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弼(9世纪—925年12月28日[1]),五代十国前蜀大将。

他本名魏弘夫,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军事统帅和养子,封巨鹿王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为顾彦晖效力时又作顾琛。王建子王衍年间,王宗弼的权力继续上升,封齐王咸康元年(925年),前蜀军在数次关键战役中败于来伐的后唐军,王宗弼迫使王衍投降,希望可以维持自己在西川的势力。但后唐军的招讨副使郭崇韬认为王宗弼不可靠,处决了他。

早年 编辑

王宗弼本名魏弘夫。[2]生年不详,是许州人。[3]

魏弘夫隶属忠武军。王建讨伐王仙芝尚君长等人时,魏弘夫都在军中。光启三年(887年),王建统领阆州,自称刺史,补魏弘夫为义勇都十将,收为养子,赐名王宗弼。[2]十一月,王建想接受养父西川监军宦官田令孜的召唤去效力田令孜的哥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王建把大部分家人托付给盟友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带着从子王宗鐬和养子王宗弼、王宗瑶王宗侃王宗弁前往成都[3]

随后,陈敬瑄反悔了,想阻止王建来成都,王建与他决裂,[3]发动战事,最终于大顺二年(891年)取胜并掌控了西川。[4]改王宗弼为左骁骑都知兵马使,累迁嘉州眉州刺史。[5]

唐朝年间效力王建、顾彦晖 编辑

王建取西川期间,顾彦朗死了,弟弟顾彦晖继承了东川。[4]王建和顾彦朗在神策军共事时是朋友,王建不想在顾彦朗在世时夺取东川,但顾彦朗一死,他就动了心思,而表面上仍和顾彦晖结盟。[6]当年十二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攻东川,顾彦晖向王建求援。王建派华洪李简、王宗侃、王宗弼前去,却密令他们:“你们击败敌军后,顾彦晖一定会邀你们赴宴。你们要请求在军营设宴,趁机抓住他,这样我们就不用再多余打一仗了。”西川军击败山南西道军并迫其撤退后,顾彦晖果然计划如此设宴,但王宗弼却不知何故把计划泄露给了他,[2]顾彦晖称病拒绝离开军部梓州。两川间的联盟就此终结。[4]

乾宁二年(895年)十二月,当王建与顾彦晖酣战时,攻打果州,王宗弼作为别将,在飞鸟掠地,被顾彦晖所俘。[7]顾彦晖责怪王宗弼身为大将不能谏止王建来讨,王宗弼对以先前泄谋之事,顾彦晖笑了,释放了他,还收他为子,改名顾琛。[6]但此时顾彦晖已经山穷水尽,他本人及盟友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屡败于王建,梓州被围,外无援军。[8]四年(897年)十月,顾彦晖召集家人和养子,准备集体自杀。但在自杀前,顾彦晖说顾琛成为养子的时间不长,没必要同死,指着城墙的缺口让他离开。[6]顾彦晖养子顾瑶(《九国志》作顾彦晖弟顾彦瑶)杀了顾彦晖、顾彦晖诸子及其余顾氏族人,然后也自杀。[8]

顾琛恢复王宗弼之名,重归王建帐下。王建待他如初。[2][5][9]

辅佐王建 编辑

第二年,王建又令王宗弼将上军,光化年间再授嘉州刺史。[5]

天复七年(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自称皇帝,时为蜀王的王建最初和淮南节度使弘农王杨渥一同声明寻求和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结盟讨伐后梁,复辟唐朝。但后梁的封臣们并未随声明而倒戈,王建便自行建立蜀国,史称前蜀,自称皇帝。[10]王宗弼继续在前蜀军中效力。[9]武成元年(908年)封巨鹿郡王,代王宗裕天贞军节度使[5]直至三年(910年)又被王宗裕取代。[11]

