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赵州郡列表
汉赵在刘渊、刘聪时期,其范围控有晋朝的冀、兖、青、徐、豫、并、雍、司、秦一带,然而实际控制范围不大,刘聪时期,只局限在并州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刘琨手中)和由刘曜坐镇的关中一部分地区。黄河以北地区一带由石勒所有,王弥的部将曹嶷控有青、兖、徐三州一带,慕容鲜卑更是趁机向南统治到幽州的一带。
刘曜时期,史称“东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参 1]疆域范围包括包括陕西中部以及山西西南、河南黑部、甘肃黄河以东一带。
行政区划
编辑匈汉
编辑司隶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司隶 (3) |
平阳县 | 河瑞元年(309年)刘渊迁都平阳,置雍州。[参 2]光兴元年(310年)改雍州为司隶,领平阳尹、河东郡、大昌郡。嘉平四年(314年),分司隶置左、右司隶,[参 3]后复为司隶。光初元年(318年)十二月石虎雍幽、冀之兵会合石勒攻破平阳。 | ||||
平阳尹 (9) |
平阳县 | 西晋旧郡,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取,[参 4]光兴元年(310年)改平阳郡为平阳尹。[注 1]光初元年(318年)为石勒攻陷。 初领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12县。光兴元年(310年)蒲子等3县移属大昌郡。胡汉末领平阳、杨、端氏、永安、襄陵、绛邑、濩泽、临汾、皮氏9县。 | ||||
平阳县 | 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 |||||
杨县 | 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 |||||
端氏县 | 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 | |||||
永安县 | 今山西省霍州市 | |||||
襄陵县 | 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南 | |||||
绛邑县 | 今山西省侯马市东 | |||||
濩泽县 | 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北 | |||||
临汾县 | 今山西省临汾市北 | |||||
皮氏县 | 今山西省河津市 | |||||
河东郡 (8) |
安邑县 | 西晋旧郡,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4]胡汉末领安邑、闻喜、东垣、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8县。 | ||||
安邑县 | 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闻喜县 | 今山西省闻喜县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东垣县 | 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大阳县 | 今山西省平陆县 | 河瑞元年(309年)为刘渊所攻陷。 | ||||
猗氏县 | 今山西省运城市西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解县 | 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蒲坂县 |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 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渊所攻陷。 | ||||
河北县 | 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 | ||||
汾阴县 | 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 | 永凤元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嘉平元年(311年)左右废汾阴县。[参 5] | ||||
大昌郡 (3) |
蒲子县 | 光兴元年(310年)以平阳郡蒲子、狐讘、北屈3县置郡。[参 6]光初元年(318年)为石勒攻陷,大昌郡废除。 | ||||
蒲子县 | 今山西省隰县龙泉镇 | 原隶属平阳郡,光兴元年(310年)移属大昌郡。[注 2] | ||||
狐讘县 | 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 | 原隶属平阳郡,光兴元年(310年)移属大昌郡。[注 2] | ||||
北屈县 | 今山西省吉县北 | 原隶属平阳郡,光兴元年(310年)移属大昌郡。[注 2] | ||||
四十三内史 | 嘉平元年(311年)刘聪废平阳、河东、大昌3郡,分设43内史由左、右司隶管辖,各内史皆不可考。 | |||||
左司隶 右司隶 |
胡汉嘉平四年(314年),刘聪分司隶置左、右司隶,领43内史,[参 3]左司隶领原平阳尹、大昌郡地,右司隶领原河东郡地。后合左、右司隶为司隶。 |
幽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幽州 (1) |
离石县 | 河瑞元年(309年)刘渊置幽州,治离石,[参 2]领西河郡。[注 4] | ||||
西河郡 (3) |
离石县 | 西晋旧郡,光熙元年(304年)为刘渊攻取,领离石、隰城、中阳、界休4县。光初元年(318年)为石勒攻陷。 | ||||
离石县 | 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 |||||
隰城县 | 今山西省汾阳市 | |||||
界休县 | 今山西省介休市东 | |||||
中阳县 | 今山西省孝义市 | 胡汉时废中阳县。[参 7] |
冀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冀州 (1) |
陭氏县 | 河瑞初(309年)刘渊在广宗县(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南)遥立冀州,后为晋将王浚攻陷。[参 8] 嘉平元年(311年),刘聪在陭氏县重立冀州,任命鲁繇为冀州刺史。[参 9]下领上党郡。光初元年(318年)为石勒攻陷。 | ||||
上党郡 (7) |
陭氏县 | 西晋旧郡,光熙元年(304年)刘渊攻取上党郡的泫氏等3县,明年又攻取壶关县,后为晋将刘琨收复。[参 10]河瑞元年(309年)以后刘渊再次攻取上党郡的壶关等6县,新设陭氏县。光初元年(318年)为石勒攻陷。 | ||||
