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电影

(重定向自小成本电影

美国独立电影是指没有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投资制作的美国低成本电影,这些大型电影公司包含:米高梅雷电华环球影业华纳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等,曾经在1920年代到1950年代掌控好莱坞的制作、发行、放映等连锁体系。虽然1948年的派拉蒙判决使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的连锁体系瓦解,但其中四家电影公司仍是目前美国的主要电影制作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派拉蒙判决与更轻便的摄影机的出现,出现一批专门拍摄实验与前卫电影的艺术家,同时剥削电影开始盛行。在70年代,好莱坞雇用新好莱坞世代的新导演,并给予他们相当大的创作权;但也有导演选择远离好莱坞,以继续创作电影。

自从90年代以来,美国的独立电影逐渐成长。更为便宜的数位摄影机出现,以及非线性剪辑混音软件、个人电脑的普及,使个人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圣丹斯电影节等针对独立电影的影展,也使许多有创意的新电影工作者崭露头角。许多大型电影公司成立旗下的独立电影公司,以制作独立电影,或经手外国电影的购买与放映。

历史

编辑

与电影专利公司的对抗

编辑

最早的独立电影,可追溯到1900年代,当时托马斯·爱迪生与竞争对手美国幕镜与拜奥公司(AM&B)共同创建的电影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在电影摄影机、放映机、底片格式方面垄断电影的拍摄与放映体系,而部分小型业者起而对抗。

在1908年12月,托马斯·爱迪生建立电影专利公司,与爱迪生工作室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维塔格拉夫制片厂艾善聂塞尔立鲁宾凯兰等旗下公司构成垄断体系(俗称的托拉斯),后来加入此体系的还有法国百代电影公司芝加哥首要发行片商乔治·克莱恩(George Kleine)、以及当时规模最大的电影底片制造商伊士曼柯达公司

在电影专利公司创立时期,托马斯·爱迪生拥有当时大部分的电影技术专利,包含底片与底片格式。电影专利公司透过许多方式推行它们的专利,包含对独立电影业者进行诉讼、透过法院进行禁止令,企图迫使其他竞争者倒闭。由于电影专利公司的一连串手段,许多电影业者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或将电影公司搬至天候良好的加州好莱坞,以远离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公司根据地纽约新泽西州[1]

在191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的两项反托拉斯判决结束了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状态。在1912年,第一个判决取消托马斯·爱迪生对电影底片的专利。在1915年,第二个判决则裁定电影专利公司是个托拉斯,取消公司的所有专利。虽然这些判决使独立电影公司合法化,但这些搬迁到加州南部的独立电影公司,日后却成为大型电影公司,其片厂制度垄断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制作、发行、映演系统,成为更大型的托拉斯。

联美公司与片厂制度的对抗

编辑

在电影专利公司丧失其电影技术的专利后,搬迁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崛起,片厂制度迅速成形,成为新的托拉斯,部分电影从业人员开始寻求独立于片厂制度。在1918年,玛丽·碧克馥(Mary Pickford)、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以及西部片演员威廉·哈特(William S. Hart)在美国各地推销自由公债,以协助美国政府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财务问题时,为求摆脱片厂制度对于明星的薪水与合约限度,产生成立独立公司的想法。在筹备成立公司的过程中,大卫·格里菲斯加入,而威廉·哈特因为听闻地铁影业(Metro Pictures)的总裁Richard A. Rowland的不利谣言,退出这个计划。

在1919年2月5日,玛丽·碧克馥、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大卫·格里菲斯成立联美影业公司(United Artists),每人拥有20%的股份,其余20%由律师威廉·麦卡杜(William Gibbs McAdoo)持有;威廉·麦卡杜是当时美国总统汤玛斯·伍德罗·威尔逊的女婿。[2]

