实行志愿兵役制。孟加拉国武装力量由正规军事力量和准军事部队构成,孟加拉国正规军事力量分为陆、海、空三个军种,军队参谋长为各军种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指挥官。孟加拉国准军事力量包括步枪队、乡村卫队、海岸警卫队、国家学员团和警察部队;武器装备从中国进口比例较大,有直升机、护卫舰、装甲车、导弹等。[27]
目前孟军总兵力14万人,其中陆军12万人,海、空军各1万人。另有步枪队3.8万人、警察9万人。陆军参谋长为哈桑·马苏德·乔杜里中将,海军参谋长为沙赫·伊克波尔·穆吉塔巴少将,空军参谋长为法克鲁尔·阿扎姆少将。2003/2004年度军费为345.7亿塔卡,占政府非发展预算的10%。但是一般军人待遇微薄,军中高层贪污严重,国家答应的军人住房分配、子女照护、医疗福利等几乎都没有落实,导致2009年孟加拉国步枪队叛乱。
参考文献编辑
- ^ NATIONAL SYMBOLS→National march. Bangladesh Tourism Board. Bangladesh: Ministry of Civil Aviation & Tourism.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In 13 January 1972, the ministry of Bangladesh has adopted this song as a national marching song on its first meeting after the country's independence.
- ^ 2.0 2.1 2.2 "Banglade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 存档副本 (PDF).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22).
- ^ Dat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9-04..Census - Bangladesh Bureau of Statistics.
- ^ 5.0 5.1 5.2 5.3 Bangladesh.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 ^ Gini Index. World Bank. [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February 2015).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 ^ 存档副本.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 ^ Battle of Plassey.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英文)
- ^ Salahuddin Ahmed. Bangladesh: Past and Present. APH Publishing. 2004: 207– [2019-11-30]. ISBN 978-81-7648-46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 ^ 11.0 11.1 Dr. Abdul Ruff Colachal. Bangladesh-Malaysia Ties. Asian Tribune. 7 May 2008 [21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 ^ 存档副本. [2007-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 ^ 孟加拉国看守政府总理宣布今年底举行议会选举. [201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5).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國情簡介.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8).
- ^ Bangladesh Gets first Credit Rating. The Daily Star. [7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7).
- ^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ights is Fundamental for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Retrieved 17 July 2007
- ^ Development Budget. countrystudies.us. [3 April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1).
- ^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Bangladesh. The Daily Star. [26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0. IMF.ORG. [11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 ^ Wood, Geoffrey D. Bangladesh: Whose ideas, whose interests?.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4: 111. ISBN 1853392464.
- ^ 孟加拉发展前路障碍重重. 联合早报. 2013-02-17.
- ^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tion 1971–2009 IEA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s 87–89)
- ^ Bangladesh's Population to Exceed 160 Mln after Final Census Report. English.cri.cn. [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3).
- ^ "Bangladesh – 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 ^ Population density – Persons per sq km 2010 Country Ranks. [2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4).
- ^ World Gazetteer:Bangladesh
- ^ 央視-新型護衛艦交付孟加拉.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 |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 |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 |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 |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
- 中华民国外交部 - 孟加拉国情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上的孟加拉国防部军情简介
- 孟加拉国政府入口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维基媒体的孟加拉国地图集 (英文)
- OpenStreetMap上有关孟加拉国的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