陭氏县 | 今山西省安泽县东南 | 西晋废县,河瑞元年(309年)刘渊复设陭氏县。[参 9]胡汉灭亡后,其县亦废。 | ||||
壶关县 | 今山西省潞城市西 | 光熙二年(305年)刘渊攻取此县,永凤元年(308年)为晋将刘琨收复。河瑞元年(309年)刘渊再次攻取此县。 | ||||
屯留县 | 今山西省屯留县北 | 光熙元年(304年)刘渊攻取此县,永凤元年(308年)为晋将刘琨收复。河瑞元年(309年)刘渊再次攻取此县。 | ||||
长子县 | 今山西省长子县 | 光熙元年(304年)刘渊攻取此县,永凤元年(308年)为晋将刘琨收复。河瑞元年(309年)刘渊再次攻取此县。 | ||||
泫氏县 | 今山西省高平市 | 光熙元年(304年)刘渊攻取此县,永凤元年(308年)为晋将刘琨收复。河瑞元年(309年)刘渊再次攻取此县。 | ||||
高都县 | 今山西省晋城市 | 河瑞元年(309年)刘渊攻取此县。 | ||||
襄垣县 | 今山西省襄垣县北 | 建元元年(315年)刘聪攻取此县。 | ||||
潞县 | 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 | 为石勒所据。 | ||||
铜鞮县 | 今山西省沁县南 | 为石勒所据。 | ||||
涅县 | 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 | 为石勒所据。 | ||||
武乡县 | 今山西省榆社县北 | 为石勒所据。 |
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
编辑州名 | 州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殷州 | ? | 嘉平四年(314年)刘聪设立殷州,[参 3]辖区盖以汉国所攻取的汲郡域为主。州治不详,领获嘉、[参 11]汲、修武、共等县。[注 5] 光初八年(325年)复置殷州,刘曜任命郭默为殷州刺史,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参 12]。同年郭默投奔东晋。 | ||
获嘉县 | 今河南省新乡市西 | |||
汲县 | 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北 | |||
脩武县 | 今河南省获嘉县 | |||
共县 | 今河南省辉县市 | |||
卫州 | ? | 嘉平四年(314年)刘聪设立卫州,[参 3]辖区盖以汉国所攻取的汲郡郡域为主。州治不详,领朝歌、[参 13]林虑等县。[注 5] | ||
朝歌县 | 今河南省淇县 | |||
林虑县 | 今河南省林州市 | |||
东梁州 | ? | 嘉平四年(314年)刘聪设立东梁州,[参 3]该州治所、领郡皆不详。[参 14] | ||
西河阳州 | ? | 嘉平四年(314年)刘聪设立西河阳州[参 3](一作西扬州)。[注 6]其辖区盖以汉国所攻取的河内郡河阳县境为主。[注 7]该州治所、领郡皆不详。 | ||
野王县 | 今河南省沁阳市 | |||
州县 | 今河南省沁阳市东 | |||
怀县 | 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 | |||
平皋县 | 今河南省温县东 | |||
河阳县 | 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 |||
轵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北 | |||
山阳县 | 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北 | |||
温县 | 今河南省孟州市东 | |||
沁水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东 | |||
武德县 | 今河南省武陟县东 | 河瑞二年(310年)以后废县。[注 8] | ||
北兖州 | ? | 嘉平四年(314年)刘聪设立北兖州,[参 3]该州辖区、治所、领郡皆不详。 |
荆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荆州 (3) |
洛阳县 | 嘉平元年(311年)六月,刘聪派遗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获晋帝司马炽,[参 15]以西晋司州辖域设立荆州,[参 16]治洛阳,领河南、弘农、上洛3郡。 | ||||
河南郡 (5) |
洛阳县 | 西晋旧郡,治洛阳。嘉平元年(311年)汉国攻破洛阳县,并得河南郡的河南、巩、河阴、新安4县,至胡汉末不变。 | ||||
洛阳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东 | 嘉平元年(311年)为胡汉攻取,麟嘉二年(317年),汉国守将赵固举洛阳城投降晋将李矩。 | ||||
河南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 | 嘉平元年(311年)为胡汉攻取。 | ||||
巩县 |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 嘉平元年(311年)为胡汉攻取。 | ||||
河阴县 | 今河南省孟津县北 | 嘉平元年(311年)为胡汉攻取。 | ||||
新安县 | 今河南省渑池县东 | 嘉平元年(311年)为胡汉攻取。 | ||||
成皋县 |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 | 东晋据有。 | ||||
缑氏县 | 今河南省偃师市南 | 东晋据有。 | ||||
新城县 | 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 东晋据有。 | ||||
梁县 | 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临汝镇西 | 东晋据有。 | ||||
阳城县 |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 东晋据有。 | ||||
陆浑县 |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 东晋据有。 | ||||
阳翟县 | 今河南省禹州市 | 东晋据有,后移属颍川郡。 | ||||
弘农郡 (5) |
弘农县 | 西晋旧郡,治弘农。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曜所攻取,至胡汉末,得弘农、湖、陕、渑池、华阴5县。 | ||||
弘农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北 | 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曜所攻取。 | ||||
