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19世纪中后期重要政治家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又称俾斯麦-申豪森伯爵(Graf von Bismarck-Schönhausen;1865年),俾斯麦亲王(Fürst von Bismarck;1871年),劳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1890年)[注 1],德国政治家和外交家,出生于德意志邦联申豪森,于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联首相德语Bundeskanzler (Norddeutscher Bund)。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首任首相德语Reichskanzler,直至1890年辞职。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1890年的俾斯麦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首相
任期
1871年3月21日—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腓特烈三世
威廉二世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首相
任期
1873年11月9日—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腓特烈三世
威廉二世
前任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任期
1862年9月23日—1873年1月1日
君主威廉一世
前任阿道夫,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亲王
继任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德意志帝国 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任期
1867年7月1日—1871年3月21日
君主威廉一世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职位废除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外交大臣
任期
1862年11月23日—1890年3月20日
前任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施托夫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个人资料
出生(1815-04-01)1815年4月1日
 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施滕达尔阿尔特马克申豪森德语Schönhausen (Elbe)
(今 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申豪森堡德语Schloss Schönhausen (Altmark)
逝世1898年7月30日(1898岁—07—30)(83岁)
 德意志帝国弗里德里希斯鲁英语Friedrichsruh
(今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奥米勒
政党
配偶乔安娜·冯·普特卡默德语Johanna von Puttkamer
儿女3
母校哥廷根大学
柏林大学
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
宗教信仰信义宗
签名

作为政治人物,他首先为普鲁士地区以容克阶级为主的保守派利益发声,并成为他们的代表,借此拓展自己的名声。随后在保守时代德语Reaktionsära中成为一名外交官。1862年普鲁士宪政危机德语Preußischer Verfassungskonflikt期间,他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首相。在与自由派的斗争中,俾斯麦无视议会的存在,在1864年到1866年间连续对丹麦奥地利开战,让普鲁士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变成德国问题的解答。借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国成立

作为首相,俾斯麦为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制定了许多新颖的政策,尤其是其“铁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学家和人们称作“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于1862年至1890年(于1873年短暂中断)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德意志帝国贡献良多。对外他致力于欧洲的权力平衡德语Bündnispolitik Otto von Bismarcks。俾斯麦在1861年掌权后,其国内政策可以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温和派自由主义者结盟,并推行许多政治改革,包括引入民事婚姻等,以此与天主教会相对抗。1870年开始,俾斯麦开始与自由主义者划清界线,转向实施保护政策德语Schutzzollpolitik经济干预政策,并建立社会保险系统。在1880年代时,更推动社会党人法压制社会主义者。

俾斯麦与1888年登基的威廉二世,一直有着诸多不合,使得俾斯麦在1890年被后者解职而下台。卸下首相职务的俾斯麦,其在政治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并常常批评其后继者的政策。此外,他为自己撰写了名为《回忆与思考德语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的自传,里面描述了他记忆中,自己为德国还有德国人民的诸多贡献,以及自己会不断地为德国和德国人民做出贡献。

一直到20世纪中叶,史学家对俾斯麦的评价一直都是相当正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其理想化民族主义者的特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俾斯麦的批评开始出现,认为德国民主发展的失败,以及德意志帝国不正确的国家结构,俾斯麦都脱离不了关系。近几年对俾斯麦的评论,逐渐跳脱这种两极化的对比,开始平等的探讨于其政策的成就和缺点,并将之与当代的政治结构和进程相对比。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及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古滕贝格

少年时期

编辑
 
1836年的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施滕达尔内,阿尔特马克小镇申豪森德语Schönhausen (Elbe)(今处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申豪森堡德语Schloss Schönhausen (Altmark)。其父名为斐迪南·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1771–1845),是一位地主、传统容克,以及退休骑兵上尉德语Rittmeister,母亲则名为威廉明妮·露易丝·门肯(Wilhelmine Luise Mencken,1789–1839)。俾斯麦的父亲为俾斯麦家族的一员,俾斯麦家族自18世纪便已存在。一个世纪以来,俾斯麦家族在后波美拉尼亚诺加德郡德语Landkreis Naugard拥有3处房产和土地。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中产阶级的家庭,其父阿纳斯塔修斯·路德维希·门肯德语Anastasius Ludwig Mencken腓特烈二世的内阁秘书,而门肯家族曾孕育出数位学者和政府高官。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哥哥和一个妹妹。哥哥名为伯恩哈特·冯·俾斯麦德语Bernhard von Bismarck(1810-1893),后来也担任多个行政首长职位[3][4][5]。妹妹则叫做玛文娜·冯·俾斯麦(Malwine von Bismarck)。1816年,俾斯麦一家搬迁至位于斯德丁(现什切青)东北方、波美拉尼亚奈弗夫(Kniephof;现波兰柯纳泽沃英语Konarzewo, Goleniów County)的庄园,当时该地属于后波美拉尼亚。俾斯麦的童年就在该地的田园中度过[6]

