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发生在陕西省的一场战役,作战双方是国民革命军和中共叛乱武装,最终国民革命军获胜。

子午岭战役
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日期1947年8月13日–8月18日
地点
 中华民国陕西南部和甘肃东部
结果 国民革命军获胜
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
PLA
中国人民解放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Flag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马继援
Flag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马步芳
PLA 王世泰
PLA 王秉祥
兵力
6,000 9,500
伤亡与损失
400 阵亡
1,700 受伤
500 阵亡
2,500 受伤

序幕

编辑

绵延300公里长的子午岭关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西南部的天然屏障。子午岭东面可俯瞰榆林咸阳的公路,西面可俯瞰西安兰州的公路,从子午岭出发两日之内即可到达西安。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由王宏坤领导的第385师进驻该地区,并被数倍于其军队数量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包围。冲突最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全面爆发。

1947年8月,中国国民党部署了两个师,共六个旅,向位于子午岭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发动进攻。包括警一旅、警三旅在内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及西野第四纵队指挥部和骑六师向北撤退,并摆脱了中国国民党的追击,然后再次折返关中,抵达子午岭的九岘一带。

策略

编辑

当西野第四纵队指挥部及骑六师来到子午岭的九岘时,中国国民党的侦察兵发现了它们。1947年8月13日,中国国民党军队从侦察兵那里获得情报后,他们迅速采取行动。马继援的计划是首先在24小时内包围共军,然后将被包围的共军歼灭。马继援将亲自完成这次包围行动。

而共军的策略最初是摆脱国军而不是与之作战,因为在榆林战役之后,西野第四纵队原本的任务是来到国统区切断兰州西宁的公路威胁国军的后方,以迫使国军为应对出现的共军而无法前往其他地区作战。在共军的侦察兵首次发现在国民党军队驻扎在牙村和金村庙后,西野第四纵队司令王世泰原本计划撤退,但是其他人强烈反对迫使他改变了主意。由于这批共军有些人先前在合水战役后被国军整编第82师痛击,因而部分共军士兵强烈希望指挥官能组织一次进攻,来为他们在先前阵亡的战友报仇。关中地委副书记赵伯平等共产党人声称不能丢下平民不管,因此王世泰派出侦察员前去侦察国军实力。

但是,共军的侦察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们错误地认为国民党的先遣队独立骑兵第5团就是国军的所有兵力,而没有意识到国军整编第82师很快就会赶来。基于这个错误的报告,西野第四纵队司令王世泰确信,凭借当前的共军兵力,他们能够歼灭国军,并据此制定了计划,打算在九岘以西伏击国军。共军于1947年8月15日凌晨开始正式部署伏军。

第一次战斗

编辑

西华池战役后,国军调整了部署,胡宗南指令国民党整编第82师马家军前去包围子午岭。国民党整编第82师第100旅驻扎在宁县,国民党整编第82师第8骑兵旅驻扎在庆阳,国民党整编第82师第5骑兵团进驻正宁

1947年8月14日,国军独立骑兵第5团和国军整编第100旅第2团在金村庙和豆家梁遇到了共军。高学文独立营被迫向东撤退,最终摆脱了国军。国军在付家庄又遭到了共军阻挡。尽管国军设法将共军赶走,并击伤了共军游击队指挥官姚鹏飞,但这些共军的阻挡为其他共军撤离和重新部署提供了急需的时机。

计划变更

编辑

1947年8月15日早晨,共军侦察到了国军整编第100旅和国军整编第8骑兵旅。中共合水县委书记李科是第一位获悉这一消息的高级官员,他立即前去九岘将这一消息向大家报告,表示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只有国军的独立第5骑兵团,而且是整个国军的整编第82师。这一重要情报使得共军众人震惊,共军立即将计划从最初的伏击更改为拖延国军行进以掩护部队撤退,因为共军充分意识到国军享有绝对的优势。尽管共军试图脱离国军追击,但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并且共军也缺乏无线电设备。此外地形有利于国军骑兵,也增大了共军撤军的难度。当有些共军接到撤退命令时,它们已经与国军遭遇,因此必须阻断国军前进。

由于天气原因,国军推进速度也很慢,由于不知其他军队的状况,整编第28师师长马继援对马步銮率领的整编第8骑兵旅迟迟无法赶来感到愤怒。经过无线电通讯,马继援获悉,大雨和泥石流拖延了马步銮的骑兵行进速度,国军整编第8骑兵旅最终在傍晚抵达战场。国军迫不及待地等待了很长时间,马继援决定在包围圈完成之前就对共军发动进攻,正式进攻将于1947年8月15日上午10:00发起。