联美影业公司的首任董事总经理是Hiram Abrams。公司的初期营业目标是每年制作五部电影,只拍摄上述四人分别独立制作的电影。但在1920到1921年,当时的美国电影面临重大的转变:剧情长片的制作变更昂贵、画面更细致,影片的时间也增加到90分钟左右,需要大约八卷片盘。当时没有电影公司或明星,可以在一年内制作出五部具有一定品质的剧情长片。在1924年,联美影业因为发行成本的增加,与初期目标无法达成,大卫·格里菲斯退出联美影业。联美影业改聘用资深制作人约瑟夫·尚克(Joseph Schenck)作为董事总经理。约瑟夫·尚克已经从事电影制作达数十年,家族成员也多从事电影业,妻子是影星诺玛·塔玛芝(Norma Talmadge),其妹妹则也是影星康斯坦斯·塔玛芝(Constance Talmadge),妹婿则是著名默片导演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约瑟夫·尚克与山谬·高文(Samuel Goldwyn)、亚历山大·科达(Alexander Korda)、霍华·休斯等独立电影制作者签约,发行这些人独立制作的电影。联美影业的特色是,给予旗下明星、制作者高度的掌控权,与同时期其他大型业者不同。联美公司早期并没有专属的电影院,约瑟夫·尚克接掌营运后,开始购买电影院、或成立新电影院,冠上联美影业的名称。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碧克馥、卓别林等默片明星的影艺事业中断,或是结束,影响联美公司的经营。卓别林在有声电影时代仍偶尔拍摄电影。在1933年,约瑟夫·尚克自联美影业辞职,与自华纳公司辞职的戴洛·萨奴克(Darryl F. Zanuck)另建立二十世紀福克斯电影公司,在营业初期就达到一年制作四部电影的目标。

约瑟夫·尚克辞职后,联美影业的销售经理爱尔·李克特曼(Al Lichtman)成为新的董事总经理。联美影业持续与高文、科达、华特·迪士尼华特·万格(Walter Wanger)、大卫·赛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等人制作电影,持股权仍在数位公司创立者上。数年后,这些合伙制作者中段与联美影业的合作关系,高文与迪士尼任职于雷电华、万格任职于环球影业、赛兹尼克则是退休。在1940年代晚期,联美影业的制作部门与发行部门的营业都已面临困难。

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

编辑

在1941年,玛丽·碧克馥、查理·卓别林、华特·迪士尼、奥森·威尔斯、山谬·高文、大卫·赛兹尼克、亚历山大·科达、华特·万格等人成立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Society of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这些人多是联美影业的成员。稍后加入的成员有:威廉·贾克奈(William Cagney)、索尔·雷瑟(Sol Lesser)、哈尔·洛区(Hal Roach)。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要求维护片厂制度中的小型、独立电影业者的权利,对抗其他大型电影公司的垄断系统。

在1942年,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对派拉蒙提出反托拉斯诉讼,控诉派拉蒙公司控制底特律各电影的首轮与二轮电影放映。这是首个电影公司之间对于放映管道的反托拉斯官司。

在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决议,派拉蒙等大型电影公司必须将旗下的连锁电影院售出。此为著名的“派拉蒙判决”,正式终绝古典好莱坞时代的片厂制度与垂直垄断系统。在1958年,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宣布解散。

低成本的前卫与实验电影

编辑

由于独立电影制作人协会与大型电影公司的官司胜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更为便宜的便携式摄影机的出现,使一般民众可以独立拍摄、制作低成本电影实验电影,而不需大型电影公司的资助。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出现众多的低成本电影,著名的作品有:梅雅·戴伦(Maya Deren)在1943年拍摄的前卫电影《午后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肯尼思·安格(Kenneth Anger)在1947年拍摄的《烟火》(Fireworks)、以及Raymond Abrashkin在1953年拍摄的《小逃犯》(Little Fugitive)。肯·雅各布斯(Ken Jacobs)等很少或没有受过正式电影训练的业余人士,得以展开新的电影拍摄方式。

在1953年拍摄的《小逃亡者》,是首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独立电影,也得到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Raymond Abrashkin与肯尼斯·安格的电影得到当时迅速发展的法国新浪潮的欣赏,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与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等人对《烟火》提出极高的评价,这部片也影响了特吕弗的《四百击》(The 400 Blows)。

