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1905年10月16日—1979年7月4日),字光梁,号鲁卫,籍贯广东五华县,中华民国少将军衔,李惠堂是公认之中国足球球王,带领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足球赛[1],于第六、第七、第九及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也是冠军队成员。20世纪30年代上海流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李惠堂
个人信息
出生日期 (1905-10-16)1905年10月16日
出生地点  英属香港香港岛湾仔区大坑
逝世日期 1979年7月4日(1979岁—07—04)(73岁)
逝世地点  英属香港香港岛湾仔区铜锣湾
身高 1.80米(5尺4寸)
位置 前锋
青年队
1922年 南华
职业俱乐部*
年份 球队 出场 (进球)
1923年-1925年 南华
1926年-1930年 乐华
1931年-1932年 南华
1932年-1935年 群力
1935年-1947年 南华
国家队
1923年-1941年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执教球队
1954年-1958年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1966年-? 铭传女子足球队
* 职业俱乐部出场次数与进球数仅计算国内联赛部分

1950年代,李惠堂退休转任教练,继续于香港台湾两地从事推广足球活动。战后定居于香港的李惠堂,经常客居台湾并带动当地足球风气。1954年与1958年两届亚洲运动会中,他亦以教练身份率领中华民国代表队于决赛击败韩国,连夺两届足球金牌。除此,他晚年协助创建的木兰女子足球队,亦于1970年代末期与1980年代初期雄冠亚洲。

生平 编辑

崭露头角 编辑

李惠堂为1905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的粤籍客家人,其父是香港20世纪初建筑巨商连生建材公司创办人李浩如,有妻子24人,子女60多人,李惠堂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姐姐,在男丁中排行最长,母亲是陈琼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李惠堂小时因身体孱弱,爱在大坑村的草地利用踢足球来锻炼身体。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皇仁书院接受西式中学教育[2],仍继续参与校内足球活动。只读了两年,于1919年就辍学在家协助父亲处理业务。

1922年南华体育俱乐部举办“夏令营杯”足球赛中,17岁的李惠堂参加大坑村童子会足球队,展现了高超足球技巧,带领球队获得冠军。担任前锋的他因进球数字惊人,赛后即被吸纳为香港南华足球队队员,加入南华乙组队,因年轻经验浅,被分配到实力最弱的乙组乙队。经过勤学苦练,翌年晋升南华乙组甲队,更获派两次在甲组比赛露面。

1923年李惠堂第一次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李惠堂在决赛对日本的赛事中取得进球,而中国队亦顺利获得冠军。同年8月,李惠堂入选以南华为主的国家队远赴澳大利亚,首场对澳大利亚冠军新南威尔士队,开场仅10多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接着更大演帽子戏法,最后比赛以3-3平局,国家队在24场比赛中的成绩为8胜7平9负,进球63个,半数由李惠堂射入。

中国球王 编辑

1925年李惠堂到上海担任复旦大学体育主任,加盟乐群队,翌年乐群队改组成乐华队,李惠堂任队长,其成员主要来自圣约翰交通沪江复旦暨南等几所负有盛名的大学选手,参加“史考托杯”足球赛,扭转上海球坛一向由外国人球队雄霸的局面,以4-1的悬殊比分一举击败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纪录,第二年更囊括上海球界三个最高锦标:西联会甲组冠军、高级杯冠军、中华足联甲组冠军。

同年5月,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拥有包括李惠堂等多位名将的中华民国足球队,一路挺进决赛,在与菲律宾对决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戏法,协助中华民国以5-1悬殊比分获得该届冠军。事实上,以他为队长的中华民国足球队于稍后的第九、十届,均获足球赛事金牌。其中在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的足球决赛中,29岁的李惠堂更踢进关键一球,使中华民国以4-3击败日本。也因为他的球技超卓,1930年代上海有句流行语说“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自此中国足球球王李惠堂的别号不胫而走。[3]

