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年楊德昌導演電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英语: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于1991年上映,由杨德昌执导的台湾史诗青少年犯罪剧情电影,本片改编自1961年发生于台湾台北市牯岭街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杨德昌
监制詹宏志
江奉琪
制片余为彦
吴庄
编剧杨德昌
阎鸿亚
杨顺清
赖铭堂
主演杨静怡
张震
张国柱
金燕玲
倪淑君
徐明
金士杰
邓安宁
王柏森
配乐詹宏远
摄影张惠恭
剪辑陈博文
制片商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杨德昌有限公司
片长237分钟
产地 台湾
语言国语
粤语
上海话
台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台湾
  • 1991年7月27日 (1991-07-27)

 法国:1992年4月22日 (1992-04-22)
 日本:1992年4月25日 (1992-04-25)
 英属香港:1992年5月29日 (1992-05-29)[1]
 瑞典:1992年12月25日 (1992-12-25)
 英国:1993年3月12日 (1993-03-12)
 美国:2011年11月25日 (2011-11-25)
台湾:2016年11月11日 (2016-11-11)(25周年4K修复版)
发行商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预算$25,000,000
票房$9,368,930[2]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誉为台湾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上映前,民生报曾在头版报导此片特殊的选角方式,但角色一直无法确定,过于仓促之下,曾一度暂时停止拍摄计划。饰演演员的选角、制作技术的繁杂及拍摄资金的衔接方面,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与挑战,总共历时110个工作日,才将本片拍摄完成。美国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英语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song)》中的一句歌词“a brighter summer day”,则撷取成为本片的英译片名。

上映后,该片角逐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然而未获提名。2016年3月22日,美国艺术电影碟商标准收藏发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4K数位修复版影碟[4],此一修复计划耗时超过十年,是该片首度正式发行DVD蓝光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2022年《史上最伟大的视听电影英语The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评选中排名第78位,是四部入选的华语电影之一,杨德昌的《一一》也入榜在内。[5]

剧情简介 编辑

 
小四与小明

1960年代初期的台北市的南海路附近,父亲(张国柱)是公务员,母亲(金燕玲)是老师,小学成绩很优秀的男主角小四(张震),在初中联考时却意外失常,只好先进建中夜校,准备明年插班考回日间部。然而他在学校医务室里认识了同学小明(杨静怡),为她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的小流氓结怨。但小明因家贫而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所以换过很多男友,小四虽然知道,却又不愿相信。

为小明杀了眷村帮派份子,躲到台南避锋头的青年哈尼(林鸿铭),回台北时对小四却很友善,因为他相信小四能让小明幸福,小四也被哈尼的风采吸引。无奈为了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角逐,眷村帮首领山东(杨顺清)伪造车祸,害死了哈尼。这时,小四父亲也因为不配合上司贪污,遭陷害而被警备总部拘禁讯问,经过数日拘禁与疲劳讯问后,离开时已完全变成一个懦弱乡愿的人。遇到校方对小四无理刁难,他只会求情而无心争辩。

历经哈尼的死、退学和父亲的变化,让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小四焦躁不安,他想要借由考上建中日间部,给自己出一口气,实际上整颗心,都悬在小明身上。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马(谭至刚)已经悄悄与小明交往,已经失心疯的小四,希望借由惩罚小马来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可是当他带刀出门堵在校门口,小马早已离开,反而遇到了小明。小四依然想挽回小明,告诉她:“你所有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只有我可以改变你的世界,只有我可以帮助你,现在我就是HONEY。”历经人生波折的小明很冷静的告诉他:“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小四无法忍受这句实话,盛怒之下杀死小明,并被捕入狱。 

乐团好友小猫王(王启赞)去探视小四时,被禁止见面,只留下录音带告诉小四,猫王艾维斯·普莱斯里已经回信,说他很高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都有人喜欢听他的歌。可是这卷录音带,被监狱管理人员顺手丢进了垃圾桶。连同里面那首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还有歌词中“A Brighter Summer Day”(本片英译片名)所描述的青春岁月,通通被大人丢进了垃圾桶,这也就是戒严时代台湾人青春的结局。

