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梳子,古代又称,是整理头发工具,通常形状扁平,并带有很多齿,有些梳子则只有一齿,形如细棒。有些梳设有手柄,有些则没有。昔日的梳通常以制造,如枣木梳子、梅木梳子、黄杨木梳,也有骨梳、牙梳、角梳(牛角)、金属梳,现时已大多改用塑胶。密齿的梳称为。除了整理头发外,一些梳亦可作发饰之用。中国古代以及日本传统女性发型常会插梳作为装饰。

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木栉
兼具密齿(篦)的梳

名称 编辑

起源与早期用途 编辑

梳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Julius E. Lips)于1956年之著作《事物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ings)中,指出欧洲最早的骨梳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而与该时期相近的岩洞、岩石壁画中人的发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使用梳子[1]。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约6000余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墓中出土了两件回旋透雕象牙梳,各有16齿,多个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亦发现不少玉梳背饰。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黄杨木梳。

虽然各地早期的梳子款式不尽相同,但绝大部分地区最原始的梳子都是类似形的结齿直梳,显示出梳子于各民族和地区发明的动机和条件之相似性,有可能是模仿人们以手抓头和整理头发的动作[1]

除了整理头发外,梳子用作发饰亦有悠久的历史。今天保留插梳习俗的民族大都有关于插梳起源的传说,而插梳习俗并非起源于纯粹的装饰,而是有避邪和仪式用具的用途。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主张的万物有灵论,认为原始人相信包括梳子之外的非生命体有灵魂和超自然力量存在。而以詹姆斯·弗雷泽为代表的行为仪式学派则认为原始人把头部看作神圣的部位,也认为神魂会附在头上;不少民族又有扣结信仰,如把绳结视为护身符,若依照“相似律”的原则,盘发绾髻就是以头发打结;再加上认为接触过的事物在脱离接触之后继续产生的相互作用之“触染律”(如接触巫术)。综合以上几点,原始人认为绾发插梳有着让神灵留守头上的目的,而他们也就相信就接触过头部的梳子可以驱走猛兽害虫,甚至用作陪葬品去保护死者的亡灵[1]

梳篦于各地的发展与应用 编辑

亚洲 编辑

亚洲不少民族都有长久的用梳历史,每个民族都发展出具备独特民族色彩的梳子,除了日常梳理和插戴外,一些梳子还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至今不少亚洲民族仍然保持插戴梳子的传统,例如日本人的传统发型常会插梳装饰和固定,甚至有多款不同的梳子用作梳理不同的发型,而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水族侗族等都有插梳的传统。

中国大陆 编辑

梳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家在吴县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昆山县少兴山余杭县反山瑶山汇观山常熟罗墩山良渚文化墓葬遗址发现数量可观的玉梳背[1],用作榫接象牙齿。良渚文化玉髻梳与玉枭断代特征[2]。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上大下小呈倒梯形,个别呈两侧展翼状,有素面的,亦有刻上神人兽面纹或几何花纹的。而相近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亦有梳的出土,例如山东泰安大汶口堡头村就出土了一件8字纹形象牙梳。这些梳子和梳背上都有镂孔,可用作穿系绳及绑扎其他装饰品,反映了崇灵戴梳的功用要求[1]

历史上的使用

之后,由于礼玉文化的发展,玉梳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出现更多样化的造型,制梳也变得专门化,《考工记》中记载的“楖人”就是专门制作梳篦的工匠。当时常见的梳篦款式是长把、短齿、装饰精美的片装玉梳,梳背和梳两侧面多雕刻上鸟纹、兽纹、几何纹、窃曲文等[1]

由战国时代至魏晋,中国流行马蹄状的梳篦,这种风格的梳篦亦见于西域,基本造型为半圆梳背和方平梳齿,有采用整料的,亦有采用拼料的。秦汉之前的马蹄形梳的梳背常有一系孔,可穿上系带随身携带,秦汉之后流行以囊袋箱盒包装梳子,也就少见有系孔的梳了[1]。而在头上插梳则最迟在南朝开始普遍,《太平广记·袁无忌》就记载东晋人袁无忌遇女,女鬼头上插上象牙梳[3]

