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吉(1907年—1982年)生于佳里镇。他与郭水潭王登山曾经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昭和4年)创立的“南溟艺园”。是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位,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徐清吉
汉字 徐清吉
白话字 Chhî Chheng-kiat
台罗拼音Tshî Tshing-kiat

生平事迹 编辑

外部图片链接
  1939年11月,为纪念当选佳里街协议会员,吴新荣(后排中)与友人于台南田中写真馆合照,徐清吉为后排左一

昭和六年(1931年)加入“南溟艺园”,次年与吴新荣郭水潭等人共组“佳里青风会”。[1] 徐清吉与郭水潭交情不错,是郭水潭高等科的同学。日治时期曾任职疟疾防遏所。吴新荣在战后发表的〈盐分地带的回顾〉一文,生动而具体地描述这位伙伴的性格与形象,说:“他(徐清吉)不过是个文学的爱好者,在盐分地带中并无什么创作,但他在这里却是不可缺的一人。因为他有一种粘性或油性的性格;粘性是有吸收及团结的作用,油性是有圆滑及缓和的作用,这使他成为盐分地带公认的好人,而且最忠实的一人。”[2] 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徐清吉后来也成为“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的创会会员。该组识在昭和十年(1925年)成立,是台湾文艺联盟的分支。几位支部成员积极创作,分别在当时的文艺刊物《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以及各日刊报纸上发表作品。徐清吉当时的创作情况,目前可见到的是伙伴林芳年的说法,说:“徐清吉偶也会参加发表作品,嗣后他的兴趣因转移于俚谚收集工作,成为该方面的专家”。[3]

徐清吉在日治时期的文学活动参与方面,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并积极参与这些社团的活动以外,他在1936年12月28日曾与郭水潭、吴新荣等人,到台南铁路饭店会见来台访问的中国作家郁达夫,并且与众人讨论文学问题。次年的6月16日,徐清吉与盐分地带同人郭水潭林芳年黄炭陈培初庄闹得等人召开欢迎会,接待来访的陈绍馨;9月20日,他则与郭水潭林芳年陈培初黄炭郑国津自尺谢得宜等人召开欢迎宴,接待来访的日籍诗人黑木讴子,并且讨论文艺。[4]

徐清吉于战后就停止诗文创作,全力投入乡土俚谚、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

主要作品 编辑

  • “徐清吉也是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重要成员,战前以诗的创作为主,诗作约300首,间有随笔发表,作品有〈魔掌〉、〈流浪者〉、〈乡愁〉等,作品富于社会写实,向异族抗议的精神。”[1]

作品的刊登与出版 编辑

  • 徐清吉/中译,高文瑞/著,〈萧垅乡土志〉,民国43年9月的《南瀛文献》,页61~63。
  • 吴新荣、徐清吉、林永梁等人/著,〈南部农村俚谚集〉1~3,分别刊载在民国44年6月、民国44年12月与民国45年6月的《南瀛文献》。
  • 徐清吉/著,〈台湾俗谚新注〉1~3,分别刊载在民国57年8月、民国58年6月与民国58年12月的《台湾风物》。
  • 徐清吉的日文新诗〈烟囟〉、〈气焰〉、〈流浪者〉,战后由台湾诗人陈千武翻译成中文,之后被收录在陈明台主编的《陈千武译诗选集》里。[5]

相关研究与介绍 编辑

  • 博硕士论文:
    • 庄晓明,《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人群和风车诗社诗风之比较研究》,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 蔡惠甄,《盐窝里的灵魂—北门七子文学研究》,私立佛光大学文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 王秀珠,《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作析论—以吴新荣郭水潭王登山为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2004年硕士论文。

相关词条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谢玲玉,《盐分地带艺文人物志》,页47。
  2. ^ 吴新荣,〈盐分地带的回顾〉,《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13。
  3. ^ 林芳年,〈盐分地带作家论〉,《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34。
  4. ^ 林慧姃,〈吴新荣先生年表(1907~1967年),《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精神历程:吴新荣研究》,页172~262。
  5.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