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國政黨

德国社会民主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语发音:[ɛspeːˈdeː] ),德国主要政党之一,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4][5][6]政党,成立于1863年。于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2013年至今,社民党与不同政党结成执政联盟,组建联合政府。在德国的政治光谱上,它较联盟党自由民主党为左,较左翼党为右。

德国社会民主党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共同领袖萨斯基娅·埃斯肯
拉尔斯·克林拜尔
副领袖克拉拉·盖维茨英语Klara Geywitz
胡贝图斯·海尔英语Hubertus Heil
凯文·屈纳特英语Kevin Kühnert
塞尔皮尔·米迪亚特利英语Serpil Midyatli
安克·雷林格英语Anke Rehlinger
总书记马蒂亚斯·米尔施英语Matthias Miersch
创始人斐迪南·拉萨尔
奥古斯特·倍倍尔
威廉·李卜克内西
成立1863年5月23日 (1863-05-23Tdfx)(建党纪念日)
1875年5月27日 (1875-05-27)
合并自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
总部柏林
党报前进报
青年组织德国社民党青年社会主义者工作团体英语Young Socialists in the SPD
学生组织社会主义德国学生联盟英语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 Studentenbund(1946年—1961年)
青年社会党人-大学团体英语Juso-Hochschulgruppen(1973年至今)
妇女组织社会民主妇女协会
党员
(2021年)
365190
意识形态社会自由主义[1]
社会民主主义[2]
民主社会主义
亲欧洲主义[3]
政治立场中间偏左[3]
国内组织反法西斯民主党派统一战线(1945年—1946年)
欧洲组织欧洲社会党
国际组织进步联盟
欧洲议会党团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进步联盟
官方色彩  红色
联邦议院
206 / 735 (28%)
联邦参议院
21 / 69 (30%)
州长
7 / 16 (44%)
州议会
469 / 1,884 (25%)
欧洲议会
16 / 96 (17%)
党旗
官方网站
www.spd.de
德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基本主张

编辑

社民党来源于工人运动,有着明确的社会主义性质;社民党和工会关系密切,在意识形态上像19世纪欧洲大多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政党那样向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看齐。爱德华·伯恩斯坦以他的修正主义理论反对当时在社民党中仍占大多数的具有革命倾向的阵营。最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修正主义理论就在党内得到逐步但非正式的贯彻。这个理论主要包含:通过民主选举以民主的合法的手段来接管政府,并且以改革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

1989年,社民党告别了从1959年一直延用的哥德斯堡纲领,取而代之为柏林宣言。如今,社民党为了能更好的强调党派观点,清晰党派政见(特别是和基民盟),于2007年新发布的党派宣言。

社民党把社会正义作为它的一个主要政见。经济应该发展,利益应该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会福利。同时社民党认为一个强大而重视社会福利的国家才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一个充分满足下一代需要的财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不同的人群能够获利,社民党提出了新改革议题,如新的富人税政策等。

在社会政治上,社民党致力于民法,开放式社会和公民参政上,它们是自由、正义和团结的基石。

国际政策上,社民党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欧洲一体化和对外政策。

2013年,63%的社民党党员都在60岁以上,8%为35岁以下的青年,三分之二的党员为男性,大多有工会背景;将近一半的党员是工人或者公司雇员,12%为家庭妇女(或居家男性),11%为公务员。

历史

编辑

1863年5月23日,社会主义活动家斐迪南·拉萨尔创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1869年,奥古斯特·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创立“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在卡尔·马克思的斡旋下,1875年5月22日—27日,两个组织在哥达召开大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通过哥达纲领,马克思因此创作了哥达纲领批判

因为该党赞成革命反对君主制俾斯麦在1878年开始实施的“反社会党人法”,宣布该党为非法,进行镇压。此举导致该党党派结构的迅速发展,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期间,被认为是国家力量代言人的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多次要求对社会民主人士进行暴力镇压。但是,庞大的工人阶级在最紧要关头觉醒,使该党很快成为了德国最大的党派。

1890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恢复活动。1892年,该党正式合法化,并在爱尔福特通过了爱尔福特纲领。由卡尔·考茨基爱德华·伯恩斯坦撰写的党纲拒绝了改良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的思想指南针。1890年社民党已经占据了27.2%的席位,1912年社民党提高到了34.8%的席位。1913年倍倍尔死后,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胡戈·哈阿兹共同领导社民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伯恩斯坦发表了他的修正主义理论,以反对社民党内部占主流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伯恩施坦认为在德国可以通过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选举,进行一次政府更替,从而实现德国的社会主义变革。修正主义理论一直在社民党实际政治策略中得到部分运用,但不被公开承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修正主义才逐步成为社民党的官方意识形态。