除了代表中华民国于国际赛事屡创佳绩外,他对于推广足球风气也极为热心。1929年,他以兼任复旦大学体育教练与中国足球协会主要成员身份,提出“足球即国球”的概念。根源于此概念,他在许多场公开演讲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进中国体育风气,也认为中国人的体型绝对适合于发展足球的这项世界主流运动;而在率领复旦大学球队期间,于南京比赛时也发掘了绰号“小黑炭”的知名中卫陈镇和。1931年李惠堂重投南华,担任队长。1931年秋天,他携家眷前往印尼雅加达,参与足球赛事,至1934年才返回香港,在印尼期间,带动了该地的足球发展。

1936年柏林奥运会,李惠堂为队长身份带领中华民国足球队以亚洲第一的身份进入会内赛,由于当时政府财困难(向国民政府申请的22万元专用款,只有17万到帐)[3],足球队提前两个多月乘法国邮轮出国,一路德比赛筹措经费,先后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6个亚洲国家打了27场,胜24场平3场,挣得20多万港元,其中半数更被政府充作其他运动队赴奥运会的经费。6月26日奥运代表团乘意大利邮轮从上海招商局码头启航,经香港孟买威尼斯,7月23日到达柏林。在8月6日下午对英国的首轮淘汰赛中,上半场打成零比零平手,下半场连失两球,以0-2落败。由于李惠堂的表现出色,获得英格兰法国职业俱乐部垂青,不过一旦成为职业球员便丧失参加奥运足球赛资格,故此遭李惠堂婉拒。

抗日战争 编辑

1940年-1950年期间,接踵而至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不但让中国足球发展停滞不前,也让李惠堂的足球球员生涯受到严重影响。1940年战事影响,他从上海转往香港,而1941年香港日据时期后,李惠堂再避难至广东。不过于此期间,仍积极参与推广足球活动,但先拒绝了为日本人踢球,后又再拒绝在汪精卫政府任职,体现民族气节,并在大后方开始“体育救国”的历程,巡环重庆成都自贡昆明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资金救济战孤、支援难民,为抗战募捐出赛达138场,在重庆国民政府还担任了青年军体育委员会常委兼体育总教官,授少将军衔。1945年二战结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坛,因中国时局仍颇为混乱,李惠堂只能带领香港南华足球队转往东南亚比赛,也获得十连胜的佳绩。回港后李惠堂又参加了华协华联足协西联督宪杯足球比赛,年已四十多岁的他接连攻入数球,结果华联队以4-2击败西联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的告别赛。

1948年,43岁的李惠堂宣告挂靴退休,并在香港创立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此后定居香港的他转任华协教练及俱乐部教练、并从事写作及电台足球评判员、报刊等媒体工作。

国家队教练 编辑

1948年伦敦奥运中国足球队队由李惠堂出任教练,为自筹经费,球队又须提前三个月出国,先后在菲律宾泰国等地进行了35场比赛。到伦敦后,大会把中国队分在丙组,8月2日首场对垒土耳其的赛事中,以0-4的悬殊比分提前打道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贺龙曾邀请李惠堂做中国国家队主教练,被效忠中华民国的他断言拒绝。

1950年,国共内战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支持中华民国的李惠堂与中华民国政府体育界两者之间有许多互动,对于台湾足球界也有相当多关注与指导。加上他与同为足球运动爱好者蒋纬国郑为元两位中华民国政界名人的共同合作下,足球运动成为1970年代之前台湾的最兴盛运动。

1954年,第二届亚洲运动会于马尼拉举行,已定居香港的李惠堂特别允诺出任中华民国足球代表队教练,并且带来多名香港球员名脚如姚卓然莫振华等助阵,组成了香港球员为主,台湾球员为辅的“港台联队”。中华民国代表队,在预赛中以3-2胜越南、四分之一决赛4-0大胜菲律宾、半决赛4-2胜印尼,到了决赛,李惠堂更带领球队以5-2轻取韩国,获得该届亚运会上,中华民国唯一团体金牌,代表队另一面金牌是杨传广田径场上摘下的男子十项全能