一般人会因为俾斯麦著戎装的样子,而认为俾斯麦是典型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鲁士容克。其实不然,俾斯麦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当高,且学识丰富,见闻广博,更精通或理解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以及俄语等多国语言[7]

父母亲差异极大的出身背景,给俾斯麦的社会化过程带来极大的影响。俾斯麦继承了父亲身为俾斯麦家族一员的骄傲,他的母亲除了赋予他机敏的头脑、三思而后行的能力,更给了他敏捷的语言能力,使俾斯麦有能力跳脱出家族背景的框架。也因为他的母亲,俾斯麦才能接受到类似文化市民阶级德语Bildungsbürgertum子女所受的教育,而非乡村绅士(Landedelmann;居住在乡村地区的贵族或名流)的教育。俾斯麦的母亲使他不只能扮演好容克的角色,更能投身从事公共事务。但是面对母亲的严厉教导,俾斯麦自己写道,自己在家中与父母相处时,从未感到归属感。俾斯麦对母亲始终有层隔阂,不如他对父亲的亲爱之情[3][4][5]

俾斯麦小学时就读于约翰·恩斯特·普拉曼英语Johann Ernst Plamann创建的小学[8],中学时则先后就读腓特烈-威廉(Friedrich-Wilhelm)中学和格劳·恩克洛斯英语Evangelisches Gymnasium zum Grauen Kloster中学。

1832年,未满17岁的俾斯麦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1833-35),但仍然没有满意。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为后备军参加军训时,进入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农业。[9]

在哥廷根时,俾斯麦与美国学生、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官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成为好友。后来此人在1839年写作的小说《莫顿的希望,或乡下人的记忆》(Morton'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中说俾斯麦当时鲁莽而古怪,但却是一个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轻人。[10]且求学时启,显现俾冲动好斗性格,常找同学斗剑,以致脸被刀划伤,终生脸留一刀疤,虽然俾斯麦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公务员,当上了一个小书记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两人订婚,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聘金,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并订婚,但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政治生涯

编辑

议员生涯

编辑
 
1847年,32岁的俾斯麦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2岁。[11][12] 同年,他与约翰娜·冯·普特卡默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被俘。[13] 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他遇上了已经逃往英格兰的威廉亲王的妻子奥古斯塔,后者打算将其子腓特烈扶上王位,但奥古斯塔没有接受俾斯麦的帮助。[14] 俾斯麦最初的设想是动员自己领地内的农民参军勤王[15] 但到达柏林后,上级只让他为军队提供补给。[16]

1849年俾斯麦被选入新的普鲁士州议会(Preußischer Landtag),当时他的立场是“反德意志统一”。随后他当上了埃尔福特议会(Erfurt Parliament)的普鲁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挠德意志统一的进行。最终该议会因为无法得到德意志最大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

外交官生涯

编辑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17] 他在邦联议会中与议长国奥地利针锋相对,多次阻碍奥地利推动不同法案与预算。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英法为防止俄国扩张而支持奥斯曼对俄罗斯宣战,而奥地利打算与英法一起参战,但由于奥地利财政压力很大,于是希望在议会中通过令邦联参战,使各小国共同负担军费,俾斯麦立即串联各小国共同杯葛修改奥地利的原议案,结果议案在大幅修改下通过,未能成功把邦国拉进参战中。结果奥地利没有正式参战,虽然成功争取签署巴黎条约,不过英法不满奥地利没有参战,而俄罗斯与奥地利从此反目,神圣同盟崩溃。结果令奥地利被孤立起来。而俄国则与反对参战的普鲁士走得很近。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编辑
 
1862年的担任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18]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统一战争

编辑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普丹战争(丹麦战争)

编辑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波兰革命中被纳入丹麦。而战争同时可以观察奥国实力,为普奥战争作好准备。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计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编辑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地利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对于普鲁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灭奥地利,而是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联,并且让其作为抵挡俄国西进的屏障。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地利的良好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编辑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俾斯麦为衣着白色者。巴登大公立于威廉身后,领衔欢呼。时为储君的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立于其父加冕德意志皇帝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右侧。安东·冯·维尔纳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战胜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与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发生时长四个多月的包围战,最终与其签订停战协议。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后期政治生涯

