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语
爱尔兰语,又称“盖尔语”(爱尔兰文:Gaeilge)是凯尔特语族—海岛凯尔特语支—盖尔亚支下的一种语言,与同属凯尔特语族的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以及苏格兰盖尔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爱尔兰语 | |
---|---|
Gaeilge | |
发音 | ˈgeːlʲgʲə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爱尔兰共和国 英国北爱尔兰 |
区域 | 爱尔兰岛 |
族群 | 爱尔兰人 |
母语使用人数 | 母语者:17万;课外日常使用者:7.3万。 第二语言人数:未知。 爱尔兰:1,761,420名三岁以上的人声称能够说。(2016) 北爱尔兰:228,600名三岁以上的人(12%)能够说。(2021) 美国:18,815人。 |
语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爱尔兰 北爱尔兰[1] 欧洲联盟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ga |
ISO 639-2 | gle |
ISO 639-3 | gle |
ELP | Irish |
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与北爱尔兰[1]的官方语言。然而,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母语实为爱尔兰第二官方语言——英语,爱尔兰语作为主要语言的通行范围仅限于爱尔兰西海岸的一些地区。在有关母语复兴运动的讨论中,最常提到的两个例子便是希伯来语和爱尔兰语,二者相较之下,希伯来语因为以色列建国后以其为官方语言,成为少数成功复兴的语言之一,而爱尔兰语的母语运动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一个失败的例子[2]。
字母
编辑爱尔兰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分为新拼字法和旧拼字法。
新拼字法
编辑爱尔兰语字母 | |||||||||||||||||||||||||||||
---|---|---|---|---|---|---|---|---|---|---|---|---|---|---|---|---|---|---|---|---|---|---|---|---|---|---|---|---|---|
A | a | (Á | á) | B | b | C | c | D | d | E | e | (É | é) | F | f | G | g | H | h | I | i | (Í | í) | J | j | K | k | L | l |
M | m | N | n | O | o | (Ó | ó) | P | p | Q | q | R | r | S | s | T | t | U | u | (Ú | ú) | V | v | W | w | X | x | Y | y |
Z | z |
旧拼字法
编辑An Cló Gaelach (老盖尔类型)
编辑注:ḃ, ċ, ḋ, ḟ, ġ, ṁ, ṗ, ṡ, ṫ 在现代爱尔兰语被字母 bh, ch, dh, fh, gh, mh, ph, sh, th 所取代。
Ogham
编辑历史
编辑此章节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月16日) |
爱尔兰人的先民主要是属于凯尔特部落群的盖尔人,并吸收有伊比利亚人、诺曼人、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成分。伊比利亚人是爱尔兰岛上最早的居民,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盖尔人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来到爱尔兰岛(也有学者认为这批盖尔人系来自苏格兰)。他们同化了居住在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并成为爱尔兰民族的基础(穆立立 2000)。多数的历史学家相信,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盖尔人就开始在爱尔兰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杜昆2000)。因此,爱尔兰语有着相当长远的历史。
起源
编辑虽然爱尔兰岛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定居,不过,和爱尔兰语相关的文字纪录,却一直要等到公元4世纪左右才出现。现存关于爱尔兰语最早的纪录,是在一种被称之为“欧甘”(Ogham)的特殊石头上发现的,透过在这些石头上所刻写的文字,语言学者可以找到和原始爱尔兰语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3]。
432年,圣派特瑞克从欧洲大陆抵达了爱尔兰,同时也开始了将这些盖尔人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一般相信,圣派特瑞克是将罗马字母介绍到爱尔兰的第一个人。经由这些以罗马字母书写的文字纪录,比如说爱尔兰传教士在经书边缘所写的一些诗歌(其中以《凯尔经》最为有名),我们在今天才可以对早期克尔特人的部分口语文学传统,有某种程度的认识[4]。
事实上,如果从书面文学的观点来看,爱尔兰文学的历史算是相当久远。Bradaigh(2000)就认为,在欧洲可以发现的最早书面文学,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以古典希腊文写成的,再来则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以拉丁文写成的作品。而西欧出现的第三个书面文学传统,就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一些口传文学作品了。
扩散
