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商数

識別,評估和控制自己,他人和群體的情緒的能力
(重定向自情緒智商

情绪商数,全称情绪智慧商数,简称情商(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EQ),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但也有人质疑情商是否是一种智力能力的扩展表现。跟智商不一样,情绪商数可以经过指导而有改善。

丹尼尔·高尔曼和其他几个研究者,发展了情绪商数的概念并声称它至少像更传统的智商一样重要。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认为,对g因素的测量是对学业能力的最佳测量方法。他们认为其他种类的智能学校教育之外会同等重要;作为回应,g因素的研究者认为,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时候(hunt2001多元智能理论还没有诞生。他们还指出,g因素对个人行为有根本性的影响,个人的工作表现也不例外;(坎贝尔,Campbell, 1991)此外,有些人误以为智商和情商呈现负相关;然而一些研究指出,智商和情商呈现正相关,甚至一项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智商,对一个人的情商的解释力最强。

由于商数(Quotient)一词必须有严谨的数学定义且符合统计学测量假设,而情绪智力测量方法上因为先天的限制,至今尚未有符合统计学原理的测验试题能被发展出来,因此目前在学术界精确来说,中文应使用“情绪智力”一词(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EI),应避免使用情绪商数一词。

历史

编辑

最早情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研究。他认为情感宣泄对动物的生存与对环境的适应起着重要作用。[1]在二十世纪,尽管对智商的传统定义重点强调认知的方面,比如识记知识、解决问题等,但是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在智商的研究中发现了非认知领域的重要性。

早在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用社会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来描述理解与管理他人的能力。[2]

大卫·韦克斯勒相似地描述了非智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如果不能充分阐释这些非智力因素,那么对智商的研究将难有进展。[1]

在1983年,哈沃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3]引入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包括了人际智能(洞察他人的目的与动机的能力)和自我认知智能(认识并理解自我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比如智商),不能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能力。[4]

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传统的对智商的定义不能全面地评估人的成就。

[谁?]在2000年第一次区分了特质型情绪智力与能力型情绪智力。[5]

EQ五个向度

编辑

丹尼尔·高尔曼(Goleman)指出EQ由五个向度所组成。[6]

自我察觉

编辑

精准的情绪自我察觉。(emotion self-awareness)

自我规范

编辑

积极、适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自我情绪。情绪的表达是可控的,不会“情绪失控”。

自我激励

编辑

调动情绪,达成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完成目标。

同理心

编辑

共情能力强,通过细微的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很好的“聆听者”,当别人在倾诉时,能巧妙地回应,表达理解、尊重对方的诉求。善于调控他人的情绪反应,帮助别人表达情绪。

现实检验能力

编辑

精准和客观地检验现实(reality testing)环境中的资源、有利与不利的事物。面对现实能保持乐观主义积极地接受变化,综合各种资源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和压力,成功地解决问题而不失控。

质疑

编辑

许多历史闻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都有情绪控制能力不佳、人际关系差、难相处的问题,有些甚至长期罹患情感性精神疾病,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忧郁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奈许长期罹患思觉失调症(即精神分裂症),但均不影响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因此情绪商数是否与个人成就有关,尚有疑义。

有些心理疾患如反社会人格者,反而拥有极佳同理能力与情绪控制能力,并且能据以操纵他人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包括许多连环杀人犯与性犯罪者,都是外型彬彬有礼、行为举止温和、客气有礼貌,甚至是乐于助人,参与许多公共服务,如约翰·韦恩·盖西泰德·邦迪。因此情绪商数与人格特质是否符合道德与社会规范,也不一定有很高的相关性。

另有研究指出,在调整受测者的五大人格特质智商后,情商和成就的相关性降至接近零,且有不同的研究指出,情商和智商呈现正相关。其中一项利用卡泰尔“文化公平”智力测验(Cattell's "Culture Fair" intelligence test)以及大五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情商和智商与人格特质呈现高度正相关,其多元回归分析的R值为.76;而各项数值中,和情商相关度最高的因子包括智商(标准化回归系数为.39)、亲和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4)以及经验开放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6)等,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智商和性格,尤其是智商、亲和性和经验开放性,都和情商呈现正相关[7];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智商和情商呈现高度正相关,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为.69[8],换句话说,智商可能是影响情商的最大因素。

著名的相关心理学家

编辑

研究情绪商数的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相关条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Bar-On, R. (2006), 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 Psicothema, 18 , supl., 13-25.
  2. ^ Thorndike, R.K. (1920). "Intelligence and Its Uses", Harper's Magazine 140, 227-335.
  3. ^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 ^ Smith, M.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downloaded from http://www.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October 31, 2005.
  5. ^ Petrides, K.V. & Furnham, A. (2000a). On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9, 313-320
  6. ^ Goleman, Daniel.Emotional intelligence[M]. Bantam Books, 1995.
  7. ^ Fiori M, Antonakis J. The ability model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arching for valid measur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bmitted manuscript). 2011, 50 (3): 329–334. doi:10.1016/j.paid.2010.10.010. 
  8. ^ Antonakis J, Dietz J. Looking for Validity or Testing It? The Peril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Extreme-Scores Analysis, Heteroscedasticity, and Measurement Err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bmitted manuscript). 2011, 50 (3): 409–415. doi:10.1016/j.paid.2010.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