小四遭法院一审死刑宣判,为国民政府迁台后首件少年刑事杀人事件,震惊当时社会。二审高院更审为十五年有期徒刑。最终,小四的母亲在家晾衣,痴视着小四的卡其衬衫良久,广播中传来新一届大学联考放榜名单,镜头渐暗落幕。

人物角色 编辑

角色名称 演员 备注
小四家
张举 张国柱 公务人员,小四的父亲
金老师 金燕玲 学校老师,小四的母亲
张娟 王琄 大学学生,小四的大姐(老大)
张翰 张翰 高中学生,小四的大哥(老二)
张琼 姜秀琼 高中学生,小四的二姐(老三)
张震/小四/86089 张震 初中学生(小四)
张云 赖梵耘 小学学生,小四的小妹(老幺)
小四同学
小马 谭至刚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王茂/小猫王 王启赞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飞机 柯宇纶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三角裤 张明新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肉弹 戎俊龙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小虎 周慧国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毛兽 何青祥 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
刘清琪 小虎帮众
蔡昌达 小虎帮众
李忠明 小虎帮众
小公园太保帮
Honey 林鸿铭 小公园太保帮
二条 王宗正(王柏森) 公园帮小太保
滑头 陈宏宇
小翠 唐晓翠 小公园太保帮
颖颖 江明颖 小公园太保帮
蚯蚓 杨天祥 小公园太保帮
廖小维 小公园太保帮
林正菁 小公园太保帮
李明勋 小公园太保帮
陈泰松 小公园太保帮
电星合唱团
徐庆复 主唱
张祥麟 吉他
高宗保 贝斯
陈体强 鼓手
小公园合唱团
曹子文 吉他
刘名振 贝斯
张逸群 鼓手
袁凌 钢琴
萧艾 冰店老板娘
陈希圣 瞎子飞官
二一七太保帮
山东 杨顺清 二一七太保帮
小神经 倪淑君 二一七太保帮
卡五 王维明 二一七太保帮
记分小妹 王嘉玮 二一七太保帮
光头 王也民 二一七太保帮
西部 曲德海 二一七太保帮
嘴子 刘亮佐 二一七太保帮
鸟八 程健雄 二一七太保帮
李明哲 二一七太保帮
石沛民 二一七太保帮
林煜成 二一七太保帮
锺宜成 二一七太保帮
何嘉贤 二一七太保帮
南海路太保帮
叶子 沈斻 南海路太保帮
颗星 傅仰晔 南海路太保帮
万华市场流氓
马车 陈以文 万华市场流氓
师爷 李清富 万华市场流氓
文旦 林仁杰 万华市场流氓
吗啡 郑源成 万华市场流氓
两光 蔡奕钦 万华市场流氓
猪镖 阎国强 万华市场流氓
尿布仔 殷玉龙 万华市场流氓
郑康年 万华市场流氓
徐贤良 万华市场流氓
黄荣火 万华市场流氓
胡宁远 万华市场流氓
罗仲宏 万华市场流氓
汤志坚 万华市场流氓
曾千虹 万华市场流氓
小明家人
张盈真 小明的母亲
刘子明/小明 杨静怡
金士杰 小明的七舅
林丽卿 小明的七舅妈
方太太 陆秋云
老月 陈良月
角色名称 演员 备注
小医生诊所
赖德南 老医生
施明扬 小医生
香莉 陈湘琪 未婚妻
陈立美 护士
小四同学家长
萧志文 小马的母亲
吕德明 飞机的父亲
小四亲人同学
夏师母 唐如韫
汪国正/汪狗 徐明
汪妻 蔡琴
陈公 段锺沂
陈太 曹金玲
章可中 小四大姐男友
胡成融 汪狗的朋友
刘婉真 汪狗的朋友
李婠华 汪狗的朋友
李以须 汪狗的朋友
小四邻居
胖叔 卓明
张文燕 胖叔太太
赵班长 李龙禹
萧莲莲 胖叔的女儿
建中
沈永江 训导主任
胡翔评 教官
孟骐良 训育组长
林如萍 护士
红豆冰 黄淑娟
阎鸿亚 国文老师
范洪生 工友
马汀尼 数学老师
史良骐 导师
蒋沅 老师
雷寅雄 男体育老师
赵欣然 女体育老师
寄车处管理员
吴功 寄车处管理员
林维 寄车处管理员
植物园情侣
杨立平 植物园情侣
周慧玲 植物园情侣
片厂
邓安宁 导演
郭昌儒 场务领班
石明玉 女明星
林恒正 男明星
石依华 副导演
舒国治 摄影师
高妙慧 制片老板娘
茅新蟾 化妆
方静琦 场记
警总
余为彦 主任
李敏男 工友
李自强 受刑人
王道南 组员
吴庄 组员
吴乐勤 组员
警局
侯德健 警官
郎祖筠 女警
陈来福 刑警
汤湘竹 刑警
少年组
刘长灏 组长
谢鸿钧 组员
段锺璋 组员
教堂
陈牧师 陈立华
孙宝贵 管理员
蒋薇华 管理员
中山堂管理员
阎崇圣 中山堂管理员
魏明明 中山堂管理员
王其洋 中山堂管理员
郑康年 中山堂管理员

