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号列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国祚总计276年[1]。明朝沿用着汉武帝以来的帝王年号进行纪年,共使用17个年号,其中首个使用的年号为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所启用的洪武年号,最后一个年号则是思宗朱由检于甲申之变在煤山自缢后停用的崇祯年号;使用时间最长的是达约47年又7个月的万历年号,最短的则为仅约5个月、后继万历的泰昌年号[2]。
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于江南地区相继成立南明诸政权。明朝宗室的最后政权于昭宗朱由榔被俘并被杀后被铲除,而奉明朝为正朔的明郑最终亦向清朝投降[3]。南明共使用3个年号[4],各南明年号亦列于此处。
明朝以前的多数帝王在位期间使用2个以上的年号,到了明太祖时期确立一世一元[5],以后的帝王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在民间便有以年号来代指皇帝本人[6],惟英宗朱祁镇曾经使用两个年号[2]。明朝年号变换不大,年号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比较长[7]。改元大致以新任皇帝即位的隔年开始,不过也有几次特殊情况:如1402年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在当年革除建文年号,改以洪武年号纪年[8][9];1457年“夺门之变”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于当年改元天顺[10]。也曾发生一年内颁布两次改元诏书的情况,如1620年神宗驾崩,光宗即位,预定在明年(1621年)启用泰昌年号,但同一年光宗驾崩,新即位的熹宗采纳了群臣的意见,在当年启用泰昌年号,明年改为启用天启年号[11]。由于明朝多个年号重复前朝的名称,有些还重复到民变起义军使用的年号[注 1],以致于到了明末还有人在调侃此事[12]。
明朝时期,外藩如朝鲜、琉球国等也曾遵用明朝年号,其中朝鲜在1637年被迫臣服于清朝以后,表面用清正朔,暗中遵用崇祯年号,以表示朝鲜的尊明反清之志[13]。
由于明朝皇帝的年号的释义多无正式文告记载[14],故此处列出冯天瑜于《明清年号探微》所给予的释义供参考。各年号的使用期则出自张廷玉所主纂的《明史》及温睿临所著的《南疆绎史》。
列表
编辑年号 | 使用期 (西历年月日) |
使用期 (大统历年月日) |
使用时间 | 皇帝 | 改元原因 | 年号释义 | 典故 | 来源 |
---|---|---|---|---|---|---|---|---|
洪武 | 1368年1月23日 - 1399年2月5日 |
元年正月初四日 - 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30年 又12个月 又27日 |
太祖 | 登极、礼祭 | 宏大的武力
|
(无) | [15][16][14][17][18] |
建文 | 1399年2月6日 - 1402年7月17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四年六月十七日 |
3年 又5个月 又17日 |
惠宗 | 登极 | 建立文治
与武功盛大的洪武朝相补益。 |
[15][16][14][18][8] | |
(洪武) | 1402年7月18日 - 1403年1月22日 |
三十五年六月十八日[注 2] - 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6个月 又12日 |
太祖 (成祖) |
(同上) | (同上) | [14][8] | |
永乐 | 1403年1月23日 - 1425年1月19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二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
22年 | 成祖 | 登极 | 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 | [19][16][14][8][20] | |
洪熙 | 1425年1月20日 - 1426年2月7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
1年 | 仁宗 | 登极、崇祖 | 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 [19][16][14][20][21] | |
宣德 | 1426年2月8日 - 1436年1月17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10年 | 宣宗 | 登极 |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19][22][14][21][23] | |
正统 | 1436年1月18日 - 1450年1月13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
14年 | 英宗 | 登极 | 大明贯彻春秋大义,永为中华统绪 | [19][22][4][23][24] | |
景泰 | 1450年1月14日 - 1457年2月14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八年正月二十日 |
