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商數

識別,評估和控制自己,他人和群體的情緒的能力

情緒商數,全稱情緒智慧商數,簡稱情商(英語:Emotional Intelligence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I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也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

丹尼爾·高爾曼和其他幾個研究者,發展了情緒商數的概念並聲稱它至少像更傳統的智商一樣重要。多元智能理論的支持者們通常認為,對g因素的測量是對學業能力的最佳測量方法。他們認為其他種類的智能學校教育之外會同等重要;作為回應,g因素的研究者認為,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時候(hunt2001多元智能理論還沒有誕生。他們還指出,g因素對個人行為有根本性的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也不例外;(坎貝爾,Campbell, 1991)此外,有些人誤以為智商和情商呈現負相關;然而一些研究指出,智商和情商呈現正相關,甚至一項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智商,對一個人的情商的解釋力最強。

由於商數(Quotient)一詞必須有嚴謹的數學定義且符合統計學測量假設,而情緒智力測量方法上因為先天的限制,至今尚未有符合統計學原理的測驗試題能被發展出來,因此目前在學術界精確來說,中文應使用「情緒智力」一詞(英語: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EI),應避免使用情緒商數一詞。

歷史

編輯

最早情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達爾文的研究。他認為情感宣洩對動物的生存與對環境的適應起著重要作用。[1]在二十世紀,儘管對智商的傳統定義重點強調認知的方面,比如識記知識、解決問題等,但是不少有影響力的研究者在智商的研究中發現了非認知領域的重要性。

早在1920年,愛德華·桑代克用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來描述理解與管理他人的能力。[2]

大衛·韋克斯勒相似地描述了非智力因素對行為的影響,並進一步提出如果不能充分闡釋這些非智力因素,那麼對智商的研究將難有進展。[1]

在1983年,哈沃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3]引入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包括了人際智能(洞察他人的目的與動機的能力)和自我認知智能(認識並理解自我的能力)。加德納認為,傳統的智能(比如智商),不能全面地描述一個人的能力。[4]

儘管研究者們提出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傳統的對智商的定義不能全面地評估人的成就。

[誰?]在2000年第一次區分了特質型情緒智力與能力型情緒智力。[5]

EQ五個向度

編輯

丹尼爾·高爾曼(Goleman)指出EQ由五個向度所組成。[6]

自我察覺

編輯

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

自我規範

編輯

積極、適當地控制和表達情緒自我情緒。情緒的表達是可控的,不會「情緒失控」。

自我激勵

編輯

調動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

同理心

編輯

共情能力強,通過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很好的「聆聽者」,當別人在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的訴求。善於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

現實檢驗能力

編輯

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reality testing)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面對現實能保持樂觀主義積極地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

質疑

編輯

許多歷史聞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都有情緒控制能力不佳、人際關係差、難相處的問題,有些甚至長期罹患情感性精神疾病,如英國首相邱吉爾憂鬱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奈許長期罹患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但均不影響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成就。因此情緒商數是否與個人成就有關,尚有疑義。

有些心理疾患如反社會人格者,反而擁有極佳同理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並且能據以操縱他人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包括許多連環殺人犯與性犯罪者,都是外型彬彬有禮、行為舉止溫和、客氣有禮貌,甚至是樂於助人,參與許多公共服務,如約翰·韋恩·蓋西泰德·邦迪。因此情緒商數與人格特質是否符合道德與社會規範,也不一定有很高的相關性。

另有研究指出,在調整受測者的五大人格特質智商後,情商和成就的相關性降至接近零,且有不同的研究指出,情商和智商呈現正相關。其中一項利用卡泰爾「文化公平」智力測驗(Cattell's "Culture Fair" intelligence test)以及大五人格特質的研究發現,情商和智商與人格特質呈現高度正相關,其多元迴歸分析的R值為.76;而各項數值中,和情商相關度最高的因子包括智商(標準化迴歸係數為.39)、親和性(標準化迴歸係數為0.54)以及經驗開放性(標準化迴歸係數為0.46)等,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智商和性格,尤其是智商、親和性和經驗開放性,都和情商呈現正相關[7];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智商和情商呈現高度正相關,且標準化迴歸係數為.69[8],換句話說,智商可能是影響情商的最大因素。

著名的相關心理學家

編輯

研究情緒商數的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相關條目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Bar-On, R. (2006), 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 Psicothema, 18 , supl., 13-25.
  2. ^ Thorndike, R.K. (1920). "Intelligence and Its Uses", Harper's Magazine 140, 227-335.
  3. ^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 ^ Smith, M.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downloaded from http://www.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October 31, 2005.
  5. ^ Petrides, K.V. & Furnham, A. (2000a). On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9, 313-320
  6. ^ Goleman, Daniel.Emotional intelligence[M]. Bantam Books, 1995.
  7. ^ Fiori M, Antonakis J. The ability model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arching for valid measur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bmitted manuscript). 2011, 50 (3): 329–334. doi:10.1016/j.paid.2010.10.010. 
  8. ^ Antonakis J, Dietz J. Looking for Validity or Testing It? The Peril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Extreme-Scores Analysis, Heteroscedasticity, and Measurement Err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bmitted manuscript). 2011, 50 (3): 409–415. doi:10.1016/j.paid.2010.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