按电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制作 编辑

取景 编辑

整个舞台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厅舍取景,也曾赴九份金瓜石屏东等地区拍摄,构筑出1960年代台北市古亭区的风光,及早期台湾社会实际的生活面貌。

原声带 编辑

曲目 歌曲名称 演唱者
1. Why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2. Poor little fool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3. Angel baby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4. Don't be cruel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5. Mr. Bule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6. Why(Guitar Instrumental)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7.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8. This magic moment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9. Only the lonely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10. Never be anyone else but you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11. Peggy Sue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12.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Guitar Instrumental)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主题 编辑

根据影评家戈弗瑞·切斯(Godfrey Cheshire)的观点,这部电影呈现出“两个面孔,就像它有两个标题一样”的特点,这是因为电影在播放过程中突然改变了情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初是个充满紧张和暴力的青少年帮派故事,却在后半部转变成更内省和以家庭为导向的电影。主人公被动地目睹他的父亲被指控成间谍、他的兄弟债台高筑,他的母亲默默承受着苦痛。切斯特解释了这种“面孔”的转变:[7]

“外在”的面孔,是对一个所有正当权威都已经被侵蚀或破坏的社会的高度批判性看法,这是非常儒家的关切,以至于像小四这样的年轻人可以被投入到电影中的中文标题所指示的暴力螺旋中,该标题翻译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指的是一起臭名昭著的犯罪事件,它是电影灵感的来源。与此同时,“内在”的面孔,由1960年艾维斯·普里斯莱的经典歌曲《今夜你寂寞吗?英语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歌词指示,该歌曲仅为电影命名,与台湾无关,但却更多地与一种不受时间或地点约束的状态有关:包括在青少年的孤独、忧郁和渴望。

[7]

电影叙述了台湾在国共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以及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岛屿十年间所发生的国籍认同、文化及年龄分歧等议题。故事的焦点集中在青少年角色身上,他们深受家庭流亡、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青春爱情和友谊的波动,以及社会错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的青少年帮派在成年罪犯的赞助下,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电影中的成年人如小四的父亲,则受到自身社会地位和工作的限制,以及对金钱的需求和单调的职业所影响。同时,中国人、台湾人和日本居民之间的种族和阶级紧张关系,加上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整个背景的复杂性。[7]

回响 编辑

票房 编辑

1991年 编辑

本片于1991年7月27日-1991年9月19日上映,总票房为9,368,930元[8]

2016年 编辑

数位修复版于2016年11月11日-2017年2月3日上映,总票房为2,718,213元[9]

批判性评价 编辑

这部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在金马影展亚太影展、《电影旬报》大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多个奖项。电影经过三次剪辑,分别是原始的237分钟版本、三小时版本和较短的127分钟版本。[10]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电影数据表“TSPDT”的评论列表中被评为有史以来第110受赞誉的电影[11],同时也是自1991年以来最受赞誉的电影。在烂番茄上根据24则评论,该电影获得了100%的完美评分,平均得分为9.40/10。该网站的评论共识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和艺术成就,描绘了青春、理想、暴力和政治在一种忧郁而温柔的光线下,最终呈现对台湾身份的复杂肖像。”