 
唐人 宫乐图

到了唐朝,妇女以梳高髻为美,梳是绾发盘髻所必须的工具,加上当时流行绾发饰梳,梳子造型亦有所变化,由圆弧马蹄型渐向椭弧背横方形发展,令半月型横梳逐渐流行起来。唐人最典型的插梳方式是于头顶发髻正前方的根部和前额发插上梳篦,另外也有两梳一上一下对插,两梳同时向上或向下对插、只插一把等形式,还有些人会在发髻上插上多把小梳,[1]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头梳”[4]元稹《恨妆成》诗中的“满头行小梳”[5],说明了唐人崇尚组合插梳。但唐人的插梳并非完全把梳齿插入发间,有些专用作发饰的梳子齿薄如纸且质地柔软,很难完全插入发间,这些梳子是用作系结固定在发髻上,作压发、固定发髻或纯装饰之用。唐诗亦反映当时有不同风格、样式的梳子。如秦韬玉《贫女》就表现了当时梳有高格调的和俭朴的[6]温庭筠《思帝乡》提到“战篦金凤斜”[7]李贺《秦宫》提到“鸾篦”[8]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提到“篦凤金雕翼”[9],应是一类雕镂细巧鸾凤纹的金质小梳[1]。此外,唐代还流行染色象牙梳,陶谷《清异录·装饰》提到买一把绿牙五色梳要费钱二十万[10],除金、象牙外,还有、木、、玉、犀角、鱼牙、骨、玳瑁等材质。当时的梳篦有不同的装饰,如嵌上饰件,刻划流行花鸟、人物题材纹饰,印染图案等。梳齿的加工方法有用锯齿、用剪刀剪齿、用小刀割齿三种[1]

五代宋朝延续唐人梳饰满头的风习,五代不少画作如《父母恩重经变相妇人供养者像》、《曹元忠夫人供养像》都描绘了盛装女子满头插梳,有的在发髻后方还插有一把雕花大梳。而约成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年间的绢本绘画《宫乐图》中,后宫女子都插上新月形梳[1],而不少宋词如司马槱的《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11]提及的“斜插犀梳”和吕胜《鹧鸪天》所写的“驼骨红纹小棹篦”吕胜《鹧鸪天》:“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都是指写这一类梳子,可见这种梳到了宋朝仍然流行,但当时的插梳风尚已没有那么盛行了,日常饰梳数量较少,礼节或戏乐用梳的梳形却更,宫中又出现以梳代冠的情况,称为“冠梳”。到宋仁宗时情况有所改变,王栐《燕翼贻谋录·妇女冠梳》载仁宗厌恶宫中使用大冠梳的侈靡风气,下诏禁止以角为冠梳,梳、冠最多阔一尺、长四寸,后来梳多改用鱼脑骨、象牙、玳瑁等制造[12]。周煇《清波杂志》载南宋早期仍然于盛礼中使用大冠梳,但平时已少见[13]。当时多为象牙梳、白角梳(以白犀角碾碎再处理成型的梳),质料易断,因此“接梳儿”(补梳)盛行。制梳业也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吴自牧《梦梁录》就记载当时临安梳子行当名和品名,梳子成为当时市场热销的商品,出现了产品的名号,如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一把银梳就錾有“江州打造”、“周小四记”字样。此外,《武林旧事》载当时象牙梳染色和重染也成为一种常见的小本生意,称为“染梳儿”[1]。随着平民化的社会观念,冠梳于元朝以后就不再是良家贵妇的饰物,而变成娼妓的穿戴了,元朝杨景贤刘行首》二折中“戴冠梳”是妓女的装扮[14],而《明史·舆服志》亦说明了冠梳是乐妓的标识[15]。此后汉族人所插的梳也就以小巧为主了。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插梳的传统,当中以苗族梳篦最有代表性。苗族的梳可分为木梳和银梳两大类。制作木梳的木材通常是取自当地出产的树木,例如西江苗族木梳的原料是当地雷公坪出产的秃杉,再制成不用的造型如月牙型、马蹄形、菱角形等,再以阴刻方式刻上花鸟纹样,又有髹和不髹漆两种,髹漆的多会漆上红色,贵州省中部六枝织金县交界的梭嗄长角苗族又有一种巨大的牛角形木梳,造型古朴。苗族银梳多是里为木齿,外裹银皮錾花装饰,有多种不同的大小、厚薄、宽窄、纹饰,最常见为月牙型和半圆形。有三种装饰形式,第一种多见于雷山一带,是在梳把表面錾花如鸟、纹,梳脊装饰有9至17个圆锥,一般为单数,左右外侧各有一个备用作扣银链系上银针的小环,银针用于佩戴时插入髻中防止脱落。第二种常见于榕江一带,梳把一面和梳脊均较高且尖的圆锥体,其余部分与第一种相似。第三种多见于都匀一带,梳把面采用花丝立体叠缀装饰,以银丝系彩珠插入为花蕊,再饰以奔鹿、飞等,亦有扣环,多用于盛装。前两种多在平时使用,它们的梳脊都有扣环,在节庆盛装时可加上飞鸟、花蝶、叶片、小圆锥、吊铃等装饰[1]。富者会用较大型的银梳[16]