1914年—1919年:一战、十一月革命、分裂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社民党支持战争公债的发行。只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威廉·李卜克内西之子)和奥托·吕勒两位社民党议员反对1915年的战争公债。1916年在一次反战游行之后,卡尔·李卜克内西被捕,并判处监禁。但出于不明原因,他在战争结束前被释放。在战争中,很多议员不赞同社民党越来越懦弱的姿态,他们在社民党之外另外组建了一个独立于社民党的党派——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

1916年卡尔·李卜克内西出狱后,他和罗莎·卢森堡一同组织左派的斯巴达克同盟,又称“国际派”。左翼社会民主党人从社会民主党内分离出来,组建了新政党:独立社会民主党。形式上,斯巴达克同盟是独立社会民主党内的一派。加入独立社民党的社民党人不但有左派领袖罗莎·卢森堡,还有马克思主义的教皇、《新时代》的发行人卡尔·考茨基,以及修正主义之父、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斯坦

从1915年起一个叫列施—库诺—亨尼施集团(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组织(它和俄裔德国社会主义右翼政治家亚历山大·帕尔乌斯很亲近),取代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为主要的修正主义派别。他们期待德国能在一战中获胜,能够在欧洲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在俄罗斯沙皇统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库诺英语Heinrich Cunow,一位人种学家,社民党党校讲师在1917年取代了考茨基,成为《新时代》的发行人,也成为了后来的《格尔利茨宣言》 和《海德堡宣言》的撰写人之一。从1917年开始,当大多社会民主党人开始觉得,战争将以失败告终,该组织影响力也随之衰退。

1918年,德国的败局已定,在维尔赫尔姆斯哈芬和基尔的水兵开始起义,也就是历史上的德国革命,又称十一月革命。革命使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最后逃到了荷兰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领导“多数派社会民主党”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为政府更替做好了准备,同时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也将政权移交给了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达克联盟和部分独立社民党人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在德国建立一个苏维埃政权。但是革命士兵和工人并没有把俄国的十月革命做为榜样,他们大多都在为结束战争和推翻军政奔走。在此目标下多数派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党再度合并。这个在艾伯特和哈阿兹领导下的,由多数派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党平等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个过渡政府,它只是作为不久后举行全民大选最终产生国民议会做准备。

1918年末,多数派社会民主党人和部分独立社民党人在联合政府中为军事镇压起义的水兵争论不休。多数社民党认为没有授权的行动是违背工人运动民主原则的,他们尝试建立义务警察系统德语Volkswehr和多数派社会民主党的自由团体。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

古斯塔夫·诺斯克征召的右派民族主义自由军团在多数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下,对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和苏维埃政权进行了血腥镇压。由此,古斯塔夫·诺斯克也成了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同时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称号。他应该为众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军团对革命者的谋杀负责。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幸免于难。

艾伯特和诺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对其镇压的角色,被当时的议会内外的左派政党的攻击,被认为是“革命的叛徒”。斯巴达克联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联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国共产党。这也是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和改良社会民主党人分道扬镳的标志。

1919年—1933年:魏玛共和国

编辑
 
1932 年广泛张贴的社民党选举海报,其三箭符号代表对反动保守主义纳粹主义共产主义的抵抗,口号是“反对帕彭希特勒台尔曼

1919年—1925年,社民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主导年轻的魏玛共和国政府。1922年,左派开始崛起,社民党和残余的独立社民党再一次合并,从那以后,社民党和他们分担了政府部门的主导权,最后在1928-1930年组成了以赫尔曼·穆勒为首的大联合政府。奥托·布劳恩普鲁士自由邦从1920-1932年也一直担任总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社民党和由大部分脱离者组建的德国共产党成了新的激烈竞争对手,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德国革命的余热。由于一些工人阶级选民投向了德国共产党,社民党一直试图作为反对党来保持在帝国内部政治的影响以减少选票的流失。社民党的社会基础在魏玛共和国期间以工会组织的专业工人队伍为主。

虽然纳粹党NSDAP)开始逐渐崛起,社民党还是保持了它的选民群体。纳粹党依靠年轻选民甚至非选民赢得选举,但是社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反对。由于社民党结构上的症结,它不愿意和指责社民党是社会法西斯主义的德国共产党合作,同时其他被边缘化的民主党也不是对抗纳粹的好伙伴。

