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

台灣作家

朱天心(1958年3月12日),台大历史系毕业,台湾眷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朱天心
性别
出生 (1958-03-12) 1958年3月12日66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镇
(今高雄市凤山区
国籍 中华民国
籍贯山东临朐[1]
职业作家
活跃时期20世纪
配偶谢材俊
父母朱西甯(父)
刘慕沙(母)
亲属谢海盟(子)[注 1]
朱天文(姐)
朱天衣(妹)
经历
代表作
  • 击壤歌》、《朱天心作品集》等
荣誉

她的父亲是朱西甯,她的姐姐是朱天文,他们也都是作家。

经历 编辑

父亲朱西甯,母亲刘慕沙,胞姐朱天文、胞妹朱天衣

1959年,朱西甯因军职调至台北而举家搬迁,1960年桃园侨爱新村眷舍。此后朱天心一家陆续居住在板桥侨爱新村、妇联一村与内湖一村,直到1972年才迁入都市边缘的新兴社区, 这段幼年的经验奠定了朱天心对于眷村生活的认同,台大历史系毕业,台湾并在日后完成《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被认为是眷村文学的代表者。[2]:21

朱天心写作起步极早。国中时期朱天心便开始写作,作品多发表于《中国时报》,并受到当时【人间副刊】主编高信疆的甚大重视;197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方舟上的日子》与北一女中就读时写成的长篇散文《击壤歌》,盛名于文坛。尤其《击壤歌》可谓台湾高中版的《未央歌》而引发风潮[3];大学毕业后专职写作。曾任《三三集刊》主编,其作品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金奖、联合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洪妈从小说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等多项文学奖。

1974年,旅居日本胡兰成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之邀来台湾,惟因曾为汪精卫政府幕僚,当年往事难被接受,遂应想写张爱玲传的朱西甯的安排,移居朱家隔壁;也因此成为朱天心、朱天文等人的私人教师。胡兰成对朱天心影响甚钜,如《击壤歌》中朱天心便常引用大篇幅胡兰成的话 ,外界也有对《三三集刊》的年轻作家“张腔胡调”之称。此外,1979年与1980年,朱天心与朱天文两次至日本东京拜访胡兰成,东京也成为朱天心日后最常旅游之地与小说中重要的“原乡”之一[4]

政治活动 编辑

朱天心数次参与政治活动,政治立场倾向统派,1992年曾经参与朱高正所创立的中华社会民主党并参选国大代表补选,于1995年代表中华社会主义党于新竹县参选第三届立法委员;2004年又参与民主行动联盟,于2006年底参与倒扁活动[5]。2008年在第七届立委选举中,曾为北一女的同学、新党候选人雷倩站台。

文学风格与评价 编辑

早期作品如《击壤歌—北一女三年记》、《方舟上的日子》,无论散文或小说都是直接取材自家庭、校园生活,笔风纯净,浪漫而轩扬,被归类为“闺秀作家”。[6]但眷村出生的背景同样影响朱天心写作的取材、撰写风格,指标性的作品为1989年出版的《我记得》,当年天安门事件郑南榕自焚以及侯孝贤拍摄的《悲情城市》上映,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也让朱天心的文风骤变,转入政治批判。[7]

朱天心的身份认同不断被学界讨论,在文化界与学界针对朱天心作品的研究被称为“朱天心现象”,[8]何春蕤认为朱天心自身的认同压力是源自眷村文化的“想像的中心观”[9] 孙洁如则认为朱天心虽然承受认同的压力,但并非是想要立场正确的合于主流,而是想要争取“不被简化”的论述,因此在作品中小心翼翼的处理认同问题。[2] 比较文学学者杨如英在评介《古都》时指出朱天心应是认同台湾本土,但对于本土论述采用负面思考的方式,是在揭露本土论述有关“爱台湾”的观点过于狭隘,且拒绝被固定在他人论述的位置。[10]

杨翠则以朱天心〈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为例,指出小说对政治神话的除魅,实是误读“真相”(党国教化系统)与错认“鬼魅”(台湾民主化运动)。[11]

家庭 编辑

谢材俊,子谢海盟

著作 编辑

主要著作篇目查询系统--“台湾作家作品数据库”[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合著 编辑

主编 编辑

朗读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出生性别为女性,为跨性别者,于2017年进行性别重置手术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湾女人. 朱天心(1958─).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中文(台湾)). 
  2. ^ 2.0 2.1 孙, 洁茹. 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 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5: 13. 
  3. ^ 庄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学集团研究〉,《国文天地》1998年1月。
  4. ^ 孙洁茹,外省第二代的认同历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说为例,《文化研究月报》2004年6月。
  5. ^ 艺文界热烈响应倒扁行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2-15.
  6. ^ 田, 威宁. 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 2008: 33. 
  7. ^ 陈德伦. 逆時代之流,以文學煉金──專訪朱天文×朱天心:「寫作是這個家最大的事」. 报导者. 2022-03-18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8. ^ 吴, 忻怡. 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 台湾社会学刊. 2008-12, (41): 2. 
  9. ^ 何, 春蕤. 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 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 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 时报. 1994: 335–343. ISBN 957-13-1466-8. 
  10. ^ 杨如英. 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 台湾文化研究网站. 1998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11. ^ 杨, 翠. 建構我族.解構他族——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證. 跨领域的台湾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