四年后,1958年东京亚运会会场上,他继续担任中华民国足球代表队主教练,带领全香港球员组成的球队。在接连几天的赛事进行中,中华队以连胜四场;共踢进八球仅失两球的完美成绩挺进决赛。到了最后总决赛,中华民国更在10人应战的情况下,于加时赛凭黄志强一头破网,以3-2打败韩国,卫冕足球项目金牌。

晚年生活 编辑

1960年代之后,因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奥运会籍纠纷,中华队无法参加各项国际足球赛事,加上1970年代之后,港英政府不让香港选手代表中华台北足球代表队名义出赛;加上在台湾的棒球逐渐兴盛,李惠堂于是渐渐减少对于在台湾的足球运动推广的相关工作。不过即使如此,他仍于应台湾铭传商专(今铭传大学)校方之邀,担任该女子学校之足球队教练。由“铭传女子足球队”主力球员组成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在1970年代末期与1980年代的女子足球球坛上,取得耀眼的成绩。

1979年7月4日,李惠堂病逝香港,享寿74岁。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特题“贞固垂范”作挽额,并在台北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会,亲临致祭。台湾当局在同年九月,还在全台湾举办“李惠堂杯”足球比赛,为期十天,有四十多支男女球队参加。这项纪念李惠堂的活动以后成了每年一度的足球盛事,直至1993年才停办。

轶事 编辑

1929年,中华民国足球队访问荷属东印度,在雅加达出战巴城联队,李惠堂主踢任意球,一位荷兰球员用头挡李惠堂的射门后,当场晕倒,经过廿六小时后才苏醒过来。

1931年2月,李惠堂随南华队远征安南,在西贡与越南国家足球队比赛,队友谭江柏与对方后卫大打出手,有当地观众冲落球场,其中一名观众企图用木屐袭击李惠堂,李惠堂转身起脚踢中该观众下颚,此人留医一个月后不治。李惠堂曾在1948年11月20日出版的《大公报》“球经释疑”专栏谈及此事,对此引为终身憾事。[4]

根据李惠堂幼子李炳德在《香港十大名将》一书中描述,其父李惠堂生前非常喜欢饮可乐,每天都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饮个不停。

因为他反共及支持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在中国大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在体育文献史料中提及李惠堂的相关赛事或历史事迹,直至九十年代初,为了宣传北京亚运,广泛报道中国人参加国际赛事的历史,中国大陆才开始宣传李惠堂的事迹。家乡五华近年更复修他的故居及兴建球王博物馆、和球王文化广场[5]

总的来说,李惠堂不但普被视为1930年代中国足球的足球名将,也是推动中国、甚至亚洲足球运动的功臣之一。而这些贡献可从他所著《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等书籍中得悉。他在60岁寿诞上,写下自己与足球结缘一生的诗作:“忧乐常关天下情,愧无建树以球鸣,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争,拔帜岂曾功在汉,洁身遑计利和名,逢辰笑酌延龄酒,许共贤流致太平”。

著作一览 编辑

  • 《足球经》
  • 《球圃菜根集》
  • 《足球技术》
  • 《足球规则诠释》
  • 《杂果盘》
  • 《香港足球五十年》
  • 《足球登龙术》
  • 《足球读本》
  • 《鲁卫吟草》
  • 《南游散记》

家庭 编辑

元配廖月英,育有四名儿子:李炜德李育德李炯德李炳德,两名女儿:珊珊、盈盈,另外妾侍育有一子一女,名叫李敬德、李怡怡。其中次子李育德、幼子李炳德都曾经是甲组球员,分别代表过香港足球代表队中华民国国家足球队,女儿李珊珊则曾经入选香港女子篮球代表队。

侄子:李达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征战奥运扬名欧洲 中国球王李惠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超越新闻网》
  2. ^ Felix L. Wu (编). The Asia who's who. Pan-Asia Newspaper Alliance. 1958: 127. 
  3. ^ 3.0 3.1 稱雄亞洲的民國足球(組圖).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4. ^ 足球外史-射穿网-射死人-一脚踢定位球迷-这位球员来自中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01》
  5. ^ 梅州五华县县长:坚持示范带动,擦亮“足球之乡”品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

相关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