湖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 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曜所攻取。 | ||||
陕县 |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 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曜所攻取。 | ||||
渑池县 | 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 麟嘉二年(316年)自西晋取得渑池县。 | ||||
华阴县 | 今陕西省华阴市 | 麟嘉三年(317年)自东晋取得华阴县。 | ||||
宜阳县 |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 | 东晋据有。 | ||||
上洛郡 (3) |
上洛县 | 西晋旧郡,治上洛县。嘉平元年(311年)为刘曜所攻取。下领上洛、商、卢氏3县。 | ||||
上洛县 | 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 |||||
商县 | 今陕西省丹凤县 | |||||
卢氏县 | 今河南省卢氏县 |
雍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雍州 (3) |
长安县 | 西晋旧州,嘉平元年(311年)九月,汉将刘曜攻克长安,设立雍州,下领京兆、冯翊等郡。嘉平二年(312年)雍州尽入西晋。麟嘉元年(316年)刘曜围攻长安,十一月,晋愍帝投降,汉国再次设立雍州。治长安,领京兆、冯翊、扶风、始平、北地、上郡6郡。 | ||||
京兆尹 (9) |
长安县 | 西晋旧郡,嘉平元年(311年)为汉国取得,明年(312年)为西晋收复,麟嘉元年(316年)复得。治长安,领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槃、郑9县。 | ||||
长安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 |||||
杜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 |||||
霸城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 |||||
蓝田县 | 今陕西省蓝田县东 | |||||
高陆县 | 今陕西省高陵县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
新丰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南 | |||||
阴槃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 | |||||
郑县 | 今陕西省华县 | |||||
冯翊郡 (8) |
大荔县 | 西晋旧郡,嘉平元年(311年)为汉国取得,明年(312年)为西晋收复,麟嘉元年(316年)复得。治大荔,领大荔、下邽、重泉、频阳、粟邑、莲芍、郃阳、夏阳8县。 | ||||
大荔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 |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华县西北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西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
莲芍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南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 |||||
扶风郡 (4) |
泥阳县 | 西晋旧郡,麟嘉元年(316年)为汉国取得,得池阳、郿、美阳、好畤4县。治池阳。 | ||||
池阳县 | 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 |||||
郿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 |||||
美阳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北 | |||||
好畤县 | 今陕西省乾县东南 | |||||
雍县 | 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 为南阳王司马保据有。 | ||||
汧县 | 今陕西省陇县南 | 为南阳王司马保据有。 | ||||
陈仓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为南阳王司马保据有。 | ||||
始平郡 (5) |
泥阳县 | 西晋旧郡,麟嘉元年(316年)为汉国取得。治槐里,领槐里、始平、武功、鄠、盩厔5县。 | ||||
槐里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
始平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
武功县 | 今陕西省眉县东 | |||||
鄠县 | 今陕西省户县 | |||||
盩厔县 | 今陕西省周至县东终南镇 | |||||
蒯城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西 | 十六国时已废县。[注 9] | ||||
北地郡 (3) |
泥阳县 | 西晋旧郡,麟嘉元年(316年)为汉国取得。治泥阳,领泥阳、富平、灵武3县。 | ||||
泥阳县 | 今陕西省耀县南 | |||||
富平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
灵武县[注 10]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
上郡 | ? | 东汉废郡,西晋时遥立太守职位,麟嘉元年(316年)为汉国取得。治所及领县不详。 |
并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并州 (1) |
晋阳县 | 西晋旧州,嘉平六年(312年)刘聪设立并州,治晋阳,领太原郡;同年十一月为拓拔猗卢攻取。[参 17] | ||||
太原郡 | 晋阳县 | 西晋旧郡,元熙元年(304年)刘渊攻下太原郡的大陵、祁、中都、京陵、邬、平陶6县。元熙三年(306年)失太原郡。 嘉平六年(312年)复得其郡,领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12县;同年十一月复失其郡。 | ||||
晋阳县 | 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 |||||