7年 又20日 |
代宗 | 登极 | 国泰民安 | [19][22][4][24][10] | |
天顺 | 1457年2月15日 - 1465年1月26日 |
元年正月二十一日 - 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7年 又11个月 又9日 |
英宗 | 登极 | 奉天顺意 | [25][22][4][10][26] | |
成化 | 1465年1月27日 - 1488年1月13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
23年 | 宪宗 | 登极 | 成果理化 | 《文子·道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27] | [25][22][4][26][28] |
弘治 | 1488年1月14日 - 1506年1月23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
18年 | 孝宗 | 登极 | “弘”:辉煌、光大 “治”:大治之世 明朝成化后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振作愿望。 |
(无) | [25][22][4][28][29] |
正德 | 1506年1月24日 - 1522年1月27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
16年 | 武宗 | 登极 | 德坚意正 | [25][22][4][29][32] | |
嘉靖 | 1522年1月28日 - 1567年2月8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四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
45年 | 世宗 | 登极 | 美好的教化,社会安定平服
表明世宗继位仅为继统,而非继嗣。 |
《尚书·周书·无逸》:“周公曰:……不敢荒宁,嘉靖殷邦。”[33] | [25][22][4][32][34] |
隆庆 | 1567年2月9日 - 1573年2月1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6年 | 穆宗 | 登极 | 吉祥喜庆 | (无) | [35][22][4][34][36] |
万历 | 1573年2月2日 - 1620年8月27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四十八年七月三十日 |
47年 又7个月 |
神宗 | 登极 | 大明朝与世长存 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 |
[35][22][4][36][37][38] | |
泰昌 | 1620年8月28日 - 1621年1月21日 |
元年八月初一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5个月 | 光宗 (熹宗) |
登极 | 国泰安昌 | [35][22][4][37][38] | |
天启 | 1621年1月22日 - 1628年2月4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7年 | 熹宗 | 登极 | 奉天启示
天开辟、统治者之道。 |
《左传·闵公元年》:“卜偃曰:……以是始赏,天启之矣。”[39] | [35][22][4][40][38][41] |
崇祯 | 1628年2月5日 - 1644年4月25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
16年 又2个月 又19日 |
思宗 | 登极 | 崇尚祯祥
一说取谐音“重振”。 |
(无) | [35][22][4][41][42] |
南明年号
编辑年号 | 使用期 (西历年月日) |
使用期 (大统历年月日) |
使用时间 | 皇帝 | 年号释义 | 来源 |
---|---|---|---|---|---|---|
(崇祯) | 1644年6月19日 - 1645年1月27日 |
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 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
7个月 又15日 |
思宗 (安宗) |
(同上) | [4][43] |
弘光 | 1645年1月28日 - 1645年8月20日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元年闰六月二十九日[注 3] |
7个月 | 安宗 | 弘扬祖宗基业,光复大明江山 | [45][4][43][46] |
隆武 | 1645年8月21日 - 1647年2月4日 |
元年七月初一日[注 4] - 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
1年 又6个月 |
绍宗 | 振兴武备、兴兵迎战
一说兴隆洪武[47] |
[45][4][46][48] |
永历 | 1647年2月5日 - 1662年6月1日[注 5] |
元年正月初一日 - 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注 5] |
15年 又3个月 又15日 [注 5] |
昭宗 | “永”:大明朝国祚永存 “历”:取自神宗年号“万历” “永”一说源于昭宗于崇祯年间曾受封永明王。 |
[45][4][48][50] |
以年号冠名
编辑类别 | 名称 |