第二次战斗

编辑

8月15日上午10:00,国军骑兵对警一旅三团的阵地发动了进攻,共军遭受了惨重的人员伤亡,第三营第五连的“穆成光排”被国军全歼。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警一旅三团最终收到了撤退的命令,命令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已下达,共军逐渐向东撤退[1]

共军的警1旅第3团第1营第1连没有及时撤退,并被国军骑兵包围。包括副连长杨占奎在内的大部分士兵阵亡,连长王三绪在弹药耗尽后跳崖,但他很幸运存活下来,几周后从重伤中恢复过来。到下午4:00,共军警1旅第3团成功撤离,而共军警3旅第5团开始负责与国军交战以拖延国军推进速度。同时,警1旅第2团和第6骑兵师也在侧翼与国军交战,以拖延国军,共军很快脱离了国军的追赶,并开始有计划的撤退。

共军撤退

编辑

共军计划的有组织的撤退并没有达到预期,因为道路上都是大量运送物资的驴子,从而拖延了共军抵达预定位置的速度。1947年8月15日下午,从九岘撤往黑风疙瘩的途中,政治政委王秉祥发现,国军骑兵从杨家塬来到北柴桥,行进速度已经超过了共军,并开始对共军展开包围。同时,另一支国军骑兵从木瓜塬来到桃树庄,试图切断共军的逃跑路线。到此时,西野第四纵队司令已经从战场上撤离并脱离了国军追击。其余的共军部队有被歼灭的危险。

撤退途中,共军政治委员王秉祥偶然遇到了撤退途中的警一旅警三团残余部队,并意识到形势对共军非常不利。到这个时候,所有的共军收到了撤退命令,每个人都将在下午3:00停止与国军作战,然后在晚上向东撤退。到傍晚,所有剩余的共军开始向东逃脱。

国军追击

编辑

共军的迅速撤退使国军产生怀疑,他们担心这只是共军的诱敌深入策略。1947年8月15日下午3:00,虽然大部分共军撤退了,但谨慎的国军没有选择追击。又过了一个小时,国军整编第100旅向共军发动了骑兵冲锋,并意识到共军已经撤退。国军小心翼翼地向推进,在下午6:00之前,他们占据了先前共军所占据的所有位置。此时,马步銮(的指挥下的整编第8旅在下了将近12个小时的大雨之后终于抵达战场。马继援感到非常不满,因为他原本的包围共军的计划由于马步銮延误而失败了。在经过商讨后,国军决定在夜间追击共军。

1947年8月15日晚上,共军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由警1旅第三团组成,这一部分里面有地方高级干部。共军用许多驴来帮助运送物资,这导致道路拥挤,从而严重减慢了共军撤退速度,撤退的共军整晚只移动了20公里。

而追赶的国军骑兵同样速度缓慢。到午夜时分,国军侦察员向他们的司令马继援报告说,前方的地形对于骑兵来说非常困难,而且茂密的森林非常适合敌人伏击。在不断遭到敌人伏击的骚扰之后,谨慎的国军决定停止追击并就地驻扎,并打算在次日早晨继续追击。实际上,夜晚的黑暗帮助了共军,王秉祥与他的共军于1947年8月15日夜间成功地抵达了康家塬。

第三次战斗

编辑

1947年8月16日上午,国军的独立第5骑兵团追赶上了撤退缓慢的西野第四纵队。国军独立第5骑兵团和共军第3旅第5团之间的战斗在上午10:00左右爆发,后者立即占据山头作为阻止国军推进的据点,其他共军大部队继续向东撤退。随着战斗的进行,马继援派遣侦察兵探查共军确切的数量。

到中午,国军的重型武器来到战场。马继援命令整编第100旅进攻共军阵地,但国军的进攻却被多次击退。过了一个小时,马继援改变了战术,命令国民党整编第8骑兵旅第1团和独立第5骑兵团从侧面进攻共军阵地,而国民党整编第8骑兵旅第2团则绕过共军的阵地继续向前追击撤退的共军。

共军警3旅第5团团长黄罗斌意识到,由于国军骑兵开始绕开共军阵地以追击撤退的共军,因而那些阻止国军推进的共军据点不再有意义。他还意识到国军正在包围他的部队,这有被对方消灭的危险。黄罗斌立即命令其部队向北撤退到槐树庄槐,黄罗斌的部队行动如此迅速,以至于到下午4:00,他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国军的追击。但是,他们撤军的速度太快,不仅摆脱了国军,共产党第3旅第5团在撤退到达安全区后也没有与其他共军联络,这导致共军也无法得知黄罗斌部队的确切位置。