永平元年(911年),李茂贞背盟攻打前蜀。十月,身为开道都指挥使的王宗弼奉命率军抵抗,败岐将刘知俊,十一月又败岐兵于金牛,拔十六寨,俘斩六千余级,擒其将郭存等。其他前蜀将领也分别击败其他岐将,岐军被迫撤退。[12]

光天元年(918年),时任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的王宗弼正对岐作战时,王建病重。他认为王宗弼沉静而有谋略,适合辅佐太子王宗衍治国。他把王宗弼从北疆召回,命他为马步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王建临死时,内飞龙使宦官唐文扆企图政变夺权,王宗弼等三十余人到朝堂,因唐文扆矫命,不得入见,但他的下属内皇城使潘在迎却向王宗弼等高官告密,王宗弼等遂推门而入,言唐文扆之罪。唐文扆被贬为眉州刺史,又流放雅州。王建把王宗衍托付给了王宗弼、王宗瑶、其他养子王宗绾王宗夔和宦官内枢密使宋光嗣。王建驾崩,王宗衍改名王衍继位,以王宗弼为太师兼中书令。[2][13]

辅佐王衍 编辑

王衍继位后,唐文扆被处死,王宗弼用事,趁机贬宰相张格为茂州刺史,杨玢许寂潘峤等都以张格一党为名被贬官,后再贬张格为维州司户,张格的势力从此日益衰微。[14]

七月,王衍以王宗弼为巨鹿王,又拜王宗弼为宫城内外都指挥使,托以政务。王宗弼凭受贿和个人好恶行政,王衍不理政事,这被视为前蜀衰落的开端。[15]九月,宋光嗣也把判六军权让给王宗弼,获准。[2][13]王宗弼后又被晋为齐王[9]

乾德五年(923年),前蜀东北面的主要敌人后梁已被后唐庄宗所灭。[16]六年(924年)五月,庄宗派李严出使前蜀,名为建立友好关系,实则刺探。李严回唐后,报告说王宗弼和宋光嗣治理下的前蜀已经腐败,王衍无能,易于击破。[15]而九月,王建的另一养子王宗俦认为王衍失德,建议王宗弼废掉王衍另立新帝。王宗弼犹豫不决,王宗俦忧愤而死。王宗弼却对宋光嗣及其同僚宦官景润澄称王宗俦想杀他们而自己阻止了这一切,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感激。王宗弼的儿子王承班听说后,却对人说:“我们家难以免祸了。”[17]

十二月,王衍命母后徐太后徐延琼(《蜀梼杌》作兄)代王宗弼为京城内外马步都指挥使,众将不平,[17]因为王建生前曾下令不能让徐家掌握军权,[13]但史书没有记载王宗弼本人的反应。

太子洗马林罕作《十在文》,称有王宗弼等十臣在,何忧社稷不安,实则反讽十人为祸乱之根。[18]咸康元年(925年),王衍忽然举觞不悦,说:“北有后唐,南有蛮诏,朕既不能吊伐,是所忧也。”时任特进、检校太傅顾在珣奏以《十在文》,后主览之大笑,赐顾在珣彩五百段,加右金吾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令所司编入国史。[19]顾在珣就此冒用林罕之文换取直言之名,将赏赐的一半给林罕,而林罕不得任用而卒。[20]

九月,后唐庄宗准备发动大举进攻消灭前蜀。此战名义上由作为名义上的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庄宗子魏王李继岌指挥,实际上由作为名义副帅、枢密使、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使的大将郭崇韬指挥。前蜀政府猝不及防,王衍不顾王宗弼和徐太后反对,坚持驾临天雄军,王宗弼说:“唐军压境,怎可去秦州(天雄军军部)?”并上表切谏,王衍生气了,将表文掷在地上。十月他离京时,后唐军刚入蜀境。武兴军节度使王承捷向王衍告急却无回音,很快投降后唐。武兴失守,王衍才有所警醒,但因为王宗弼和宋光嗣的建议,他停留在利州,派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兼侍中王宗昱前去抵抗唐军。他们遭遇唐军先锋李绍琛,被击败。[21][22]王衍害怕了,逃回成都,留王宗弼守利州以抗唐军,并命他处决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而后,宋光嗣的堂弟武德留后宋光葆、王宗侃之子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兼侍中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等多员蜀将投降。郭崇韬写信劝降王宗弼,王宗弼也开始考虑投降。他放弃利州,和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在白芀会合,将处决他们的命令给他们看,并一同计划投降。[2][17]王宗弼秘密请求为西川兵马留后,郭崇韬也答应让他做节度使。[23]