编辑在爱尔兰人转化为基督徒以后,随着这群人之足迹的扩展,他们一方面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建立新的据点,而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原来居住在该地的皮特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将这些皮特人转化为基督徒。大概在公元6世纪中叶左右,不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化、语言等层面,爱尔兰人都已经在苏格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在苏格兰人所使用的“苏格兰盖尔语”中,我们都还可以找到不少和爱尔兰语类似的词汇。事实上,所谓“Scot”这个词汇,一开始正是罗马人用来称呼从爱尔兰入侵到苏格兰的这群盖尔人的,到后来则变成是描述“海外爱尔兰人”的一个词汇(O'Donnaile nd)。
在公元9世纪左右,爱尔兰语已经扩张到苏格兰的大半部、英格兰的北部、以及曼岛等地区。公元852年,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入侵爱尔兰,双方并在914年展开了一场时间几乎长达100年的战争。无论如何,当维京人于1014年在都柏林附近被击溃的时候,爱尔兰语已经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势语言,这也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上爱尔兰语发展的最高峰(Wikipedia 2005b;O'Donnaile nd)。
式微
编辑诺曼人入侵
编辑1169年,完成对威尔士的“诺曼征服”不久的安茹王室派兵侵略爱尔兰,爱尔兰人也因此展开了爱尔兰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反抗运动。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正式成为爱尔兰君主(Bradaigh 2000;杜昆 2000)。这些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入侵者,多数都是使用诺曼法语(Norman-French),少数则是使用英语。由于他们的人数不算太多,因此受到影响的主要区域是在都柏林附近,至于在爱尔兰的其他区域,爱尔兰语依旧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O'Donnaile nd)。
然而,随着英格兰人统治的深化,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英语慢慢取代了爱尔兰语的地位。1367年,英格兰人通过了“基尔肯尼法案(Statutes of Kilkenny)”,该法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盎格鲁化爱尔兰,企图大力压制爱尔兰人的语言和习惯(Bradaigh 2000)。1601年,爱尔兰人反抗英国的企图再一次失败,在这一年以后,爱尔兰本地贵族的力量几乎完全被瓦解掉。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奥利弗·克伦威尔率英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国统治之下(Wikipedia 2005b;O'Donnaile nd;杜昆 2000)。
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农民(O'Donnaile nd)。
国民教育体系和大饥荒
编辑然而,19世纪上半叶的两个事件,却把爱尔兰语几乎完完全全地从爱尔兰连根拔除,一个是1831年开始实施的初级教育体系,另一个则是爆发于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
1831年,英国政府开始在爱尔兰建立“国民教育体系”,完全以英语当作该教育体系的媒介语言。虽然爱尔兰语是半数以上之学童在家庭中的母语,然而,爱尔兰语却不被允许在教育体系中出现。学生如果用爱尔兰语交谈,不但会被老师嘲笑、羞辱,甚至还会被要求在脖子上挂一个“从此不说爱尔兰语”的警告牌(Bradaigh 2000;施正锋 2002)。Bradaigh (2000)这样评论这个所谓的“国民学校”:“这根本就不是‘国民(national)’学校,而完完全全是盎格鲁化的工具”。
1845年,由于马铃薯致病因而腐烂歉收,爱尔兰面临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马铃薯饥荒,估计有150万人被夺去生命,另外有100多万人被迫离乡背井,离开爱尔兰,通常他们远赴北美(杜昆 2000)。这次饥荒对爱尔兰语的前景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发生饥荒的地区都是爱尔兰最贫穷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都是爱尔兰语的使用区域,因此,使用爱尔兰语的实质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Wikipedia 2005a)。另一方面,这次饥荒也几乎摧毁了爱尔兰人对于自己之母语的信心,在这之后,他们在想法上也接受了统治者的意识型态,自己打从心底将爱尔兰语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而将使用英语视为是进步的表征(Bradaigh 2000)。
复兴运动
编辑时代思潮的鼓动和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
编辑尽管处于如此的劣势,仍然有一些爱尔兰人对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相当程度的坚持,甚至在19世纪中叶逐渐滋生了现代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思潮的鼓动以及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诚如周惠民(1998)所指出的,“19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内容较以往不同,造成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对政治的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争取民权的理念在欧洲各地兴起,法国大革命是一个例证,德意志地区乃至英格兰本身也都有工人及农民运动,爱尔兰地区自然不能幸免。”
