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流斗霸泰雅语Llyung Topa),即大豹共同体[1],简称大豹泰雅语:Topa),为泰雅族赛考列克群所建立的部落联盟式国家,统治中心位于大汉溪支流三峡溪中上游地带,即现今新北市三峡区南部大豹溪周边山区。

大豹共同体
Llyung Topa
拉流斗霸
1600年前—1907年
首都大豹大社
常用语言泰雅语
宗教优图希信仰
总头目 
• 约1840年代
Kotas Uxi
• ?
Ukan Syat
• ?-1908
瓦旦·燮促(Watan Syat)
历史时期古代
• 建立
1600年前
1886年
1900年
• 灭亡
1907年
继承
大日本帝国
今属于 中华民国

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其疆域不断地遭受到清朝“开山抚番”与日本政府“理蕃政策”两国的武力侵略,并于日本时代初期面临与日本冲突的大豹溪事件。族人战败投降以后,拉流斗霸土地被日本政府引进汉人势力全数占领,遗族十余年后更全数被逼迁至桃园县复兴乡山区至今[2]

历史 编辑

约莫百余年前,Syat Sita带领族人从发海地走到松麓,再分批从南投北港溪上游北上,抵达今新北市三峡五寮与大豹溪流域一带之后,创建以大豹部落(亦称为大豹社)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大豹共同体。以成福(Ngasal Yaya)到新店屈尺一带与为界。1870年,清政府在三角涌界线旁设立隘丁十名戍守边疆。[2]

1862年,瓦旦‧燮促生在大豹社(位于今新北市三峡区)。成年后公推为大豹大社头目,及大豹共同体总头目。

清治末期,1887年,因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清军入侵大埧七社(日治以后改称大豹社),总头目亚未·燮促(Yawi Syat)不敌投降。

日治初期,时任大豹总头目瓦旦·燮促原本想要在横溪大寮地一带,在相当接近汉人生活圈的地点,设立第十四个部落,并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大菁,预计将获取的费用,一部分用来支助在狮子头山一带游击的汉人反抗军,以巩固双方的攻守同盟关系。

1900年6到8月,北部泰雅族为了反抗日本的樟脑砍伐,四处袭击隘寮。应接不暇的战事,使得当时的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决定改采“封锁”政策,严禁平地人与泰雅族交易食盐与铁器,并在山腰地带派遣军队重点封锁,增强既有的隘勇线。其中,特别编派了四十人驻扎于三角涌,负责十六寮经十三添到金面山一带的隘勇线。从这时候开始,三角涌隘勇线登上了台湾森林殖民史的舞台。[3]

在1904年的鸡罩山(仑尾寮)推进隘勇线的规划里,日本计划从大豹溪左岸的瓦厝埔平原出发,经由鸡景山(今日的鸡罩山)、仑尾寮,接到熊空山、竹坑山方面的隘勇线,从既有的三角涌隘勇线往南压迫大豹,日本部队从大寮地集结出发以后,日军在设置隘勇线途中,遭到大豹人袭击而溃逃,最后大豹群击退了日本的侵略部队,大豹群因此缴获一门“七𥑬米山炮”,但因不谙操作,随即弃置于山谷。[4]

然而在1905年至1907年间,日本总督府进行“理蕃政策”,并透过修筑隘勇线的方式,入侵了大豹群的传统领域,企图消灭当时强盛的大豹。1906年秋,在354高地茶园地方与日军警发生冲突,当时日方进攻转进中,日军与汉人隘勇死伤不少震惊日本政府,并加派军警增加大炮、手榴弹等重武器支援,致族人在战役中也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于隔年5月动员1,900名军警,计划将隘勇线推进至插天山,双方在枕头山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并互相驳火长达三个月,日警、隘勇战死者计有上百名。[5]最终于10月3日日方攻破而占领插角大豹大社,头目瓦旦‧燮促的宅第遭受大炮捣毁,大豹灭国,领土被划入大日本帝国台北州海山郡,原有13社千余人,战役后仅在诗朗、志继两社共58户298人,日本文献最后记载了大豹的“灭亡”。[6]最后日军因死伤惨重而停战,并设立大豹忠魂碑纪念死伤的军警。

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统治者借由“隘勇线”与现代化的战争技术,切割、歼灭山林里的大豹社,随后引进“三井合名会社”进行标准的资本主义式经营。[7]

疆域 编辑

大豹领土东界为katu(熊空山)、加九岭、quri takai、熊空南山到tongan(东眼山),北面以qori giri(白鸡山)、qori llihan,一直到ngasal yaya(成福)、大寮一带为界;西面则至hbun sputum(十八洞天)、五寮溪一带。大豹社的生活空间虽然集中在大豹溪与五寮溪流域,然而猎场与种植地的区域却广达三峡的大埔、横溪与新店的平广坑,其最北界则可至三峡与土城交界的内坡山、妈祖山、长寿山等连接形成的山陵线。以成福 (Ngasal Yaya)到新店屈尺一带与清治台湾为界。[8]

行政区划 编辑

大豹以大豹大社(Bngciq)为中心,再与金敏、有木、诗朗和其他各小社等,共约13 个部落共同组成。[9]

大社 部落
大豹大社 大豹本社(nguq)、九歪社、伊仔社、老仔社(luhun)、asi、tunuq
金敏大社 金敏社(knabil)
有木大社 有木社(ibox)、tunuq sinplan和tbihi
诗朗大社 诗朗社(silung)、quss、sopin

遗族 编辑

战后,1947年瓦旦·燮促之子乐信·瓦旦(林瑞昌)提出“台北县海山区三峡镇大豹社原社复归陈请书”,请求取回祖居地,但未获回应。1952年11月乐信·瓦旦因涉及“高砂族自治会”组织[10],遭国民政府以“高山族匪谍案”罪名逮捕下狱,于1954年4月17日被枪决。

2016年8月1日,立委高金素梅带领泰雅族人及学者,重返大豹社战役历史现场告慰祖灵,表示未来将在三峡大豹忠魂碑附近,建立大豹社纪念碑,让后代更加了解历史真相,并宣告建碑行动正式开始。[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高俊宏,拉流斗霸:寻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线与余族,远足文化
  2. ^ 2.0 2.1 傅琪贻(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员会出版
  3. ^ 亲访耆老、验证文献!《拉流斗霸》挖掘三峡大豹社历史及遗族命运,https://udn.com/news/story/12674/59171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存档副本.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5. ^ 傅琪贻,《大豹社事件1900-1907》,台湾转型正义数据库
  6. ^ 存档副本.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7. ^ 高俊宏,2017,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远足文化
  8. ^ 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员会出版
  9. ^ 傅琪贻(藤井志津枝),2010,大嵙崁流域北泰雅族抗日事件始末,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0. ^ 吳叡人引用《湯守仁等判決書》 (PDF). [2015-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11. ^ 网页:《大豹社告慰祖灵 宣告建立大豹社纪念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