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韩论

(重定向自征韩论

征韩论日语せいかんろん韩语정한론),在日本幕末明治初期,当时留守政府的领导者(未有随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的维新领袖),如西乡隆盛(学者毛利敏彦认为,西乡本身并非主张对韩出兵,而是自己作为使节出使李氏朝鲜,劝其开国,也称遣韩论。但该观点遭到了学者田村贞雄等人的反驳)、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副岛种臣等,主张以武力迫使朝鲜半岛开国。征韩论背后的目的也在于解决武士于明治维新后,严重的失业问题。

征韩议论图,西郷隆盛坐于中央。明治10年(1877年)作。

名称 编辑

日语原文中即为征“韩”论,而非“朝鲜”,而当时仍为李氏朝鲜时期,早于1897年建立的大韩帝国。因为该词来自与日本神话中神功皇后的“三韩征伐”。[1]

背景 编辑

江户时代后期,从国学及水户学的一部分与吉田松荫的观点来看,他们提倡古事记日本书纪所记述的:古代日本拥有朝鲜半岛的支配权,并把这些观点纳入尊王攘夷运动的政治主张。自1811年(文化八年)将军德川家齐就职时,改朝鲜使节节仪,拒其入国,自此之后两国不复往来。

结果 编辑

明治维新后,日本藉新政府成立向朝鲜半岛提出建交,当时朝鲜半岛采取锁国政策,只认清朝为皇帝,而日本国书中有“大日本皇帝”数字,朝鲜拒绝不受。于是国内的“征韩论”沸腾起来。1873年8月,虽然政府已决定派出西乡作为往朝鲜的使节,却被同年9月归国岩仓使节团的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木户孝允以时机尚早为由反对。同年10月遣使韩国的决定被取消。结果西乡、板垣等征韩派一同下野(引发起明治六年政变)。他们成为1874年的佐贺之乱至1877年的西南战争的士族不满及自由民权运动的起点。由这次的政争,也可以看出留洋派与留守派间因为经历与所处环境不同,对于政策走向看法的歧异。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大野敏明‘日本语と韩国语〈文春新书 233〉’文艺春秋、2002年 (平成14年) 3月20日 第1刷発行、ISBN 4-16-660233-0、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