与瓦解中的片厂制度体系不同,新出现的低成本电影发展出不同于古典好莱坞的叙事风格。梅雅·戴伦与一些纽约独立电影工作者,投入前卫电影的拍摄。在1962年,这群志同道合的电影人在纽约创立了电影工作者公司(The Film-Makers' Cooperative),包含: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史坦·布莱凯吉(Stan Brakhage)、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葛里戈利·马寇普罗斯(Gregory Markopoulos),这个非营利组织以拍摄前卫电影,在艺术展览放映为目的。在60年代,这个组织提拔许多具创造力的电影工作者,包含:杰克·史密斯安迪·沃霍尔。在1970年,梅卡斯与布莱凯吉在纽约创建名作电影资料馆(Anthology Film Archives),成为一间收藏经典作品的宝库,其中包含许多战后的前卫作品。

剥削电影兴起

编辑

并非当时所有的低成本电影,都是艺术电影或前卫电影。独立制片兼导演罗杰·寇曼(Roger Corman)拍摄一系列成本低、拍摄迅速、特效粗劣的剥削电影。在1971年,罗杰·寇曼停止导演的工作,但仍从事电影制作,直到死亡。在这段期间,罗杰·寇曼平均一年拍摄七部电影,超过联美影业一年拍摄五部电影。

与大型片厂制作的电影不同,罗杰·寇曼与上述的前卫电影都不受电影制作守则(Production code)的约束。在60年代,罗杰·寇曼的电影开创剥削电影的风潮。由于当时电影是采取一票两片的映演方式,电影院在放映大型片商的电影后,会加映廉价的剥削电影。在大型片厂失去青少年市场时,这些剥削电影吸收了青少年观众的市场。这些剥削电影的主题往往包含:情色、暴力、嗑药、裸露。在同一时期,恐怖片科幻片的数量也大幅地成长。剥削电影后来形成午夜电影的观影模式,造成群众参与角色扮演的观影次文化。

在1968年,乔治·罗密欧(George Romero)的低成本电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获得极大的轰动。这种新型态、题材的恐怖电影,是在电影制作守则被废弃,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开始运作前上映,因此《活死人之夜》是唯一不受法规限制、并且各年龄层观众都可观赏的血腥电影。《活死人之夜》开启惊悚、刺杀电影的风潮,持续了20多年。1974年的《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980年的《食人族大屠杀》(Cannibal Holocaust)使血腥电影风潮继续蔓延。

在电影制作守则停止、剥削电影风行的期间,美国电影协会开始制定电影分级制度,限制青少年观众观赏题材不宜的电影。剥削电影的票房收入受到威胁,转而在“Grindhouse”形式的电影院放映。这种趋势使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观众进一步分隔。

新好莱坞世代

编辑

随者电视的普及,与派拉蒙判决的影响,好莱坞的大型电影公司转而拍摄奇观电影。此时期出现许多新的电影放映技术,例如:宽银幕新艺综合体、立体音响、三维电影…等,好莱坞的大型电影公司企图利用奇特、刺激的观影经验留住日渐减少的观众。

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好莱坞主要拍摄歌舞电影、史诗电影…等收益良好的电影。在60年代晚期,美国电影票房明显地下降。数部成本高昂的制作,其票房收入惨绿,例如:《埃及豔后》(Cleopatra)、《我爱红娘》(Hello, Dolly!)。在1951年,由律师转职制片的阿瑟·克里姆(Arthur Krim)与Robert Benjamin与联美公司签署协议,如果这两人能在五年内使联美公司的营业起色,他们可以买下联美公司。在1955年,克里姆与Benjamin依照协议买下联美影业,联美影业租用碧克馥/费尔班克斯片厂拍片,成为一家没有专属片厂的大型电影公司。联美公司改制的初期,这家公司出资给独立电影的制片拍摄电影。在其他大型电影公司面临衰退时,联美影业日渐繁盛,与Mirisch兄弟、比利·怀尔德约瑟夫·李文(Joseph E. Levine)等人合作拍摄影片。在1956年,联美影业上市。