---|---|
历史事件 | 洪武之治、洪武赶散[51]、洪武四大案、建文改制、永乐迁都[52]、永乐盛世、弘治中兴、嘉靖中兴、嘉靖大地震、隆庆开关、隆庆和议、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53]、万历怠政、天启大爆炸 |
文物 | 永乐大钟、永乐款铃杵[54]、宣德炉[55]、景泰蓝[56]、成化碑[57] |
人物 | 洪武帝[58]、建文帝[59]、永乐帝[60]、洪熙帝[61]、宣德帝[62]、正统帝[63]、景泰帝[64]、天顺帝[65]、成化帝[66]、弘治帝[67]、弘治三君子[68]、正德帝[69]、嘉靖帝[70]、嘉靖八才子[71]、隆庆帝[72]、万历帝[73]、泰昌帝[74]、天启帝[75]、崇祯帝[76]、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77] |
古籍图书 | 《洪武正韵》[78]、《洪武圣政记》[79]、《洪武礼制》[80]、《洪武御制全书》[81]、《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82]、《建文忠节录》(又名备遗录)[83]、《永乐大典》[84]、《永乐琴书集成》[85]、《宣德鼎彝谱》[86][87]、《宣德彝器图谱》[87]、《宣德彝器谱》[87]、《正统道藏》[88]、《嘉靖东南平倭通录》[89]、《嘉靖祀典考》[90]、《万历起居注》[91]、《万历疏钞》[92]、《万历野获编》[93]、《万历丝纶录》、《万历会计录》[94]、《万历武功录》[95]、《万历十五年》[96]、《万历邸钞》[97]、《万历续道藏》、《泰昌起居注》[98]、《泰昌日录》[99]、《天启起居注》[98]、《崇祯长编》[100]、《崇祯历书》[101]、《弘光实录钞》[102]、《隆武纪略》[103]、《隆武遗事》[104]、《永历实录》[105] |
货币 | 洪武通宝[106]、永乐通宝[107]、宣德通宝[107]、弘治通宝[107]、嘉靖通宝[107]、万历通宝[108]、泰昌通宝[109]、天启通宝[109]、崇祯通宝[110]、弘光通宝[111]、隆武通宝[111]、永历通宝[112] |
注释
编辑- ^ 比如永乐年号与五代十国的张遇贤、北宋末年方腊的永乐年号重名,天顺年号与金末的红袄军、元朝天顺帝的天顺年号重名,正德年号与西夏的正德年号重名等等。
- ^ 洪武年号启用时间以《明太宗实录》为准;《明史》作七月壬午朔(初一日)启用。[8]
- ^ 鲁王政权奉“弘光”年号至1646年2月15日(弘光元年十二月三十日)。[44]
- ^ 隆武年号启用时间以《南明野史》及《南明史》为准[46];李崇智作起于闰六月[45],《明史》及《南疆绎史》作闰六月丁未(二十六日)改元[46]。
- ^ 5.0 5.1 5.2 明郑政权奉“永历”年号至1683年9月15日(康熙二十二年/永历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于澎湖海战战败而向施琅投降并灭亡为止,共使用“永历”年号36年又7个月又25日。[49]
参考资料
编辑-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98–300. ISBN 978-7-5622-2277-4.
- ^ 2.0 2.1 冯 2016,第25, 26页.
- ^ 南炳文、汤纲. 第二十二章 南明政權及農民軍餘部的擁明抗清. 中國斷代史·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1201–1314. ISBN 978-7-208-12480-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冯 2016,第26页.
- ^ 郑晓. 十六. 维基文库, 1.
一帝一纪元,实自洪武始。
- ^ 王旗 2016,第115页.
- ^ 王旗 2016,第116页.
- ^ 8.0 8.1 8.2 8.3 8.4 张廷玉. 成祖一. 维基文库, 5.
(建文四年)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复徭役三年,未被兵者与凤阳、淮安、徐、滁、扬三州蠲租一年,余天下州县悉蠲今年田租之半。”
卷九下. 维基文库, 9下.洪武三十五年夏六月庚午,命五府六部,一应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条悉复旧制,遂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复诸殿门旧名,盖建文中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为端门,端门为应门,承天门为皋门,正前门为辂门。至是首命撤之,悉复其旧云。
- ^ 汪小虎、关增建. 明代建文年號的「革除」與未革之說再辨析.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主会科学版)第27卷. 2019-06: 84.
- ^ 10.0 10.1 10.2 张廷玉. 英宗後紀. 维基文库, 12.
(天顺元年正月)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张𫐄太平侯,张𫐐文安伯,杨善兴济伯,曹吉祥嗣子钦都督同知。
- ^ 汪小虎. 大明泰昌元年大統曆考 (PDF).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4).
- ^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维基文库, 天顺年号.
