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狱龟鉴

(重定向自折獄龜鑒

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是南宋郑克所著的案例集。绍兴三年(1133年)下诏恤刑,郑克在五代时期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狱集》基础上创作完成《折狱龟鉴》。[1]

编著结构

编辑

是书以《疑狱集》为底本,增加了很多条目。故事多见于正史,或出于墓志,更附益宋朝故事。辑录自春秋、战国,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并逐条加以评述。许多条目之末,附有郑克的按语。内容分为〈释冤〉(上、下)、〈辨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等20类。[1] 明代《永乐大典》载有全书,但各卷界限已不可考。清代四库馆臣曾加以校订,重新整理,分为8卷。清人胡文炳在该书基础上写成了《折狱龟鉴补》,计案情719则,约26万字[2]

内容评述

编辑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依刘向晏子春秋》,举其纲要为之目录,体例井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其“究悉物情,用于见闻而资触发,较和氏父子之书,特为赅备”。《折狱龟鉴》虽以《疑狱集》为基础,但文字上有所改动,甚至情节上也不尽相同,明显有个人再创作的色彩。[来源请求]

该书提出了“情迹论”,情指案情真相,迹指痕迹、物证,主张通过物证来推断案情真相,并反对“深文峻法,务为苛刻”。情迹论是物证理论出现的标志。本书“所辑故事,务求广博”,故不免有迷信的思想,还有鼓吹因果报应之说。[来源请求]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刘埙《隐居通义》中有言:“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降诏恤刑,戒饬中外,俾务哀矜。时有承直郎郑克明,为湖南提刑干官,因阅和凝疑狱集》,嘉其用心,乃分类其事,自释冤、辩诬,至严明、矜谨,凡十二门,易旧名曰折狱龟鉴。”
  2. ^ 《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