阳曲县 | 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南 | |||||
榆次县 | 今山西省晋中市 | |||||
于离县 | 地望不详 | |||||
盂县 | 今山西省阳曲县北 | |||||
阳邑县 | 今山西省晋中市南 | |||||
大陵县 | 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 |||||
祁县 | 今山西省祁县 | |||||
平陶县 | 今山西省文水县南 | |||||
京陵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东 | |||||
中都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 | |||||
邬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
前赵
编辑司隶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司隶 (4) |
长安县 | 胡汉时为雍州,光初二年(319年)改雍州为司隶。[注 11]光初元年(318年)北地郡、上郡移属幽州。光初十二年(329年)前赵太子刘熙放弃长安而西奔上邽,各征镇都弃守防地跟随,导致关中大乱,前赵将领以长安城归降后赵。 | ||||
京兆尹 (9) |
长安县 | 胡汉为京兆郡,光初二年(319年)改京兆郡为京兆尹。治长安,领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槃、郑9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长安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 |||||
杜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 |||||
霸城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 |||||
蓝田县 | 今陕西省蓝田县东 | |||||
高陆县 | 今陕西省高陵县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
新丰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南 | |||||
阴槃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 | |||||
郑县 | 今陕西省华县 | |||||
冯翊郡 (8) |
大荔县 | 胡汉旧郡,治大荔,领大荔、下邽、重泉、频阳、粟邑、莲芍、郃阳、夏阳8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大荔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华县西北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西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
莲芍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南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 |||||
扶风郡 (7) |
泥阳县 | 胡汉旧郡,治池阳,领池阳、郿、美阳、好畤、雍、汧、陈仓7县。前赵末领县同前。 | ||||
池阳县 | 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 |||||
郿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 |||||
美阳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北 | |||||
好畤县 | 今陕西省乾县东南 | |||||
雍县 | 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 光初三年(320年)自陈安取得雍县。 | ||||
汧县 | 今陕西省陇县南 | 光初三年(320年)自陈安取得汧县,五年(322年)失汧县,六年(323年)复得。 | ||||
陈仓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光初三年(320年)自陈安取得陈仓县。 | ||||
始平郡 (5) |
槐里县 | 胡汉旧郡,治槐里,领槐里、始平、武功、鄠、盩厔5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槐里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
始平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
武功县 | 今陕西省眉县东 | |||||
鄠县 | 今陕西省户县 | |||||
盩厔县 | 今陕西省周至县东终南镇 |
幽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幽州 (6) |
泥阳县 | 光初元年(318年)刘曜设立幽州,州治泥阳县(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南),[参 18]下辖原雍州的北地郡及上郡。光初三年(320年)攻取晋王司马保所辖的新平、安定2郡及抚夷护军。其后,分安定郡置陇东郡。光初十二年(329年)归降后赵。 | ||||
北地郡 (3) |
泥阳县 | 胡汉旧郡,治泥阳,领泥阳、富平、灵武3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泥阳县 | 今陕西省耀县南 | |||||
富平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
灵武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
上郡 | ? | 东汉废郡,西晋时遥立太守职位,麟嘉元年(316年)为汉国取得。治所及领县不详。 | ||||
新平郡 (2) |
漆县 | 西晋旧郡,光初三年(320年)为刘曜攻取。治漆,领漆、邠邑2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漆县 | 今陕西省彬县 | |||||
邠邑县 | 今陕西省旬邑县北 | |||||
安定郡 (6) |
临泾县 | 西晋旧郡,光初三年(320年)为刘曜攻取。治临泾,领临泾、朝那、乌氏、西川、鹑觚、阴密6县。[注 12]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临泾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 |||||