在60年代中期,雷电华面临倒闭,剩下四家大型电影公司,它们承认失去青少年这块电影市场。欧洲电影日本电影等外国艺术电影,以及快速成长的剥削电影吸引了青少年的电影市场。这些外国电影与美国独立电影都不受电影制作守则的约束。大型电影公司开始雇用新一代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大部分是由罗杰·寇曼的同伙),并给予这些新电影工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

在1967年,沃伦·比蒂制作、主演《邦尼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华纳公司支付沃伦·比蒂该部片的40%票房收入。该部片放映后非常卖座,截至1973年,《邦尼和克莱德》在全球获得7,000万美金的票房。大型电影公司逐渐放松对于新电影制作者的控制,这些新电影制作者被称为“学院派”,他们开创新好莱坞的风格与形式。

在1969年,丹尼斯·霍柏指导、编写剧本、主演他的第一部电影《消遥骑士》(Easy Rider),彼得·方达则参与制作、主演、编写剧本。《消遥骑士》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获得首部电影奖(Prix de la premiere oeuvre)。《消遥骑士》在该年度的奥斯卡奖得到两项提名,分别是: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酗酒律师)。

同样在1969年,联美影业拍制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上映,并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十八禁电影。有许多在安迪·沃霍尔于纽约的剧场演出的演员,也在《午夜牛郎》客串演出,安迪·沃霍尔于纽约的剧场,当时是纽约大学的纽约派独立电影人士的精神中心。

也在1969年,年轻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的首部电影《雨族》(The Rain People),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映,该片由科波拉的私人工作室美国西洋镜电影公司(American Zoetrope)拍摄完成。当时的观众对《雨族》有点过誉,尤其是美国观众。华纳公司与美国西洋镜公司签约,发行、上映《雨族》,使柯波拉的名声传到好莱坞。

在1971年,乔治·卢卡斯的首部电影《五百年后》(THX 1138)上映,成为新好莱坞的另一新兴导演。在1972年,环球影业出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黑帮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上映,在影评、票房都获得极高的评价。在1973年,环球影业出资的青少年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上映,由卢卡斯执导。在70年代,好莱坞大型片厂持续采用新的电影工作者,拍摄有个人风格的原创电影,例如《纸月亮》(Paper Moon)、《炎热的下午》(Dog Day Afternoon)、《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这些电影在影评、商业方面都大有斩获。

在某种程度上,新好莱坞世代的成员大部分原本是独立电影工作者。在替大型电影公司开始拍片的头几年,他们都有相当大的创作空间。这些新好莱坞世代的成员日后也成为好莱坞体制的一部分,或是主导者。但是在新好莱坞世代中,只有少数的工作者曾以独立电影的方式制作、发行电影。新好莱坞世代的真正独立电影包含:《出租车司机》、《洛基恐怖秀》(The Last Picture Show)。部分维持独立制作、拍摄的电影工作者,仍将电影交由大型电影公司的管道发行、放映。科波拉在1979年拍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维持相当高的创作空间,而非向其他大型片商妥协。

在新好莱坞崛起时期,大型片商与独立电影之间非常难以定义。例如《午夜牛郎》是由联美影业出资拍摄,而联美影业当时已属于大型片商。而美国西洋镜公司…等小型电影公司,则是采取向大型电影公司寻求出资拍摄,并维持导演自主创作权的模式运作。在1977年,乔治·卢卡斯离开美国西洋镜公司,创立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m),拍摄引起轰动的《星球大战》系列与《夺宝奇兵》系列电影。依照严格的定义,这段时期只有《消遥骑士》与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在1981年的《They All Laughed》属于独立电影。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向片商买回该电影的发行权,但最后因此面临破产。