社民党议会议员采取的妥协政策导致了在布吕宁政府中一部分年轻党员和社民党左派越来越多的责备。1931年一部分社民党左派再度组成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柏林的普鲁士政府领导人,社会主义者奥托·布劳恩,1932年7月20日在军事政变中被驱逐,在一场被称为普鲁士政变动,社民党最后的堡垒也被攻破。

1933年3月24日德国1933年授权法立法中,社民党投出了反对票,奥托·威尔士在辩论中最后一次在议会中对希特勒进行反对,成为除被强制剥夺议席的德国共产党外唯一一个在投票中反对《授权法》的政党。在社民党的所有党产被没收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党派领袖移居它国。5月17日一些社民党议会主要成员在生命威胁下通过了希特勒外交解释[翻译腔]。6月21日,社民党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社民党被禁止。

二战后至今

编辑

二战以后社民党重建。在联邦德国,社民党起初处于在野位置,但是从1966年-1982年领导了联邦政府,维利·勃兰特赫尔穆特·施密特先后出任西德总理。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中社民党摒弃了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7],继续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在198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基本纲领(1998年补充)的我们的历史渊源中称:“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渊源自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和社会学说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8][9]又在2007年社民党纲领中的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称:“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是植根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和启蒙、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工人运动的经验”[10]

虽然起初社民党反对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约,不过现在十分强烈的支持德国加强与欧洲联盟和北约的关系。

德国苏占区也就是后来的东德,社民党组织被迫与德国共产党的东部组织合并德国统一社会党。1989年东欧剧变以后,东德的社民党重新回到独立政党状态,两德统一后与西德社民党合并。

1990年德国统一后,1998年社民党在施罗德带领下,顺利在大选中胜利夺取政权,并在2002年连任,但其在2005年因提前解散大选而下台。随后,社民党加入了以基民盟为首的大联合政府,后于2009年因大选中惨败退出政府,成为在野党。

格哈特·施罗德领导下,社民党宣称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减少失业。1998年德国联邦选举社民党以40.9%的支持率成为第一大党。社民党获胜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于大城市和拥有传统产业的联邦州。通过与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社民党在1982年选举失利之后十六年重新执政。

1995年11月奥斯卡·拉方丹经过选举成为社民党主席,1998年他出任财政部长,1999年3月因与总理施罗德理念不合,辞去党内和政府职务。施罗德继拉方丹之后成为党主席。

2002年德国联邦选举,社民党得到了全国选票的38.5%,与绿党继续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其后联合政府反对伊拉克战争

2004年欧洲选举对社民党是一场灾难,在全国范围的选举中取得了最坏的成绩,二战以后的最低点21.5%。这一年早期,社民党领导权从总理施罗德移交给了弗朗茨·明特菲林,这被广泛认为是要解决党内对联邦政府推行经济改革的反对。

社民党的成员近年开始减少。1976年社民党拥有一百万成员,到1998年只有77万5千人,2003年9月降到了66万3千人,2005年11月只剩下59万1千人。不少支持者转而支持比社民党更为左倾的绿党和左翼党.民社党

2005年4月,党主席明特菲林公开反对在德国自由市场经济中的过于牟利,并且要求联邦政府在推进经济正义方面更多干涉。这引起了一场主导全国新闻几个礼拜的辩论,成为了几乎所有主要期刊头版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主要电视新闻几乎每天报道。明特菲林的建议已遭到一些雇员组织和经济学家批评,但是仍然得到公众支持(某些民意测验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社民党左派成员离开该党成立了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替代反以对社民党的右倾和新自由主义;5月,前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方丹加入该党;2007年,该党与左翼党.民社党合并为左翼党

2005年,一向有“社民党家乡”之称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举行大选,社民党失去了长达39年的执政党地位。从而导致施罗德政府提前于9月18日举行联邦国会大选。大选结果,社民党与主要对手基民盟打成平手,但由于与绿党议席不过半,最终与基民盟组建大联合政府

2006年4月10日,社民党主席马蒂亚斯·普拉策克因听力严重下降辞职。[11]临时党大会选出前副主席库特·贝克继任。

2009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社民党的得票率为23.0%。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社民党的得票率为25.7%,与基民盟组建大联合政府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社民党的得票率为20.5%,为68年来最低得票率。

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社民党得票率达25.74%,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好成绩,自2002年以来成为夺回国会第一大党[12]