景泰七年秋,妖贼李珍者,浙之钱塘人也,为火居道士,闻苗贼作乱,往投之。遇武当山道士魏元冲于途,与言:“我有异相,汝随我当富贵。”因同往苗贼执银寨中,谓曰:“我唐太宗之后,生时有紫气三昼夜。今闻空中人言,命我率兵征讨天下,遂与元冲同至此。”苗贼俱顺之。筑台伪称皇帝,书 “天顺”年号,封苗首等为侯及都司等官,率兵二万至天柱,为都指挥湛清擒获,解京磔之。不数月而上皇复辟,正用此纪年。萑符小寇,乃与圣主同号,盖机兆亦非偶然。但“天顺”二字,在辽穆宗已自称为徽号。金宣宗时,盖都杨安儿者,亦僭号天顺。至故元泰定帝崩,其太子阿速吉人,即位于上都,亦以天顺为年号。俱著之史册。时武人石亨辈不足责,徐武功亦不学之甚矣!
陈洪谟. 繼世紀聞. 维基文库, 1.弘治十八年乙丑五月,武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正德。人谓正德号前代有之,宋世西夏干顺尝建此号也。时内阁大学士则刘少师健、李宫保东阳、谢宫保迁,与礼部官皆未之深考耳。马冢宰文升因考科道,出题“宰相须用读书人”,盖指此也。
刘若愚. 酌中志. 维基文库, 22.汤复著有《历代年号考略》,以为我朝建元十六,而误重前代者五、六,实词臣失于参考之过也。
- ^ 孙卫国. 從正朔看朝鮮王朝尊明反清的正統意識.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冯 2016,第25页.
- ^ 15.0 15.1 李 2004,第205页.
- ^ 16.0 16.1 16.2 16.3 刘 2014,第94页.
- ^ 张廷玉. 太祖二. 维基文库, 2.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 ^ 18.0 18.1 张廷玉. 恭閔帝. 维基文库, 4.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 ^ 19.0 19.1 19.2 19.3 19.4 李 2004,第206页.
- ^ 20.0 20.1 张廷玉. 仁宗. 维基文库, 8.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 ^ 21.0 21.1 张廷玉. 宣宗. 维基文库, 9.
(洪熙元年)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刘 2014,第95页.
- ^ 23.0 23.1 张廷玉. 英宗前紀. 维基文库, 10.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
- ^ 24.0 24.1 张廷玉. 景帝. 维基文库, 11.
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监国。丙寅,移通州粮入京师。征两畿、山东、河南备倭运粮诸军入卫,召宁阳侯陈懋帅师还。戊辰,兵部侍郎于谦为本部尚书。令群臣直言时事,举人材。己巳,皇太后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恤阵亡将士。庚午,籍王振家。辛未,右都御史陈镒抚安畿内军民。壬申,都督石亨总京营兵。乙亥,谕边将,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输南京军器于京师。修撰商辂、彭时入阁预机务。是月,广东贼黄萧养作乱。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 ^ 25.0 25.1 25.2 25.3 25.4 李 2004,第207页.
- ^ 26.0 26.1 张廷玉. 憲宗. 维基文库, 13.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崩。乙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大赦天下。
- ^ 文子. 道原. 维基文库, 1.
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 ^ 28.0 28.1 张廷玉. 孝宗. 维基文库, 15.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 ^ 29.0 29.1 张廷玉. 武宗. 维基文库, 16.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除弘治十六年以前逋赋。
- ^ 大禹謨. 维基文库.
- ^ 孔颖达. 尚書注疏卷第四. 维基文库, 4.
- ^ 32.0 32.1 张廷玉. 世宗一. 维基文库, 17.
(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袭封。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夏四月癸未,发安陆。癸卯,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会皇太后趣群臣上笺劝进,乃即郊外受笺。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 ^ 無逸. 维基文库.
- ^ 34.0 34.1 张廷玉. 穆宗. 维基文库, 19.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庚子,世宗崩。壬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大赦天下。
- ^ 35.0 35.1 35.2 35.3 35.4 李 2004,第208页.