侗族会用梳子梳妆打扮和用作发饰,贵州东南榕江县的侗族妇女常会佩戴小巧玲珑的月牙形木梳,而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新晃的侗族妇女,则使用一种类似苗族银梳的梳子,但梳齿较疏,多装饰花、草纹样[1]

台湾 编辑

东台湾的梳篦多以竹、木制成[1]。其中排湾族多用木刻梳子,其余各族的梳子则多以竹制成[17]

排湾族擅长木雕,他们的梳子具备特有的艺术性,分为栉齿和梳柄两部分[18]妇女常会使用梳和篦,齿较疏的梳(排湾语:Garuc)多以木材制成,篦(排湾语:Saping)则多以竹制成。而Dalalu是上好制作梳子之木材[19]。除了日常使用外,排湾族人还会精心雕刻梳子送给心仪的异性表达爱意[20]。传统的制作方式是以番刀在木材上一点一滴地削成,日治时代后锯子才传入山地,于是改用锯子一支一支地刳出梳齿,因此梳齿并不太整齐。木材多为黄杨木、月橘木等[17],梳子上常会刻上代表百步蛇的波浪、菱形纹[1],也有人头、鹿[18]、鸟[17]等纹饰,纹饰依用者的阶级而有所不同。刻上纹饰后多会涂上红漆,再钉上黄铜钉帽作装饰[17]

达悟族多以竹子制梳(雅美语:sorod),梳柄以两节等长竹管制成,其中一条在竹管上切空为槽洞,另一条则在管上切割一道槽沟,再把用小刀削尖后的竹篾整齐、紧密地排列贯穿竹管上的槽洞,再以线以菱形绑法将竹篾绑紧在竹管上固定,成为梳齿,再将槽沟套在另一根竹管突出的梳齿头部上,以麻线将两条竹管绑紧固定,成为梳柄[21][22]。这种竹梳子除了用作梳理头发,妇女们还会把它插在头上作为发饰[23]

