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 (汪精卫国民政府)

1940-1945年在南京的大學

1940-1945年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国民政府办学。办学的缘起是抗日战争期间原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西迁重庆。1944年统计全校学生940人,多为日本军事占领区内贫寒学生。

1942年的中央大学教室真知堂。

校史 编辑

汪精卫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赵正平提议,1940年4月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身在重庆的第三次蒋中正内阁不认可其校名而称“伪”中央大学。起初复校校址设在南京建邺路中央政治学校旧址。1942年8月,因器材图书短缺老旧,学校迁至南京金陵大学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迁至四川成都)。

1940年7月成立招生委员会,在日本军事占领的南京北平上海苏州杭州武汉广州等七个城市招生,首届录取674位学生,所有录取生一律免收学杂费、住宿费,二年制师专及农专生免收膳食费。1944年统计全校学生总数为940人,其中文学院70人,法商学院290人,教育学院75人,理工学院205人,农学院150人,医学院150人。

1945年8月汪精卫国民政府倒台,宋子文内阁教育部长朱家骅于9月下令解散“伪”中央大学,将包括交大在内的上海6所院校学生划为“伪学生”,颁布《沦陷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或称《伪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并于10月中旬,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设立临时大学补习班,令原沦陷区在校生先补习再进行考试,至于已毕业的学生则需补交论文以及蒋介石所著的《中国之命运》阅读心得报告,经审核通过方获合格证书。此举被认为有歧视沦陷区学生之意,引起沦陷区民众极大反弹,认为未能随国民政府西迁的平民、学生,于沦陷区生活学习,缘于国民政府溃败所致的无奈之举,提出“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最后教育部取消甄审考试,改临时大学补习班为临时大学,以收容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汪精卫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分至南京临时大学上海临时大学。1946年6月,教育部撤消临时大学,应届毕业生发给毕业证书授予学位,在校学生则按原学校院系与地区,分发至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交通大学江苏医学院浙江大学等校继续就读[1]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于1946年迁回南京。经与金陵大学协商,汪精卫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大学校址和图书杂志归金陵大学,仪器设备和档案由中央大学接收。

学生来源 编辑

学生绝大多数家境贫困,没有生活来源者靠在校外兼职做教员甚至拉黄包车糊口,转学或辍学现象严重。各学院教师甚至院长很不稳定,例如,五年间医学院院长一职十易其人,教育学院院长七易其人,校长也四易其人。

尽管办学条件差,该校仍造就一批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 、铁道兵总工程师潘田台湾大学教授赵荣澄台湾实业钜子邹祖焜(新亚建设创办人)、程志新(前国际青商总会会长,推动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选拔活动)等人。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也曾就读于此。

学生社团 编辑

 
参加清毒运动的学生搬运抄出的鸦片王嘉猷提供)

中央大学的学生自发秘密组织抗日群体,包括群社、中华青年救国会。中共地下党则在学生中成立多个外围组织,包括青年救国社、团结救国社、民社。这些组织出版的刊物有《新知识》、《炬火》、《萤光》。[2]

青年救国社 编辑

1941年11月,青年救国社在中央大学成立[3],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43年12月,该社发起清毒运动,吸引3000人参加[4]。1944年7月停止活动[5],成员多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央大学校史网.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2. ^ 邱从强. 铁蹄下的抗争——记抗战中的南京中央大学学生. 江苏地方志. 2003, (2). 
  3. ^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革命青年 满腔热血 青年江泽民与南京.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124. ISBN 978-7-5073-3994-9. 
  4. ^ 王宏斌著. 鸦片 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 1895-1945.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12: 221–222. ISBN 978-7-5520-1631-4. 
  5.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编写组,万仁元,方庆秋,王奇生编.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05: 491. ISBN 7-5351-1658-2.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