- ^ 36.0 36.1 张廷玉. 神宗一. 维基文库, 20.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崩。六月乙卯朔,日有食之。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
- ^ 37.0 37.1 张廷玉. 光宗. 维基文库, 21.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丙午朔,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泰昌元年。……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
- ^ 38.0 38.1 38.2 张廷玉. 熹宗. 维基文库, 22.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庚辰,即皇帝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天启元年。己丑,以是年八月以后称泰昌元年。
- ^ 閔公元年. 维基文库.
- ^ 牟 1992,第643页.
- ^ 41.0 41.1 张廷玉. 莊烈帝一. 维基文库, 23.
明年(天启七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 ^ 张廷玉. 莊烈帝二. 维基文库, 24.
(崇祯十七年三月)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 ^ 43.0 43.1 温睿临. 福王上. 维基文库, 1.
(崇祯十七年)五月……壬寅,王即位。大赦,称号弘光;以明年为元年。
- ^ 南沙三余氏. 魯監國載略. 维基文库, 附录.
(弘光元年闰六月)时兵部尚书张国维已至台州,与郑遵谦、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方国安、熊汝霖、孙嘉绩等迎鲁王至绍兴,即监国位。朱大典亦遣孙玨上表劝进。于是以分守公署为行在,以明年为监国元年,是年仍用弘光年号。
《南明史·监国鲁王》:“(弘光元年七月)癸丑,群臣三奉笺劝进,不许。颁监国谕,大赦,祭告天地祖宗,仍用弘光年号,以明年为监国鲁元年。”转录自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287页。 - ^ 45.0 45.1 45.2 45.3 李 2004,第209页.
- ^ 46.0 46.1 46.2 46.3 张廷玉. 唐王. 维基文库, 6.
大清顺治二年五月,南都降。聿键行至杭,遇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遂奉入闽。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称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温睿临. 唐王. 维基文库, 3.(弘光元年)闰六月……丁未,祭告天地、祖宗,即位南郊。以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布政司为行殿。大赦,称号隆武。……大清顺治三年春正月己酉朔,唐王在建宁,称隆武二年。
南沙三余氏. 紹宗皇帝. 维基文库, 中.(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位于福州。……大赦。改是年七月一日以后为隆武元年。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绍宗.(弘光元年闰六月)丁未,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于南郊。诏曰:“……以其弘光元年七月初一日为隆武元年。……” - ^ 张家玉《名山集·卷一》<敕谕总兵何成吾敏吾与臣家玉同事一道>(隆武元年七月十二日):“朕前在嘉兴,力拒臣民之戴,情愿转奉潞王。潞惧强虏,偶从谬议,得遇郑芝龙胞弟鸿逵,奉朕来闽,闰六月初七日监国。廿七日登极,年号隆武,朕志必期兴隆洪武也。”转录自朱希祖编《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年,第100页。
- ^ 48.0 48.1 温睿临. 永明王上. 维基文库, 4.
(隆武二年)十一月癸卯朔,观生与布政使顾元镜、总兵林察等拥聿𨮁入广州城自立,伪号绍武。……至是,定议迎还,于庚申即位,称号永历。……大清顺治四年春正月癸卯朔,永明王在梧州,称永历元年。
南沙三余氏. 昭宗皇帝. 维基文库, 下.(隆武二年十一月)是月十八日,监国即帝位。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改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
- ^ 李瑶. 繹史摭遺卷十. 维基文库, 摭遗卷10.
康熙二十二年……秋七月甲午,国轩以郑氏降,缴上成功所遗延平郡王、漳国公、招讨大将军、忠孝伯、御营都督等印信,除道出迎。
- ^ 温睿临. 永明王下. 维基文库, 5.
大清顺治十八年春正月辛亥朔,王在缅甸,称永历十五年。……明年三月丙戌,至云南府。夏四月望日戊午,王终,年三十又八;妃与王子俱从死。
- ^ 「洪武趕散」紀念館在草堰籌建,在全國範圍尋訪張士誠後人並求贈閶門移民家譜. 2012-04-19 (盐城晚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 ^ 郗志群. 歷史北京. 崧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8. ISBN 9789576816468.
- ^ 茅瑞征. 萬曆三大征考. 燕京大学. 1934.