纽约时报》的A.O.史考特英语A._O._Scott在他2011年的评论中写道:“在技巧的各个方面——从烟熏色彩和熙攘、离心构图到故事结构和表演的情感精确度——这部电影是绝对的巧妙之作。”大卫·柏德威尔英语David_Bordwell认为这是他最喜欢的杨德昌电影之一,并将其选为1990年代最佳电影之一。[12]他认为:“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杨德昌结合了他所看到的,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其他台湾新电影所显现的一些摄影和舞台倾向。”[13]他还指出:“行动的广度是非凡的,对日常生活矛盾拉力的感觉逐渐浮现......结果是对青少年激情的冷眼看待,是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的现实观。”[14]

约瑟夫·罗森堡英语Jonathan Rosenbaum在2004年将其列为他最喜爱的100部电影之一[15],并认为它是最伟大的台湾电影,同样将其列为1990年代最佳电影之一,赞扬其“小说般丰富的角色、背景和环境、对物品的使用、在台湾新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养子不教谁之过》相比,二者都在“夜间抒情和宇宙般的绝望”中有着相似的要素。[16]在《电影评论》的1990年代最佳电影投票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7位评论家、学者和策展人视为1990年代最佳或最被低估的电影之一,其中包括芝加哥电影中心的前策展人芭芭拉·夏尔斯,他将其列为1990年代的最佳电影,称其为“通过其深刻的个人观察而改变叙事的电影,以及通过其坚定的力量牢牢地抓住情感和想像力。”[17]艾瑞·阿斯特英语Ari Aster在2018年《大师之选》中将其列为他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并评论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令人惊叹的黑帮史诗片。我不知道你怎么看,而不被说服你正在观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它就像是《教父》一样。”[18]

奖项 编辑

奖项 入围者 结果
最佳剧情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获奖
最佳导演 杨德昌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张国柱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张震 提名
最佳女主角 杨静怡 提名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 提名
最佳女配角 姜秀琼 提名
最佳原著剧本 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铭堂 获奖
最佳摄影 张惠恭 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 余为彦 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 余为彦杨德昌 提名
最佳录音 嘉禾录音室杨伟强 提名
  • “最佳影片奖”
  • “评审团特别大奖”
  • “国际影评人奖”(费比西奖)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书籍 编辑

出版时间 书名 作者 性质 出版公司 ISBN
1991年6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鸿鸿/杨顺清/赖铭棠 电影剧本 时报文化 ISBN:9789571302645
1991年7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吴淡如 电影改编小说 远流出版公司 ISBN:9789573212430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香港电影票房 1992 〔华语电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影票房全纪录〉
  2. ^ 1991年台湾票房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3-05.,〈台湾电影数据库
  3. ^ 建國中學學生的少年殺人事件簿(管仁健/著). [201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4. ^ 該影碟在CC官方網站的產品介紹頁面(英語).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5. ^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BFI.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英语). 
  6. ^ 島國拾影:楊德昌的《牯嶺街》影迷地圖. [201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7. ^ 7.0 7.1 7.2 A Brighter Summer Day: Coming of Age in Taipei 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3981-a-brighter-summer-day-coming-of-age-in-taipe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1991年台湾票房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3-05.,〈台湾电影数据库
  9. ^ TFAI票房公告.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10. ^ Guling Jie Shaonian Sha Ren Shijian - Film (Movie) Plot and Review - Publications. www.filmreference.com.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11. ^ TSPDT - 1,000 Greatest Films (Table). TSPD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英语). 
  12. ^ Film Comment's Best of the Nineties Poll: Part One. Film Commen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13. ^ A BRIGHTER SUMMER DAY: Yang and his gangs. Observations on film ar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14. ^ Two Chinese men of the cinema. Observations on film ar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15. ^ 1000 Favorites (A Personal Canon), part three | Jonathan Rosenbaum. jonathanrosenbaum.ne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16. ^ A Last-Minute Tip for Chicagoans: A BRIGHTER SUMMER DAY (Doc Films, May 18, 7 PM) | Jonathan Rosenbaum. jonathanrosenbaum.ne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17. ^ Film Comment's Best of the Nineties Poll: Part Four. Film Commen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英语). 
  18. ^ Ari Aster's Top 10.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April 23,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