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许多中产阶级的爱尔兰子弟也开始投入知识的活动,这些知识分子就成了追求民族平等的主要推动力量,丹尼尔·奥康诺(Daniel O'Connell)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身为律师的奥康诺基本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直希望以体制内的手段争取爱尔兰人的权利。然而,他的要求却得不到伦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新一代的民族运动者又主张以较积极的动作争取自由,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大方向于是慢慢转变,开始出现以体制外方式争取独立自主的声音(周惠民 1998)。
1830年前后,整个欧洲大陆弥漫着一股革命的风潮,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等地都发生了反王室的行动,爱尔兰青年也受到风潮的影响,仿效意大利的做法,成立了“青年爱尔兰(Young Ireland)”组织,希望以武力推翻英格兰人的统治。他们于1848年爆发短暂的革命,但却随即被当局所压制(周惠民 1998)。
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气氛下,某些有识的爱尔兰人展开了爱尔兰语的复兴运动。
爱尔兰文艺复兴
编辑1884年,爱尔兰运动协会(Gaelic Athletic Association)宣告成立,也为接下来被历史学者称之为“盖尔语复兴”的爱尔兰语言运动揭开了序幕。1893年,以振兴爱尔兰语为主要目标的“盖尔联盟”在爱尔兰作家德格拉斯·海德的号召下正式成立。该联盟的主要目标有二:第一,保存爱尔兰语为民族语言,并推广使之成为日常语言;第二,研究并培植爱尔兰文学。“爱尔兰联盟”大力提倡本土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风俗等。海德曾发表著名的演说〈解除盎格鲁化之必要〉,指出放弃爱尔兰语等于放弃一个独立民族的自尊。但他也同时声明,解除盎格鲁化成分,并不是反对学习英国人的长处,而是要告诫爱尔兰人:遗忘爱尔兰的特色,并任意模仿英国人是愚蠢的(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177)。
“爱尔兰联盟”的发展颇为迅速,在短短5年内就已经有600个登记有案的分支机构,免费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爱尔兰语教学课程。由于该联盟的大力鼓吹,以爱尔兰语当作书写媒介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上,爱尔兰作家更有着相当亮丽的成绩单。此外,以爱尔兰语印刷的期刊和报纸,也开始在爱尔兰出现,这些出版品对于爱尔兰语的推广,扮演了相当程度的重要角色(黄宣范 1995,177;Irelandseye.com nd)。
1904年,著名的实验性剧院阿贝戏院在都柏林成立,这是整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在戏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院。该剧院的前身是费兄弟(William and Frank Fay)所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剧团(W. G. Fay's Irish National Dramatic Company)”和由诗人叶慈、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等所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院(Irish Literary Theatre)”,后来两家合并,成立了阿贝剧院作为实验阵地。阿贝剧院坚持演出叶慈、约翰·米林顿·辛格、肖恩·奥凯西等剧作家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爱尔兰戏剧,使阿贝剧院在全欧洲赢得了声誉(Wikipedia 2005c;张全全 2000)。
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爱尔兰语在1909年成为爱尔兰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当时新成立的爱尔兰国立大学规定懂爱尔兰语为学生的入学条件之一(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同时,这个在文化艺术上追求民族尊严的语言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也和崛起中的爱尔兰政治运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该语言运动中的许多参与者,比如说康斯格尔(Liam Mac Cosguir)、布莱思(Earna'n de Blaghd)等人,不但积极追求于独立之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同时也在爱尔兰独立建国以后的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Wikipedia 2005a)。
独立建国后的发展
编辑虽然爱尔兰语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但是自建国以来,基于仍与英国维持关系,爱尔兰人主要仍然使用英语。爱尔兰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的人数却不断在下降,在主要媒体、电视台、报纸、电台都是以英语为主,许多爱尔兰人也收看来自英国的电视节目和美国电影。但报纸通常有爱尔兰语专栏,在大选期间各党派候选人也会上爱尔兰语电视台TG4以爱尔兰语进行辩论。近二十年来,许多由志愿团体所成立的私立学校规定以爱尔兰语作为工作语言,截至2011年3月止,爱尔兰全境共有211所这类的中小学,共计4000位学生。
目前爱尔兰仅有部分地区主要语言为爱尔兰语,主要在西部郡以及一些零星社区,约9万多人,占爱尔兰共和国人口2.1%,其他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在2011年国会大选中,后来胜选担任总理的爱尔兰统一党党魁恩达·肯尼(他本人精通爱尔兰语)在选举前,宣示要将爱尔兰语从必修改为选修,但是此举引来许多批评和争议,反对者认为这将让爱尔兰语彻底灭亡。[5]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根据2022年北爱尔兰身份与语言法,爱尔兰语正式成为北爱尔兰的官方语言,获得与英语平等的地位。
