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东武举人宅遗迹
24°45′02″N 121°42′04″E / 24.750539°N 121.701118°E
周振东武举人宅遗迹 | |
---|---|
位置 | 台湾宜兰县员山乡湖东村宜19线旁 |
建成时间 | 同治九年(1870年)后 |
官方名称 | 周振东武举人宅遗迹 |
类型 | 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宅第 |
评定时间 | 2003年6月12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周振东武举人宅遗迹,位为台湾宜兰县员山乡湖东村宜19线旁,原为同治年间兴建的四合院,1961年在波密拉台风后只存残墙及一座铳楼,今列县定古迹。
由来
编辑周振东家族来台祖周顶,在清朝时从漳州府平和县下寨社霞山渡海先迁至三貂堡溪尾寮庄(今新北市双溪区泰平里)[1]。清代嘉庆年间以降,员山乡湖东村、湖北村、湖西村、逸仙村在内的大湖地区因有宜兰河上游大湖溪与五十溪冲积而成的平原,吸引闽南移民迁入[2]。周顶便随同溪尾寮庄的住户,迁到水鹿聚集的大三阄,以捕鹿、卖鹿产品收入再买田收租,因此致富,育周振猷、周振东等四名男子[1]。其中的周振东,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中武举之后,在今湖东村兴建周振东武举人宅[3][4]。
建筑
编辑铳楼
编辑二十世纪初前,员山通往雪山山脉的泰雅族,有出草的习俗[5]。大湖地区靠近山区的村民便兴建数座石制的铳楼,并轮流看守[6]。像是道光三年(1832年)迁来员山鸭母寮的摆厘陈氏,特地在屋子角落构筑俗称“兔耳朵”的防御阵地[7]。
周振东举人宅在防御上,除以具铳孔的围墙上与外围的麻竹林共组成防御措施外,在宅邸后方两侧各设一座连接围墙的铳楼[4]。之所以在背后设有铳楼,依周家后代说法是为防范山上的原住民[8]。铳楼的工法为斗子砌以页岩填塞[3],饰有长方形红砖[9]。仅存一间的铳楼外墙斜接缝处有道白灰浆,为原先廊道屋顶连接痕迹[4]。内墙有桁条架设的痕迹,可知分为上下两层[8]。
主建
编辑周振东举人宅方位背向西北,以配合背后的山势与前方的五十溪流势[4]。据说此地风水名为“狮咬球”,是因后山状似狮头,且山上的竹林在迎风时像是如飘动的狮毛[1]。
在建筑型式上,原先是三合院型式,增筑两侧护龙后成为二进一院二护的四合院,由外而内依序是门楼、外埕、门厅、内院、正厅[4]。整体面积占地1.5公顷[3][9]。
在空间使用上,外埕可作为身为武官的周振东与家丁的训练体能场所。第一进作为神明厅的门厅,凹寿式入口,五开间,左右次间为谷仓,内墙后侧可至内院。内院用来举行祭祀、节庆活动等活动。第二进作为公妈厅的正厅,五开间,凹寿式入口有檐廊以系两侧护龙,左右次间及稍间为宅主及辈份较长者的起居空间。内侧护龙采三开间,作为分房后小家庭各生活领域,并利用内外护龙的作供浣衣、晒衣等用途。外侧护龙作为厢房、仆人居所及工作场所,不如主建筑及内侧护龙那样讲究。[4]
周家对外的联系依赖五十溪的摆渡,亦曾在五十溪修筑桥梁[4]。但原先被视为风水条件的五十溪,日后经多次洪水改道,已变成接近周宅[8]。早于同治二年(1863年)时,摆厘陈氏就因受不了宜兰河上游泛滥成灾,迁往今宜兰市进士路居住[7]。
荒废
编辑对于周宅荒废原因,依周家后代周木全等人所言“周有藤吃鸦片烟败家伙”,指周振东儿子周家儒(周有藤)染上鸦片加上放任亲信导致产业亏空,之后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田产流失,最后在当地耆老称“乎大水流了了”的波密拉台风,建物遭大水冲毁,家族外移[1]。
年久,周宅就掩盖在树荫遮蔽下荒置,外人不易发现[1]。心道法师出家后,曾来礁溪圆明寺、莿仔仑灵山塔、和周振东举人宅废墟修行[10]。
2000年6月23日,宜兰县府为拓宽通往县立殡仪馆的宜19线成10米,在员山乡公所举办公听会,获多数地主同意[11]。周家后代周川波向征收单位反映,称宜19线旁的祖宅遗迹、铳楼尚有保存价值[9]。2002年10月11日上午,员山乡长黄评譿、《员山百年人物志》作者张文义、湖东村长郑金钏在周家后代陪同下来此探勘后,认为可效仿员山结头份大树公协调施工单将拓宽路线稍作变更[12]。次年,在祭祀公业周振记管理人周宏基等人的争取下,县府将周振东武举人宅遗迹公告古迹[3]。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张智钦. 大湖底聚落「姓仔底」傳奇. 兰阳电子报. 2007-03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中文(台湾)).
- ^ 谢礼仲. 散步員山大湖 春郊覽綠意. 中国时报. 2002-03-09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严培晓. 周振東武舉人宅 公告古蹟 清朝同治年間興建 屋側銃櫃保存完整 道路拓寬路線將做調整. 中国时报. 2003-09-18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4.4 4.5 4.6 林正芳. 周振東武舉人宅建築. 兰阳电子报. 2008-07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中文(台湾)).
- ^ 李嘉鑫. 福爾摩莎部落之旅‧泰雅族. 中国时报. 1997-08-08 (中文(台湾)).
- ^ 杨基山. 大湖開發史抗番說不完 小廟與槍櫃做見證員山鄉所盼保存. 中国时报. 2000-07-11 (中文(台湾)).
- ^ 7.0 7.1 陈木隆. 先民防盜工事鑑湖堂出土 兔耳朵、鎗眼與狗洞 埋沒荒煙蔓草. 中国时报. 2003-01-10 (中文(台湾)).
- ^ 8.0 8.1 8.2 林正芳. 周宅銃櫃建築. 兰阳电子报. 2008-07 [2024-03-27] (中文(台湾)).
- ^ 9.0 9.1 9.2 杨基山. 員山福園拓寬道路 百年砲堡命在旦夕. 中国时报. 2002-10-10 (中文(台湾)).
- ^ 朱芳瑶. 1分鐘 5步驟 體會片刻寧靜. 中国时报. 2013-06-30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中文(台湾)).
- ^ 廖雅欣. 宜十九線 將拓寬為十公尺. 廖雅欣. 2000-06-24 (中文(台湾)).
- ^ 廖雅欣. 部分建築還算完整 恐因拓路被拆除 周舉人古宅 員山人籲保留. 联合报. 2002-10-1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