选举成绩

编辑

联邦议院

编辑
选举年份 选区投票 党派选票 总票数(至1912年)/
党派选票(截至1919年)
总席次 +/– 政府阵营
1877年 493,447 9.1 (#4)
13 / 397
反对党
1878年 437,158 7.6 (#5)
9 / 397
4 反对党
1881年 311,961 6.1 (#7)
13 / 397
4 反对党
1884年 549,990 9.7 (#5)
24 / 397
11 反对党
1887年 763,102 10.1 (#5)
11 / 397
13 反对党
1890年 1,427,323 19.7 (#1)
35 / 397
24 反对党
1893年 1,786,738 23.3 (#1)
44 / 397
9 反对党
1898年 2,107,076 27.2 (#1)
56 / 397
12 反对党
1903年 3,010,771 31.7 (#1)
81 / 397
25 反对党
1907年 3,259,029 28.9 (#1)
43 / 397
38 反对党
1912年 4,250,399 34.8 (#1)
110 / 397
67 反对党
执政联盟
执政联盟
1919年 11,509,048 37.9 (#1)
165 / 423
55 执政联盟
1920年 6,179,991 21.9 (#1)
102 / 459
63 反对党
执政联盟
反对党
执政联盟
反对党
1924年5月 6,008,905 20.5 (#1)
100 / 472
2 反对党
1924年12月 7,881,041 26.0 (#1)
131 / 493
31 反对党
1928年 9,152,979 29.8 (#1)
153 / 491
22 执政联盟
1930年 8,575,244 24.5 (#1)
143 / 577
10 反对党
1932年7月 7,959,712 21.6 (#2)
133 / 608
10 反对党
1932年11月 7,247,901 20.4 (#2)
121 / 584
12 反对党
1933年3月 7,181,629 18.3 (#2)
120 / 667
1 反对党
1949年 6,934,975 29.2 (#2)
131 / 402
11 反对党
1953年 8,131,257 7,944,943 28.8 (#2)
162 / 509
22 反对党
1957年 11,975,400 11,875,339 31.8 (#2)
181 / 519
19 反对党
1961年 11,672,057 11,427,355 36.2 (#2)
203 / 521
22 反对党
1965年 12,998,474 12,813,186 39.3 (#2)
217 / 518
14 执政联盟
1969年 14,402,374 14,065,716 42.7 (#2)
237 / 518
20 执政联盟
1972年 18,228,239 17,175,169 45.8 (#1)
242 / 518
5 执政联盟
1976年 16,471,321 16,099,019 42.6 (#2)
224 / 518
18 执政联盟
1980年 16,808,861 16,260,677 42.9 (#2)
228 / 519
4 执政联盟
1983年 15,686,033 14,865,807 38.2 (#2)
202 / 520
26 反对党
1987年 14,787,953 14,025,763 37.0 (#2)
193 / 519
9 反对党
1990年 16,279,980 15,545,366 33.5 (#2)
239 / 662
46 反对党
1994年 17,966,813 17,140,354 36.4 (#2)
252 / 672
13 反对党
1998年 21,535,893 20,181,269 40.9 (#1)
298 / 669
43 执政联盟
2002年 20,059,967 18,484,560 38.5 (#1)[13]
251 / 603
47 执政联盟
2005年 18,129,100 16,194,665 34.2 (#2)
222 / 614
29 执政联盟
2009年 12,077,437 9,988,843 23.0 (#2)
146 / 622
76 反对党
2013年 12,835,933 11,247,283 25.7 (#2)
193 / 630
42 执政联盟
2017年 11,426,613 9,538,367 20.5 (#2)
153 / 709
40 执政联盟
2021年 12,227,998 11,949,374 25.7 (#1)
206 / 735
53 执政联盟

欧洲议会

编辑
选举年 总得票 总得票率(%)及排名 席次 席次增减
1979 11,370,045 40.8 (#1)
33 / 81
1984 9,296,417 37.4 (#2)
32 / 81
1
1989 10,525,728 37.3 (#1)
30 / 81
2
1994 11,389,697 32.2 (#1)
40 / 99
10
1999 8,307,085 30.7 (#2)
33 / 99
7
2004 5,547,971 21.5 (#2)
23 / 99
10
2009 5,472,566 20.8 (#2)
23 / 99
0
2014 7,999,955 27.2 (#2)
27 / 96
4
2019 55,914,953 15.8 (#3)
16 / 96
11