编辑
 
正在工作中的俾斯麦,1886年。

虽然德意志统一了,但俾斯麦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因此他采行内、外两种态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国内,他依然保持高压强横的作风,打压天主教势力与左派劳工;国外方面,他避免树立外敌,自称“诚实经纪人”来协调欧洲大国的纷争,表现出与过往“铁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态和风格。

国内问题

编辑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反社会主义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国外问题

编辑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匈,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而自称“诚实经纪人”。这使得俄国成了大输家,导致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俾斯麦随即与奥匈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退出政坛

编辑

1888年3月9日(三帝之年),90岁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三世继位,但在位99日就病故(故称百日皇帝)。结果其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已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后,俾斯麦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结束30年执政。

逝世

编辑
 
俾斯麦遗体照,摄于其逝世次日(1898年7月31日)。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该书的精确性饱受质疑,俾斯麦将各个历史事件渲染得过度具有戏剧性,而且总是将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良好。

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寿83岁。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著作

编辑

《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全三卷),中文版2006 三联书店

头衔和称号

编辑
  • 1815年4月1日 - 1865年: 容克 奥托·冯·俾斯麦
  • 1865年–1871年: 高贵出身的 俾斯麦-顺豪森的奥托伯爵
  • 1871年–1890年: 俾斯麦亲王殿下
  • 1890年 – 1898年7月30日: 俾斯麦亲王,劳恩堡公爵殿下

荣誉

编辑

官方奖勋

编辑

后代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据历史学家沃尔克·乌尔里希德语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的说法,俾斯麦一直不接受这个称谓,甚至以此称谓作为收件人的信件都会被他所退回[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 51 [2015-02-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2. ^ Ullrich, Volker. Otto von Bismarck 4. 赖恩贝克: 罗渥特德语Rowohlt Verlag. 1998. 
  3. ^ 3.0 3.1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英语Christopher Clark. Preußen.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1600–1947. 斯图加特: 德意志出版社德语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7: 592-593. ISBN 978-3-421-05392-3. 
  4. ^ 4.0 4.1 洛塔尔·盖尔英语Lothar Gall. Bismarck. Der weiße Revolutionär 2. 柏林: 乌尔斯坦出版社英语Ullstein Verlag. 2002: 27-30. ISBN 3-548-26515-4. 
  5. ^ 5.0 5.1 福克·乌尔里希德语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 Otto von Bismarck. 汉堡赖恩贝克: 罗渥特出版社. 1998: 14-15. ISBN 3-499-50602-5. 
  6. ^ Hesekiel, George. Das Buch vom Fürsten Bismarck. 比勒费尔德莱比锡. 1873: 55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7. ^ Lowe, 2005, pp.538-540, “他(俾斯麦)的法语是如此的清楚跟流利,几乎跟母语是法语的人一模一样,而他的英语也是如此......但是首相的意大利语就没有这么流利了,不过他还是能看懂罗马报刊上的文章......有一次,他曾经吹嘘自己是外交部中唯一理解俄文的人,他的俄语是在他......居住于圣彼得堡时所习得的......除了精通俄语之外,他的波兰语也有一定水平,至少能让他听懂波兰语”(原文:"French he speaks with the purity and fluency almost of a native, and the same may be said of his English. [...] Not so fluent is the Chancellor's Italian as his French, but yet he can read the journals of Rome. [...] Once, too, he boasted that he was 'about the only man in the Foreign Office who understands Russian'—a language which he [...] acquired during his residence at St. Petersburg. [...] And not only did he master Russian, but he also learned Polish to a degree enabling him to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8. ^ Field 1898,第603–04页.
  9. ^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 51 [2015-02-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10. ^ Steinberg, 2011, pp. 39–41.
  11. ^ Steinberg, 2011, p. 93.
  12. ^ Pflanze 1971,第56页.
  13. ^ Steinberg, 2011, p. 89.
  14. ^ Steinberg, 2011, p. 87-89.
  15. ^ Steinberg, 2011, p. 86.
  16. ^ Steinberg, 2011, pp. 87–88.
  17. ^ Steinberg, 2011, p. 117.
  18. ^ Hollyday 1970,第16–18页.

参考书目

编辑

传记

编辑

论述

编辑

专题研究

编辑

编史及回忆录

编辑

第一手资料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王子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年—1873年
继任:
罗恩
首任 德意志帝国宰相
1871年—1890年
继任:
卡普里维伯爵
前任:
罗恩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73年—1890年
前任:
新设爵位
俾斯麦侯爵
1871年—1898年
继任:
赫伯特·冯·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