朝那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 |||||
乌氏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 | |||||
西川县 | 今陕西省旬邑县北 | |||||
鹑觚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 | |||||
阴密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 | |||||
都卢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北 |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 | ||||
陇东郡 (?) |
泾阳县 | 光初六年(323年)左右由刘曜设立,[注 13]治泾阳,领泾阳县。[注 14] | ||||
泾阳县 | 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 | 前赵光初六年(323年)与郡同时设置。 | ||||
抚夷护军 | ? | 西晋末晋王司马保设立,光初三年(320年)为刘曜攻取。[参 19] |
朔州
编辑州名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朔州 | 高平 | 光初三年(320年)左右刘曜设立朔州,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参 18]领郡不详。 |
并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并州 (1) |
蒲阪县 | 胡汉时为司隶,光初二年(319年),前赵刘曜改司隶为并州,州治蒲阪,[参 18]下辖河东郡。光初十二年(329年)归降后赵。 | ||||
河东郡 (8) |
安邑县 | 胡汉旧郡,为前赵刘曜所据,光初十二年(329年)归降后赵。 | ||||
安邑县 | 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
闻喜县 | 今山西省闻喜县 | |||||
东垣县 | 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 |||||
大阳县 | 今山西省平陆县 | |||||
猗氏县 | 今山西省运城市西 | |||||
解县 | 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 |||||
蒲坂县 |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 |||||
河北县 | 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
豫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豫州 (2) |
陕县 | 胡汉时为荆州,光初二年(319年),刘曜改荆州为豫州,光初三年(320年)移治陕县,[注 15]仍领河南、弘农、上洛3郡。光初七年(324年)失河南郡,光初九年(326年)归降后赵。 | ||||
弘农郡 (6) |
弘农县 | 胡汉旧郡,治弘农,领弘农、湖、陕、渑池、华阴5县。光初二年(319年)取得宜阳县。至前赵末,领弘农、湖、陕、渑池、华阴、宜阳6县。 | ||||
弘农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北 | |||||
湖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 |||||
陕县 |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崖底乡三里桥村西北 | |||||
渑池县 | 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 |||||
华阴县 | 今陕西省华阴市 | |||||
宜阳县 |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 | 光初二年(319年)自东晋取得宜阳县。 | ||||
上洛郡 (3) |
上洛县 | 胡汉旧郡,治上洛,领上洛、商、卢氏3县。至前赵末,领县不变。 | ||||
上洛县 | 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 |||||
商县 | 今陕西省丹凤县 | |||||
卢氏县 | 今河南省卢氏县 | |||||
河南郡 | 新安县 | 胡汉旧郡,治洛阳,领洛阳、河南、巩、河阴、新安5县。光初三年(320年)洛阳为后赵所据,前赵退守新安。光初七年(324年)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击败前赵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参 20]河南全郡易手。 | ||||
洛阳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东 | 光初三年(320年)为后赵所据。 | ||||
河南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 | 光初三年(320年)为后赵所据。 | ||||
巩县 |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 光初三年(320年)为后赵所据。 | ||||
河阴县 | 今河南省孟津县北 | 光初三年(320年)为后赵所据。 | ||||
新安县 | 今河南省渑池县东 | 光初七年(324年)为后赵所据。 | ||||
成皋县 |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 | 后赵据有。 | ||||
缑氏县 | 今河南省偃师市南 | 后赵据有。 | ||||
新城县 | 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 后赵据有。 | ||||
梁县 | 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临汝镇西 | 后赵据有。 | ||||
阳城县 |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 后赵据有。 | ||||
陆浑县 |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 后赵据有。 |
秦州
编辑州名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秦州 (5) |