州议会

编辑
州议会 选举年份 得票 得票率(%) 席位 政府阵营
No. ±
巴登-符腾堡州 2021 535,462 11.0 (#3)
19 / 154
0 反对党
巴伐利亚州 2018 1,317,942 9.7 (5th)
22 / 205
20 反对党
柏林 2016 352,369 21.6 (1st)
38 / 160
10 社民党 - 左翼党 - 绿党
勃兰登堡州 2019 331,238 26.2% (1st)
25 / 88
5 社民党 - 左翼党
不来梅州 2019 365,315 24.9 (2nd)
23 / 84
7 社民党 - 绿党 - 左翼党
汉堡州 2020 1,554,760 39.0 (#1)
54 / 123
4 社民党–绿党
黑森州 2018 570,166 19.8 (3rd)
29 / 137
8 反对党
下萨克森州 2017 1,413,990 36.9 (1st)
55 / 137
6 社民党 - 基民盟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 2016 246,393 30.6 (1st)
28 / 71
2 社民党 - 基民盟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2017 2,649,205 31.2 (2nd)
69 / 199
30 反对党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2021 691,055 35.7 (#1)
39 / 101
0 社民党–绿党–自民党
萨尔兰州 2017 157,841 29.6 (2nd)
17 / 51
0 基民盟 - 社民党
萨克森州 2019 167,289 7.7 (5th)
10 / 119
8 基民盟 - 社民党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 2021 89,475 8.4 (#4)
9 / 97
2 反对党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2017 400,635 27.2 (2nd)
21 / 73
1 反对党
图林根州 2019 90,984 8.2 (#4)
8 / 90
4 左翼党–社民党–绿党

历任领导人

编辑
 
奥古斯特·倍倍尔
 
胡戈·哈塞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奥托·威尔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社民党领袖

编辑

两次大战间的社民党领袖

编辑

社民党主席

编辑

社民党总理

编辑

社民党总统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aron, Thomas. Das Sozialliberale ist tief in der SPD verwurzelt. Stuttgarter Zeitung. 28 April 2017 [30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8). 
  2. ^ Merkel, Wolfgang; Alexander Petring; Christian Henkes; Christoph Egle. Social Democracy in Power: the capacity to refor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0415438209. 
  3. ^ 3.0 3.1 Germany. Europe Elects. 2021-11-03 [2022-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美国英语). 
  4. ^ Merkel, Wolfgang; Petring, Alexander; Henkes, Christian; Egle, Christoph. Social Democracy in Power: the capacity to refor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978-0-415-43820-9. 
  5. ^ Almeida, Dimitri. The Impa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on Political Parties: Beyond the Permissive Consensus. CRC Press. 2012: 71 [2013-07-14]. ISBN 978-1-136-3403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6. ^ Ashley Lavelle. The Death of Social Democracy: Political Consequ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13: 7 [2013-07-18]. ISBN 978-1-4094-98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7. ^ James Joll.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 Oxford, England: Routeledg Revivals. 2014: 200. ISBN 9780415741163. 
  8. ^ 哥德斯堡纲领以及1989年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
  9. ^ 德国社民党1989年纲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1-26.:"In der sozialdemokratischen Partei Deutschlands arbeiten Menschen verschiedener Grundüberzeugungen und Glaubenshaltungen zusammen. Ihre Übereinstimmung beruht auf gemeinsamen Grundwerten und gleichen politischen Zielen. Der Demokratische Sozialismusin Europa hat seine geistigenWurzeln im Christentum und in der humanistischen Philosophie, in der Aufklärung, in Marxscher Geschichts- und Gesellschaftslehre und in den Erfahrungen der Arbeiterbewegung. Die Ideen der Frauenbefreiung sind bereitsim 19. Jahrhundert von der Arbeiterbewegung aufgenommen und weiterentwickelt worden.Wir haben mehr als 100 Jahre gebraucht, diese Ideen wirksam werden zu lassen.Wir begrüßen und achten persönliche Grundüberzeugungen und Glaubenshaltungen. Sie können niemals Parteibeschlüssen unterworfen sein."
  10. ^ 德国社民党2007年纲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0-20.13页:“Die Sozialdemokratie war von Anbeginn die Demokratiepartei. Sie hat die politische Kultur unseres Landes entscheidend geprägt. In ihr arbeiten Frauen und Männer unterschiedlicher Herkunft, verschiedener religiöser und weltanschaulicher Überzeugungen zusammen. Sie verstehen sich seit dem Godesberger Programm von 1959 als linke Volkspartei, die ihre Wurzeln in Judentum und Christentum, Humanismus und Aufklärung, marxistischer Gesellschaftsanalyse und den Erfahrungen der Arbeiterbewegung hat. Die linke Volkspartei verdankt wichtige Impulse der Frauenbewegung und den neuen sozialen Bewegungen.”
  11. ^ 德国社民党主席普拉策克因健康原因辞职. [2006-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12. ^ Kramp-Karrenbauer ohne Direktmandat in Saarbrücken. Stern.de. [27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21) (德语). 
  13. ^ 存档副本.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