共军进一步撤退

编辑

王世泰率领两个营以及大量文职干部,背负着沉重的物资,继续撤退,直到傍晚,撤退的共军终于停下休息,并就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举行了会议。为了避免被国军一起歼灭,共军决定将部队分成小组。一部分将向东南撤退到建庄,剩下的共军将由王世泰亲自带队向北撤退到正宁县。在高锦纯指挥下的包括第6骑兵师,警1旅的一部分和所有文职干部在内的共军在放弃了大部分设备和物资后成功撤退,并最终抵达陕西宜君县

由王世泰领导的较小的一支军队远没有那么幸运。在兵力分散后,王世泰率队向西南撤退。但是,国民党骑兵的反应非常迅速,直到1947年8月17日下午,王世泰抵达陕西甘肃的边境雕翎关,但仍无法摆脱国军的追击。看到他的部队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王世泰制定了一个新计划。警三团团长葛海洲将领导共产党警三团第1营与国军交战,并带领警三团第1营向北移动,远离警三团第2营和第3营。在大雨和漆黑的夜晚掩护下,警三团第1营成功摆脱了国军骑兵的追击。

国军撤退

编辑

1947年8月17日,天黑后,王世泰在雕翎关举行了另一场会议,并决定派两名官员牛书申刘懋功与留下来负责掩护撤退的警二团联系。警二团重新加入警三团。王世泰和其参谋高维嵩将带领警三旅返回甘肃东部,以寻找警三旅第5团。

1947年8月17日晚上,马继援有点沮丧,因为前一天与共军的最后一次交战之后,再也没发现共军的主力。此外,由于茂密的森林和多山的地形大大降低了骑兵的机动性,搜索和消灭共军的军事行动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马继援通过无线电向在西宁的父亲马步芳表达了他的顾虑,后者立即命令其撤退,马步芳声称国军在这种环境下有被伏击的危险。马继援意识到他的部队将面临的潜在危险,尤其是自从榆林战役以来没有遇到共军的主力,并且如果共军在附近部署伏军的话,深入共军腹地的国军会有被消灭的危险。结果,马继援下令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全部撤退。

国军整编第82师撤退到西峰、合水和庆阳。整编第82师第8骑兵旅第2团是追击最远的国军部队。1947年8月18日下午,国军撤退到桃树庄时,遇到了王世泰领导的部队。随后双方进行了短暂的战斗,之后双方停止交战。

在撤退到木瓜塬后,王秉祥听到桃树庄方向传来的枪击声,并立即将游击队带到了枪声枪声响起的地方增援。但是,在他们加入战斗之前,刚到达高家坳时枪声就停止了。王秉祥和他的游击队观察到有数十名共军骑兵从山脊上撤退。几天后,王秉祥和他的游击队战士得知,撤退的共军骑兵实际上是西野第四纵队指挥部的成员,包括其上级王世泰。当时国军整编第82师的第8骑兵旅第2团团长马福寿已准备撤离,正朝着金村庙方向撤退,因此没有追击撤退的共军。当时如果国军知道这批人是西野第四纵队指挥部的成员,他们一定会追击,而王世泰及其随从人员肯定无法逃脱。

后续

编辑

因为马继援过于谨慎,因此此次战役国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收获。由于担心共军设伏,并且不知道共军的真实实力,国军撤退过快,甚至没有去破坏共军所丢弃的补给和武器,其中大部分在国军撤军几天后又被共军回收。不过西野第四纵队的第六骑兵师在撤退时丢弃的三把山炮被国军带走,并将它们送往西安,作为子午岭战役获胜的战利品。

另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锡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军网.
  • Zhu, Zongzhen and Wang, Chaoguang, Liberation War History, 1st Edition, Social Scientific Litera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0, ISBN 7-80149-207-2 (set)
  • Zhang, Ping, History of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hinese Youth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87, ISBN 7-5006-0081-X (pbk.)
  • Jie, Lifu, Records of the Libration War: The Decisive Battle of Two Kinds of Fates, 1st Edition, 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Shijiazhuang, 1990, ISBN 7-202-00733-9 (set)
  •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Anhui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Anhu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Hefei, 1987, ISBN 7-212-00007-8
  • Li, Zuomin, Heroic Division and Iron Horse: Records of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4, ISBN 7-80199-029-3
  • Wang, Xingsheng, and Zhang, Jingshan, Chines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1, ISBN 7-5033-1351-X (set)
  • Huang, Youla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Archives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2, ISBN 7-80019-338-1
  • Liu Wusheng, From Yan'an to Beijing: A Collection of Military Records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 of Important Campaigns in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entral Litera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3, ISBN 7-5073-0074-9
  • Tang, Yilu and Bi, Jianzhong, History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Chines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Military 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3 – 1997, ISBN 7-80021-719-1 (Volum 1), 7800219615 (Volum 2), 7800219631 (Volum 3), 7801370937 (Volum 4), and 7801370953 (Volu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