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约派词人,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是词人晏几道父亲,世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
生平
编辑晏殊自幼聪颖,七岁能文,十四岁时(景德初年)因宰相张知白推荐,以神童召试。复试时进行了诗、赋、论的考核,晏殊称“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宋真宗认为他很诚实,赞赏有嘉[1]。被朝廷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
及后累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等,并成为当时太子赵祯(即后宋仁宗)的太子舍人。
宋仁宗继位后,进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后官升礼部侍郎知审官院,迁枢密副使。任枢密副使间,曾因发怒以朝笏撞折自己侍从的门牙而被弹劾。
天圣五年(1027年),在以刑部侍郎贬知应天府之时致力兴办书院,即后来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并邀得范仲淹讲学。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进参知政事,但翌年便因进谏反对刘太后服天子衮冕谒拜太庙之事被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被召还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并协助北宋平定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同宰相,掌军政大权。两年后,却因编修李宸妃墓志之事,遭御史孙甫、蔡襄弹劾,仁宗将其贬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后又改知陈州、许州、永兴军。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回京诊治。翌年正月二十八日病逝,年六十五,赠司空兼侍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仁宗更亲自在晏殊的碑文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好燕饮[2]。能荐拔人才,号称贤相,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亦培养了不少日后官拜宰相的人才,如韩琦自仁宗始任历三朝宰相、晏殊女婿富弼后亦官拜宰相。
家族
编辑著作
编辑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多佚散,现存《珠玉词》一卷传于世。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3]。
晏殊的词在北宋时期被认为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词工于造语,多是会友宴游之作,多以男欢女悦、别绪离情为内容,风格闲雅清婉,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其词集《珠玉词》共有120多首词。
晏殊的作品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清平乐》)、“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诉衷情》)等等,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