史蒂芬·史匹伯在1975年的《大白鲨》(Jaws),与乔治·卢卡斯在1977年的《星球大战》(Star Wars)可视为新好莱坞风格终结的开端。这两部片开创高概念电影,相对于低概念电影。在高概念电影成形、票房激增时,许多大型企业买下好莱坞的的电影公司,使这些电影公司免于50年代时雷电华倒闭的命运。被收购的电影公司,开始要求新世代的电影工作者拍出更受欢迎、票房更高的电影,而非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而年轻的学院派导演选择远离大型电影公司,继续创作电影,例如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好莱坞体制之外

编辑

在1970年代,美国电影的风格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暴力与色情的描述越来越直接、真实,而非以往古典好莱坞时期的隐晦、不直接。而坚持创作路线的新好莱坞成员,持续开发出新的影像技法与说故事技巧。同时,欧洲的艺术片、剥削电影、或独立电影导演,例如:英玛·柏格曼菲特瑞可·费里尼、肯尼斯·安格…等人,也影响这些新世代的美国导演。在70年代早期,新一批独立电影工作者出现,例如: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

大卫·林奇在1977年完成的首部电影《橡皮头》(Eraserhead),吸引制片梅尔·布鲁克斯的注意。大卫·林奇自派拉蒙公司获得5,00万美金的预算,拍摄《象人》(The Elephant Man)。依照严格的定义,《象人》是部低成本电影,但放映时获得极高的利润,以及八项奥斯卡奖的提名,大卫·林奇则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乔治·卢卡斯相当钦赏大卫·林奇的风格,并邀请大卫·林奇执导他的下一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绝地归来》(Return of the Jedi)。但大卫·林奇担心卢卡斯工作室不合的传闻,宁愿继续创作他的电影。[1]

大卫·林奇改而拍摄科幻电影《沙丘魔堡》(Dune),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同名小说,是由意大利制片迪诺·罗伦提斯(Dino De Laurentiis)的娱乐公司出资拍摄的大型制作。LEG公司原本期待《沙丘魔堡》会造成类似《星球大战》的成功,但这部片在影评与票房都非常惨,成本约4,500万美金,但票房只有2,740万美金。制作公司对于给予大卫·林奇过多的自主权感到非常后悔,只给予大卫·林奇600万美金的薪资。之后,大卫·林奇回到独立电影业,不再有机会拍摄大型制作。

另一方面,约翰·沃特斯则是透过自组的公司发行个人作品。直到80年代早期,刚成立的新线影业与约翰·沃特斯合作拍摄《聚酯》(Polyester)。在1985年,尼克·杰德(Nick Zedd)发起“Cinema of Transgression”的纽约独立电影运动,约翰·沃特斯则成为此电影运动的要员。[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圣丹斯电影节

编辑

在1978年,Sterling Van Wagenen、查里斯·加里·阿里森(Charles Gary Allison)、罗伯特·雷德福等人在犹他州举办犹他/美国电影影展(Utah/US Film Festival),当时主要以放映经典电影为主,但也放映独立电影工作者的作品。

在1981年,罗伯特·雷德福与Van Wagenen离开犹他/美国电影影展,成立日舞机构(Sundance Institute)。在1985年,犹他/美国电影影展遭遇财务困难,而被日舞机构接管。

在1991年,犹他/美国电影影展正式地改名为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以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神枪手与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中的角色“日舞小子”为名。[3]每年举办的圣丹斯电影节,放映许多独立电影工作者的作品,并吸引片商购买影片。曾经因为圣丹斯电影节的崭露头角的电影工作者有:凯文·史密斯罗勃·罗里葛兹昆丁·塔伦提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史蒂文·索德伯格詹姆斯·王吉姆·贾木许。以2005年度而言,美国电影票房中约有15%是独立电影。[4]

现今的独立电影发展

编辑

由于大量的便宜、高品质的数位摄影器材的问世,许多独立电影工作者不在依靠大型电影公司出租器材以拍摄电影。非线性剪辑软件的出现,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后制的过程更为简单。目前的美国大型电影公司,大多设在加州洛杉矶地区;而有1/3的美国独立电影业者是位在纽约。