- ^ 永樂款鈴杵. 2022-07-01 (故宫博物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宣德款銅熏爐. 2022-07-01 (故宫博物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 ^ 景泰藍簡介. 2022-07-01 (首都博物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 ^ 朱见深. 成化碑碑文. 维基文库.
- ^ 故宫博物院. 洪武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建文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永樂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洪熙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故宫博物院. 宣德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 ^ 故宫博物院. 正統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景泰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 ^ 故宫博物院. 天順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故宫博物院. 成化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弘治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毛兰. 試析劉大夏的政治品質.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 ^ 故宫博物院. 正德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嘉靖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张廷玉. 陳束. 维基文库, 175.
时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也。
- ^ 故宫博物院. 隆慶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萬曆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泰昌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天啟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崇禎皇帝.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故宫博物院. 朱由榔.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 ^ 宋濂. 洪武正韻. 维基文库.
- ^ 宋濂. 洪武聖政記. 维基文库.
- ^ 洪武禮制. 2022-07-01 (典藏台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 ^ 毛佩琦. 洪武御製全書. 黄山书社. 1995.
- ^ 建文皇帝事蹟備遺錄. 2022-07-01 (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张芹. 備遺錄. 明文书局. 1991.
- ^ 解缙. 永樂大典. 维基文库.
- ^ 永樂琴書集成. 2022-07-01 (典藏台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8).
- ^ 吕震. 宣德鼎彞譜. 维基文库.
- ^ 87.0 87.1 87.2 吕震、项子京、杭世骏、佚名. 宣德鼎彝譜·宣德彝器圖譜·宣德彝器譜·沈氏宣鑪小誌. 广文书局. 1986.
- ^ 正統道藏. 维基文库.
- ^ 佚名.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维基文库.
- ^ 佚名. 嘉靖祀典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5.
- ^ 南炳文、吴彦玲. 輯校萬曆起居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6966884.
- ^ 吴亮. 萬曆疏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524600.
- ^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维基文库.
- ^ 徐英凯、万明. 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 瞿九思. 萬曆武功錄. 艺文印书馆. 1980.
- ^ 黄仁宇. 萬曆十五年. 中华书局. 2014. ISBN 9787101101621.
- ^ 萬曆邸鈔. 2022-07-01 (典藏台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8).
- ^ 98.0 98.1 南炳文. 校正泰昌天啟起居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52800609.
- ^ 杨惟休. 泰昌日錄. 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
- ^ 汪楫. 崇禎長編. 维基文库.
- ^ 徐光启. 崇禎曆書. 维基文库.
- ^ 黄宗羲. 弘光實錄鈔. 维基文库.
- ^ 佚名. 隆武紀略. 九州出版社. 2004.
- ^ 隆武遺事. 2022-07-01 (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8).
- ^ 王夫之. 永曆實錄. 维基文库.
- ^ 丁 1992,第155页.
- ^ 107.0 107.1 107.2 107.3 丁 1992,第161页.
- ^ 丁 1992,第162页.
- ^ 109.0 109.1 丁 1992,第163页.
- ^ 丁 1992,第165页.
- ^ 111.0 111.1 丁 1992,第168页.
- ^ 丁 1992,第169页.
参考文献
编辑- 李兆洛. 歷代紀元編. 台湾中华书局. 1970-03.
- 牟复礼、崔瑞德编. 劍橋中國明代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02. ISBN 7-5004-1011-5.
- 丁福保原编, 马定祥批注. 歷代古錢圖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08. ISBN 7-208-01435-3.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修訂本). 中华书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刘迎秋. 中國帝王年號的語言文化研究——兼論日、朝、越年號特點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大学. 2014-06.
- 冯天瑜. 桂莉 , 编. 明清年号探微 (PDF). 武汉大学学报. 2016, 69 (3): 25–26 [2021-10-10].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3.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 王旗. 年號:你應該知道的歷史常識 文史杂志2016年第3期.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2016-06.
外部链接
编辑- 刘玉东. 明朝、南明及明鄭朔閏表. 中国日历.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