日本 编辑

日本在距今六千年前 的绳文时代前期已开始使用梳子[24]青森县寺贝冢福井县鸟滨贝冢都出土过这个时期的刻齿直梳,另有五齿骨质直梳、八齿髹朱木直梳等。小樽市忍路土场亦出土了同时期的结齿木梳。而宫城县沼津贝冢出土的一件绳文时代晚期土偶展现了当时插梳的式样。绳文时代后期至弥生时代前、中期的梳子以编结直梳为主,三重县纳所遗址和石川县野本遗址都有出土。而由整块木料锯刻或切削加工制成的直梳于弥生时代后期开始普遍,它们多有髹漆,形状细长而齿疏。到古坟时代中后期就流行掌形和马蹄形直梳,晚期无论插梳法还是梳子形制均受到中国影响,常见典型西域汉式风格的马蹄形梳子,伊势崎市八寸出土的插梳礼装女性埴轮就反映了当时饰髻以梳的插饰方法和所饰之梳,这时梳子由直梳向横梳发展[1]

奈良时代日本的服饰、器物、用品都受到中国隋、唐的影响,梳子也不例外,《万叶集》多次提到黄杨木梳,除了用作生活用品和发饰外,梳子还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具,起传达感情的作用。到平安时代一直至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妇女都流行垂发,也就少用梳作插戴发饰,这段时期的装饰用梳多为神社宝物馆中的奉纳用梳,以源赖朝正室北条政子的25把奉纳用的镰仓时代梅纹螺细梳较有代表性。日常用作梳理头发的的梳多为朴素无纹的黄杨木小梳,多为半圆形,称为“丸栉”。上流社会妇女和天皇陪膳女官也会使用类似漆莳绘的梳子。后来又从丸梳的基础上演化出三角形梳把的“庵栉”和在梳把两端加宽的“政子栉”[1]

发髻从江户时代起渐渐流行,也是日本史上饰髻用梳的发展的高峰[1]加藤玄悦随笔我衣》就描写明历年中从大名夫人到游女都不用的鳖甲,到元禄年间就流行起来,还饰以莳绘[25],江户初期的鳖甲梳大部分是从外国进口,质地晶莹剔透,价格昂贵[1],品质优良的鳖甲更值二两黄金[25]

大名夫人们争相插饰鳖甲梳,贞亨、元禄前后连游女也插鳖甲梳。据井原西鹤浮世草子好色一代女》载,当时京都艺妓常以厚背约1.5厘米的梳子插在岛田髷上,富裕町人妇女和吉永艺妓可多至三至五把。到享保年间,插梳之风尚传至平民阶层,当时的浮世绘就有不少插梳的女性形象[1]。到江户时代后期,梳子的样式繁多,材质有木、象牙、金属、玳瑁、牛角、牛脚趾甲等,有素地、时绘和装饰金银细工、纹样的各款梳子。梳背纹饰题材丰富,包括四时花草、人物、动物、故事、风景、日用器等。平民多插上有纹饰的梳子,妓女则多插上玳瑁梳[1]

明治维新后,人们仿效西方发型,梳子亦因而出现变化。梳的造型趋向简约,材料方面则多用马、牛脚趾甲代替贵重的玳瑁,并引入合成塑料赛璐珞梳,大受欢迎,后来亦开始在日本生产。现在日本梳子可分为发髻梳和横梳两大类,前者根据日本传统发髻的结发方法分为鬓发梳、解梳、穿结梳、拢鬓梳、撩发梳、整发梳、双重梳等种类,后者则用作插饰和日常梳理[1]

欧洲 编辑

古罗马 编辑

非洲 编辑

古埃及 编辑

古埃及人颇重视个人卫生与仪容[26],用梳子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己有制的梳子[27]。而英国人在1920年代于上埃及新石器时代拜达里文化(Badarian culture)和塔西文化遗址均发现到象牙梳子[28]