古典好莱坞时期的五家大型电影公司,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目前的好莱坞,并以传统的制作影片流程拍摄电影。卢卡斯影业等新好莱坞时期创立的电影公司仍然存在。这些电影公司呈现出共同集资的新趋势。举例而言,在1987年,华纳公司的影片有10%是与其他电影公司共同出资;而到了2000年,华纳公司有2/3的电影是共同出资的。[5]现今的许多大型电影公司,多成立旗下的独立电影公司,以拍摄较具个人风格、非商业倾向的电影,例如:新线影业HBO影业公司城堡石娱乐公司梦工厂新力经典电影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米拉麦克斯影业华纳独立影片公司影屋派拉蒙经典/派拉蒙优势影业、Go Fish Pictures、焦点电影公司银幕珍宝电影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帝门影片公司福斯信仰福斯原子电影公司好莱坞影片公司罗格影业

在过去15年,低成本电影逐渐增加、普及,产生一批业余电影创作者,他们白天有正职工作,有空时编写待售剧本,向独立电影公司投书,希望能有独立电影公司买下拍摄权,成功的实例有:《落水狗》(Reservoir Dogs)、《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朱诺》(Juno)。

独立电影的盛行,使短片与短片影展也跟着盛行。针对独立电影的影展包含:圣丹斯电影节、斯兰丹斯电影节(Slamdance Film Festival)、南西南影展(South By Southwest film festival)、雨舞影展(Raindance Film Festival)、以及戛纳电影节。如果能在以上影展崭露头角,就有可能获得大型电影公司的发行合约,使电影能更大规模的放映。

以下为现今的主要独立电影公司列表,它们多以拍摄独立电影、或发行非美国的电影为主:

除了这些具规模的独立电影公司,美国还有数千家地区性的小型独立电影公司,它们的制作规模、影片水准低,放映管道多为直接发行录像带的录像带电影

数字电影技术

编辑

在1990年代与2000年代,独立电影的发展可归功于数项因素,包含:价格便宜、影像品质可比35米釐底片的数位摄影机,以及容易上手的电脑剪辑软件。

在数字电影技术大量问市前,拍片设备的租金对独立电影业者而言是项阻碍。35米釐底片的金额与冲洗费用也逐渐上扬。[5]大型制作的电影也需要租用昂贵的摄影、灯光器材,后制也会花费相当多钱。

在1985年,摄像放像机上市;在90年代早期,高清的数位摄影机上市,使个人拍摄影片的门槛降低。DVD、传输线、个人电脑与剪辑软件的普及,使人人都可对剪辑上手。

第一部以高质量媒体储存光盘(HD DVD)格式发行的独立电影是《浪漫飞行》(One Six Right),在2006年11月1日与美国发行。[6][7][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英文)"La-La Land: The Origins" Peter Edidin.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N.Y.: Aug 21, 2005. pg. 4.2. "Los Angeles's distance from New York was also comforting to independent film producers, making it easier for them to avoid being harassed or sued by the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 a k a the Trust, which Thomas Edison helped create in 1909."
  2. ^ Siklos, Richard (March 4, 2007). Mission Improbable: Tom Cruise as Mogul. New York Times
  3. ^ Lauren David Peden. Sundance Subdued. Freedom Orange County Information (coastmagazine.com). December 2005 [200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4. ^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data from January to March 2005
  5. ^ 5.0 5.1 Sharing Pix is Risky Busi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ariety.com. Retrieved June 23, 2007.
  6. ^ HD DVD Digest: Indie Terwilliger Jumps Into HD DVD with 'Romance of Flying'.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1).  October 4, 2006
  7. ^ HighDef Magazine: 34 to 24 on AJA KONA (PDF). [2008-12-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21).  Page 34, Jan/Feb 2007
  8. ^ One Six Right ..1st indie film on HD-DVD. anybody seen this yet?.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2).  AVS.com user forum, March 9, 2007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