上邽县 | 西晋旧州,为晋人陈安所据,光初六年(323年)为刘曜攻取,仍置秦州,治上邽,[参 18]辖天水郡及略阳郡。光初八年(325)置武都侨郡。光初十年(327年)前凉所领的陇西、南安、晋兴、安故、狄道、金城来属。光初十二年(329年)归降后赵。 | ||||
天水郡 (6) |
冀县 | 西晋旧郡,为陈安所据,光初六年(323年)为刘曜攻取。治冀,领冀、上邽、始昌、新阳、显亲、成纪6县,至前赵末不变。 | ||||
冀县 | 今甘肃省甘谷县 | |||||
上邽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 |||||
始昌县 | 今甘肃省礼县东北 | |||||
新阳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 | |||||
显亲县 | 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 | |||||
成纪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东 | |||||
略阳郡 (5) |
临渭县 | 西晋旧郡,为陈安所据,光初六年(323年)为刘曜攻取。治临渭,领临渭、平襄、略阳、清水、陇城5县,至前赵末不变。 | ||||
临渭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东 | |||||
平襄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 |||||
略阳县 | 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 | |||||
清水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 | |||||
陇城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北 | 西晋时已废县,晋王司马保时复置县。[注 16] | ||||
武都郡 | 治所不详 | 光初八年(325年),前赵益州武都郡为仇池占据,刘曜于是设立侨郡安置其郡民。[注 17] | ||||
陇西郡 (2) |
襄武县 | 西晋旧郡,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治襄武,领襄武、首阳2县,至前赵末不变。 | ||||
襄武县 | 今甘肃省陇西县东 | |||||
首阳县 | 今甘肃省渭源县北 | |||||
南安郡 (3) |
豲道县 | 西晋旧郡,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治豲道,领豲道、中陶、新兴3县,至前赵末不变。 | ||||
豲道县 | 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 | |||||
中陶县 |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鸳鸯镇 | |||||
新兴县 |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 |
凉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凉州 (4) |
? | 前赵初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遥立凉州,[参 18]光初十年(327年)前赵分秦州设立,治所不详,辖晋兴、狄道、安故、金城4郡。光初十二年(329年)归降后赵。 | ||||
晋兴郡 (10) |
枹罕县 | 西晋凉州刺史张轨设郡,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治枹罕,领枹罕、晋兴、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10县。 | ||||
枹罕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境 | |||||
晋兴县 | 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 | |||||
永固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北 | |||||
临津县 | 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北 | |||||
临鄣县 | 地望不详 | |||||
广昌县 | 地望不详 | |||||
大夏县 | 今甘肃省广河县西北 | |||||
遂兴县 | 地望不详 | |||||
罕唐县 | 地望不详 | |||||
左南县 | 今甘肃省永靖县境 | |||||
狄道郡 (7) |
狄道县 | 西晋旧郡,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治狄道,领狄道、河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7县,至前赵末不变。 | ||||
狄道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 | |||||
河关县 | 今青海省同仁县北 | |||||
遂平县 | 地望不详 | |||||
武街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西 | |||||
始兴县 | 地望不详 | |||||
第五县 | 地望不详 | |||||
真仇县 | 地望不详 | |||||
安故郡 (5) |
安故县 | 西晋永嘉年间(308年左右)张轨设立的郡,[参 21]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 治安故,领安故、石门、桑城、临洮、洮阳5县,至前赵末不变。 | ||||
安故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东南 | |||||
石门县 | 今甘肃省临潭县东石门乡 | |||||
桑城县 | 今甘肃省岷县西北 | |||||
临洮县 | 今甘肃省岷县 | |||||
洮阳县 | 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 | |||||
金城郡 (2) |
金城县 | 西晋旧郡,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领前凉金城郡的金城、榆中2县,至前赵末不变。 | ||||
金城县 | 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 | 原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 | ||||