到了前王朝时期,梳子不只是用作整理头发,还是仪式用具[29]和陪葬品[30],一些雕刻着细网花纹的梳子更是埃及最早的立体艺术作品之一[31]。在第一王朝君主美尼斯时期一位埃及王族女性Bener-ab的墓中发现了一把制作粗糙但精心的象牙梳,距今已有近七千年历史,被发现时断了三根梳齿[32],在5200年前的前王朝末期已经出现雕工精巧的象牙梳,两面均雕有动物图案如长颈鹿鬣狗野猪等,各种动物分层排列,最上层的可能是象征造物主[29]。不少古墓里均发现到以象牙、木[33]、骨制造的梳,有些是单面的梳子,也有双面的梳篦,埃及炎热、干燥的天气令不少年代久远的木梳至今仍能保持完整。由于埃及缺乏木材,木梳子大都是从外地进口的[33]

到了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埃及人流行使用假发,也有一些该时期用作梳理假发的梳子。除了象牙、木、骨等材质外,还有黄金制作的梳子,第十八王朝君主图坦卡门的陵墓里就出土了一把黄金梳子[34]。当时铜制的梳子也很常见[26]

北部和东部 编辑

北非东非的很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制梳历史和插梳传统,以直梳为主,因此英语里常把直梳称为African comb 或 Afro comb。由于非洲人种头发卷曲,他们所用的梳子一般质地较为坚硬,梳齿长而较疏,易于梳松他们卷曲且容易纠结的头发[1]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靠近印度洋居住的斯瓦希里人常使用黑檀木制梳,有一种梳子是把细密的横篦和粗疏的直梳连成一体,横篦用作清除发垢,直梳用作梳松头发。由于他们多信奉伊斯兰教,梳子上也刻有伊斯兰文化常见的几何纹样。横篦和直梳之间的手柄上凿孔用作穿绳系于脖子上[1]

苏丹

苏丹贝贾人的梳子多为通体木雕,也有少量是用银片包饰梳柄并雕刻上几何纹作装饰。贝贾梳子的主要制作者和使用者都是男性,他们的梳子糅合了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的特征,常会以几何纹样配合人物、动物造型组成梳柄[1]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族人制作的梳篦多为对称、稳重的造型,并且加工细腻,有些象牙梳篦会以毛卷曲、缠绕、黏合在梳柄上作为装饰[1]

中部、南部和西部 编辑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班图人以当地盛产的藤蔓或草本蔓生植物编结梳篦,他们编结出如横格纹、锯齿纹、山形菱纹等不同的纹样的梳篦,有些系有带襻。亚加族则多用只有三至五根梳齿的木雕梳,梳柄以侧面或正面直立人物造型为装饰[1]

南非

南非祖鲁人婚后会把头发混入红土、动物脂肪,梳成高高的土黄色发型,并以梳篦装饰,这些梳篦有七八根梳齿,多用象牙制作,梳柄缠上象毛作装饰[1]

瑶族人

东南部的马拉维莫桑比克的瑶族人常以珠或玻璃串饰来装饰梳子,他们用细横木和线绳从背面固定梳齿,正面则用贝珠或玻璃串饰组成几何纹样,也有些用金属线编结梳把和固定梳齿[1]

安哥拉

西南部的安哥拉,梳子以人像为柄木雕梳为主,有头像或全身,人像造型多为裹着巾帽,可能是某一部族的形象。梳梁或梳把刻上几何纹样,梳齿粗疏[1]