- ^ (黄宣范 1995,177)
- ^ Wikipedia 2005a;O'Donnaile nd
- ^ Wikipedia 2005b;O'Donnaile nd
- ^ 本土語變選修,愛爾蘭語恐消失.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来源
编辑- FitzGerald, Garret. 2003. Irish-speaking in the Pre-famine Period: A Study Based on the 1911 Census Data for People Born before 1851 and still Alive in 1911. Dublin: Royal Irish Academy.
- Goldenberg, Lisa. 2002.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Irish Language in the Northern Ireland Conflict. Dublin: Columba Press.
- Hainle, Cathal G. O, and Donald E. Meek. eds. 2004. Unity in Diversity: Studies in Irish and Scottish Gaelic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ublin: School of Irish, Trinity College.
- Murchaidh, Ciaran Mac. eds. 2004. Who Needs Irish?: Reflec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rish Language Today. Dublin: Veritas.
- Watson, Iarfhlaith. 2003. Broadcasting in Irish: Minority Language, Radio, Television and Identity. Dublin: Four Courts.
- 吴潜诚,1999,航向爱尔兰:叶慈与塞尔特想像。台北:立绪。
- Bradaigh, Sean O. 2000. An Ghaeilge: Why It Is so Important [online]. np: IrelandOn-line, [cited 23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 杜昆,2000,爱尔兰历史 [online]。台北: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引用于 2005年2月23日]。万维网网址:[2][永久失效链接]。
- 黄宣范,1995,语言与族群意识,见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页174-228。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 Irelandseye.com. nd. A History of the Irish Language [online]. np: Irelandseye.com, [cited 23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穆立立,2000,爱尔兰人 [online]。台北: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引用于2005年2月23日]。万维网网址:[4][永久失效链接]。
- O'Donnaile, Antaine. nd. The History of Irish. In Irish Gaelic [online]. np: BBC Homepage, [cited 24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施正锋,2002,北爱尔兰的语言政策,见施正锋个人网站:各国语言政策研讨会 [online]。台北:淡江大学。[引用于 2005年2月18日]。万维网网址:[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ikipedia. 2005a. Irish Language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1 February [cited 21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ikipedia. 2005b. History of Ireland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5 February [cited 28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ikipedia. 2005c. Abbey Theatre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8 February [cited 23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全全,2000,阿贝剧院 [online]。台北: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引用于2005年2月23日]。万维网网址:[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周惠民,1998,有关北爱尔兰问题的讨论 [online]。台中县沙鹿镇:静宜大学。5月23日 [引用于 2005年1月3日]。万维网网址:[11]。
外部链接
编辑- (繁体中文)施正锋:北爱尔兰的语言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周惠民:有关北爱尔兰问题的讨论
- (英文)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上关于爱尔兰语的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