榆中县 | 今甘肃省榆中县西 | 原为前凉所据,光初十年(327年)为刘曜攻取。 | ||||
允街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前凉所据。 | ||||
白土县 | 今甘肃省永靖县和青海省民和县之间 | 前凉所据。 | ||||
浩亹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 | 前凉所据。 | ||||
允吾县 | 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 | 前凉所据。 | ||||
枝阳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前凉所据。 |
杏城镇
编辑军镇名称 | 军镇治所 | 备注 |
---|---|---|
杏城镇 | 杏城 | 前赵光初初年(320年左右)设立杏城镇,治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参 22] |
益州
编辑州名 (郡数) |
州治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县治 | 备注 |
---|---|---|---|---|---|---|
益州 (2) |
仇池 | 光初六年(323年)刘曜任命田崧为益州刺史,镇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参 23]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参 24] | ||||
武都郡 (6) |
仇池 | 西晋旧郡,为仇池杨氏占据,光初六年(323年)入前赵。治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领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上禄6县。 | ||||
下辨县 | 今甘肃省成县西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河池县 | 今甘肃省徽县西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沮县 | 今陕西省略阳县东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武都县 | 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故道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上禄县 | 今甘肃省西和县东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阴平郡 (2) |
阴平县 | 西晋旧郡,为仇池杨氏占据,光初六年(323年)入前赵。治阴平,领阴平、平武2县。 | ||||
阴平县 | 今甘肃省文县西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
平武县 | 今四川省平武县北 | 光初八年(325年)为仇池首领杨难敌占领。 |
出处
编辑- ^ 《读史方舆纪要》卷3〈历代州域形势三〉。
- ^ 2.0 2.1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镇平阳,幽州刺史镇离石。”
- ^ 3.0 3.1 3.2 3.3 3.4 3.5 3.6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及刘聪攻陷洛阳,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人,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以怀安新附。”;《十六国春秋辑补》卷4〈前赵录四〉:“〔建元元年〕[注 3]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置御史大夫及州牧。”
- ^ 4.0 4.1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二年〕三月,东海王越镇鄄城。刘元海侵汲郡,略有顿丘、河内之地。……秋七月甲辰,刘元海寇平阳,太守宋抽奔京师,河东太守路述力战,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邺,魏郡太守王粹战败,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一〉:“宝鼎县,本汉汾阴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阴县入蒲坂县。”;《太平寰宇记》卷46〈河东道七〉:“刘元海时省汾阴入蒲坂县。”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一〉:“隰川县,本汉蒲子县地也,属河东郡。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属焉。刘元海僭号称汉,初理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一〉:“孝义县,本汉兹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
- ^ 《资治通鉴》卷87:“〔永嘉四年〕夏,四月,王浚将祁弘败汉冀州刺史刘灵于广宗,杀之。”
- ^ 9.0 9.1 《水经注》卷9〈沁水注〉:“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
- ^ 《资治通鉴》卷86:“〔永嘉二年十一月〕壬寅,并州刺史刘琨使上党太守刘惇帅鲜卑攻壶关,汉镇东将军綦毋达战败亡归。”
- ^ 《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获嘉县,西晋曾立为殷州。”
- ^ 《水经注》卷9〈河北道二〉:“河内怀县有殷城。……昔刘曜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
- ^ 《十六国疆域志》卷1〈卫州〉条:“案聪所置卫州,当在朝歌县。”
- ^ 《资治通鉴》卷87:“〔永嘉五年〕中山王曜与疋等战于黄丘,曜众大败。疋遂袭汉梁州刺史彭荡仲,杀之。”卷88:“〔永嘉六年〕彭仲荡之子天护帅群胡攻贾疋,天护阳不胜而走,疋追之,夜坠涧中,天护执而杀之。汉以天护为凉州刺史。”
- ^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五年六月〕丁酉,刘、王弥入京师。”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州。”
- ^ 《资治通鉴》卷88:“〔永嘉六年〕代公猗卢遣其子六脩及兄子普根、将军卫雄、范班、箕澹帅众数万为前锋以攻晋阳……十一月,猗卢追之,战于蓝谷,汉兵大败,……猗卢……留其将箕澹、段繁等戍晋阳。”