加纳

西部的加纳,梳子多为木制,制作梳篦的工艺最初只是游方艺人的副业,后来成为男子赠送女性亲人或情人的礼物,因此男子都要学会这门工艺,其中阿肯族系的木雕梳篦工艺最为出色。这些梳篦的纹饰往往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观念,例如以使用者家族相关的神圣象征性题材作为纹饰[1];又有一些是代表当地常用的谚语,如刻上蛇的梳子代表“蛇似绳索,却非系物之用”,酋长妻子结婚所用之梳雕刻有两只背靠背的,寓意“酋长能视万物,即使物在其后”;还有些雕刻上象征多子、美丽和生命Akuaba娃娃,是强调女性颈部的头像,突显她们高贵的地位[35][1]。加纳人把雕刻梳子视为圣洁高尚的事情,工匠在制梳前必须洁净工具和双手。不论贵贱都可以使用梳篦[1],当地阿肯族系包括安伊族英语Anyi people阿散蒂人巴乌莱族英语Baoulé people芳蒂族英语Fante people等部族的女性和她们的奴隶都会用梳[35],她们由青春期开始编的时候用梳,之后就一直把梳留在身边。一些女性会拥有三至四把梳子,可以是购买得来、结婚礼物或追求者的礼物,因此梳子也是她们财富和美丽的象征。新娘出嫁时会插上大梳子,梳柄上有一对象征多子、美丽和生命Akuaba娃娃,婚后这些大梳子会用作装饰家居[35]。有些年长的加纳女性认为梳篦是隐私的东西,因此觉得不宜在男性面前梳发[1]。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较深的北部,梳篦的纹饰常用几何图案[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郑巨欣、陆越著《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ISBN 9787807135876
  2. ^ 柳志青、柳翔《良渚文化玉髻梳与玉枭断代特征》,《浙江国土资源》2006年,第08期
  3. ^ 《太平广记·袁无忌》:“彩衣白妆,头上有花插及银钗象牙梳,无忌等共逐之,……天晓,视花钗牙梳,皆是真物。”
  4. ^ 王建《宫词一百首》之六十二:“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
  5. ^ 元稹《恨妆成》中:“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6. ^ 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7. ^ 温庭筠《思帝乡》:“回面共闲语,战篦金凤斜”
  8. ^ 李贺《秦宫》:“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9. ^ 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篦凤金雕翼,钗鱼玉镂鳞”
  10. ^ 陶谷《清异录·装饰》:“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牙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
  11. ^ 司马槱《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斜插犀梳云半套”
  12. ^ 王栐《燕翼贻谋录·妇女冠梳》:“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仁宗亦恶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终仁宗之世无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风盛行,梳不特白角,又易以鱼魫,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13. ^ 周煇《清波杂志》:“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
  14. ^ 杨景贤《刘行首》:“则要你穿背子,戴冠梳……柳陌花街将罪招。”
  15. ^ 《明史·舆服志》:“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
  16. ^ 龚柴《苗民考》:“富者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
  17. ^ 17.0 17.1 17.2 17.3 施翠峰著《台灣原始藝術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ISBN 9860020809. [200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18. ^ 18.0 18.1 排湾族服饰[永久失效链接]
  19. ^ 排湾族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6-23.
  20. ^ 木梳.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21. ^ 櫛(竹梳).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22. ^ 蘭嶼達悟族的身體裝飾. [200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23. ^ 各族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 - 衣饰 - 雅美(达悟)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 [200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8). 
  25. ^ 25.0 25.1 加藤玄悦《我衣》:“明暦年中迄は、大名の奥方ならでは、鳖甲は不レ用、游女といへども、つげの栉に鲸の棒かうがいにてすみぬ。元禄の顷より、世上活达になりて、鳖甲もはやあきて、莳絵などかゝせ、鳖甲も上品をえらび、価の高下にかゝはるといへども、金二両を极品とす。”
  26. ^ 26.0 26.1 Perfume, Cosmetics and Hygiene in Ancient Egypt.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27. ^ Ancient Egyp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21.
  28. ^ The Prehistory of Egypt.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29. ^ 29.0 29.1 Comb, Predynastic Period, ca. 3200 B.C. Egyptian. [200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7). 
  30. ^ 古埃及文化之探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1-31.
  31. ^ 古埃及文明[永久失效链接]
  32. ^ HISTORY OF EGYPT. [200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33. ^ 33.0 33.1 Daily life in ancient Egypt (PDF). [2008-1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09). 
  34. ^ Ancient Egypt Utensi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35.0 35.1 35.2 Galerie Ezakwantu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