- ^ 18.0 18.1 18.2 18.3 18.4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以秦、凉二州牧镇上邽,朔州牧镇高平,幽州刺史镇北地,并州牧镇蒲阪。”
- ^ 《太平寰宇记》卷31〈河北道二〉:“《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云阳〕县,置抚夷护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后氐羌反,又立护军,刘、石、苻、姚因之。”
- ^ 《资治通鉴》卷93:“〔太宁二年春,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击赵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斩之。”
- ^ 《资治通鉴》卷90胡三省注:“《晋志》曰:张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四郡为定州。盖张氏分金城、西平二郡地置安故郡也。按安故县,二汉属陇西郡。《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流,又屈而北流,迳安故县故城西,又北迳狄道县故城西。狄道,时已置武始郡;安故郡,盖即汉之一县置郡。”
- ^ 《太平寰宇记》卷35〈关西道十一·坊州〉:“魏、晋陷于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重兵守之。”
- ^ 《资治通鉴》卷92:“〔太宁元年〕赵主曜以大鸿胪田崧为镇南大将军、益州刺史,镇仇池。”
- ^ 《资治通鉴》卷93:“〔太宁三年〕杨难敌袭仇池,克之;执田崧。”
注释
编辑-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45页。
- ^ 2.0 2.1 2.2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大昌郡可考县份有蒲子县,据地理位置,西方及西南方的狐讘、北屈2县可能也是大昌郡领有。
- ^ 《十六国春秋》误以建元元年在晋建兴二年(314年),此年实为嘉平四年。
- ^ 离石为晋西河郡治所,则西河郡当属汉赵幽州管辖。
- ^ 5.0 5.1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第36页。
- ^ 《晋书·列女传》记载“〔王〕广仕刘聪,为西扬州刺史。蛮帅梅芳攻陷扬州,而广被杀”,洪亮吉案“《晋书·列女传》王广仕刘聪为西阳州刺史,《前赵录》同,惟刘聪作刘渊,误。西阳州疑即西河阳,或《地志》及《列女传》有一误也。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46页。
- ^ 西晋河内郡有武德县,《晋书·石勒载记》记载“时刘聪攻河内,勒率骑会之,攻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怀帝遣兵救之。勒留诸将守武德,与王桑逆巨于长陵。巨请降,勒弗许,巨逾城而遁,军人执之。勒驰如武德,坑降卒万余,数梁巨罪而害之。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则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破武德县,杀晋冠军将军梁巨后废县。
- ^ 西晋始平郡尚领有蒯城县,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谓晋以后未见,盖永嘉乱后废。
- ^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谓太康三年(282年)置灵州县,旋废。《魏书·地形志》记载“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晋书·麹允传》记载“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于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去城数十里,群贼绕城放火,烟尘蔽天,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允信之,众惧而溃。后数日,麹昌突围赴长安,北地遂陷”,《刘聪载记》记载“刘曜又进军,屯于粟邑。麹允饥甚,去黄白而军于灵武”、“北地饥甚,人相食啖,羌酋大军须运粮以给麹昌,刘雅击败之。麹允与刘曜战于磻石谷,王师败绩,允奔灵武”,综合以上所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北地郡增置灵州县,至汉赵刘聪时期已改名灵武县。何时改名不明。
- ^ 史霖考证“据《晋书》卷14〈地理志上〉雍州条言:‘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以秦、凉二州牧镇上邽,朔州牧镇高平,幽州刺史镇北地,并州牧镇蒲阪。石勒克长安,复置雍州。石氏既败,苻健僭据关中,又都长安,是为前秦。于是乃于雍州置司隶校尉。’由此段可知,刘曜建立前赵后,未置雍州,而是在后赵国占雍州后,才置雍州的。十六国时期于长安置都城的前秦、后秦皆于长安置司隶校尉。由此拴断,以长安为都城的前赵大概也是置司隶校尉”。(《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第42-43页)
- ^ 西晋安定郡尚领有都卢县,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谓晋以后未见,盖永嘉乱后废。
- ^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第46页。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50页。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51页。
- ^ 西晋略阳郡无陇城县,《魏书·地形志》记载“陇城,前汉属天水,后汉属汉阳,晋罢,后复属”,当晋王司马保据陇右时设立。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58页引《晋书·刘曜载记》。
参考资料
编辑书籍
编辑-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牟发松、毌有江、魏俊杰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2010
-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台北:鼎文书局,1987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