王宗弼决意把王衍交给郭崇韬,于是在十一月回到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王衍与太后亲自去慰劳,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擒住王衍、徐太后和王衍诸子,软禁于西宫天启宫,收其玺绶,其子王承涓带走了王衍的多名宠姬,王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派使者带着礼品和食物犒劳唐军,并以王衍名义写信给李严,称王衍已准备投降。[21][22]李严赶到成都面见王衍,当时王宗弼还在城上设守备,李严命王宗弼撤去防卫离开成都,以示投降诚意。王宗弼又说如果不是宋光嗣、景润澄及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蛊惑蜀主,前蜀早就能够投降了,于是杀了这些人,献首李继岌,[24][25]又与金吾卫使周彦章等杀了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等自己不喜欢的官员,[26]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等因怕死而向王宗弼行贿全家的金宝、姬妾,稍有耽误的,都被杀死。李继岌到德阳,王宗弼派颜守伦上表笺。[27]王宗弼派王承班把王衍的大批美貌姬妾、侍女连同财物送给李继岌、郭崇韬、郭崇韬子郭廷诲,[23]并请求让自己当西川节度使。[28][29]但李继岌却说:“这些东西现在是我家的了,由不得你把它们当礼物送。”[1][2][5]

李继岌到汉州,王宗弼迎谒。12月15日,李继岌、郭崇韬到达成都。王衍率前蜀百官在李严带领下正式向李继岌投降。前蜀自此灭亡。[1]

投降后唐后 编辑

郭崇韬住在王宗弼府上。与此同时,王宗弼试图说服郭崇韬让他当西川节度使,贿赂了郭很多礼物想让郭推荐自己。[2]郭崇韬假装答应,却没有行动。为了向郭崇韬施压和离间李、郭,王宗弼又与郭廷诲合谋,率一批前蜀官员面见李继岌,要求让郭崇韬当西川节度使。此举让李继岌不再信任郭崇韬了,因为他宠信的宦官李从袭先前就表示怀疑郭崇韬的忠诚。[23][28][29]而宋光葆又向郭崇韬诉说王宗弼诬害宋光嗣等人之事。李继岌遣使向王宗弼索要犒军钱数千万,但王宗弼削减之,李继岌很生气。王宗弼给郭崇韬的财物并不足以犒赏唐军,唐军士兵因此不满。综合各种情况,郭崇韬认定王宗弼不安全,必须除掉。[1]

12月28日,在征得李继岌同意后,郭崇韬以不忠的罪名拘捕王宗弼、王宗勋、王宗渥,随后杀三人及驸马都尉王承班等于球场,[2][30]族灭其家,[31]抄没家产。蜀人大恐。[23]前蜀官员痛恨王宗弼出卖国家,争着吃他的肉。[1][5]

徐双《论五代后唐征蜀之役》认为郭崇韬私自接受王宗弼贿赂并暂时允诺其担任西川节度使是为了避免继续受到激烈抵抗,后来族诛王宗弼是为了掩盖自己在受降过程中的不法行为,有杀人灭口的嫌疑。

轶事 编辑

乾德年间,有童谣说:“我有一帖药,其名为阿魏,卖与十八子。”正是姓魏者卖国于姓李者之兆,而王宗弼所为正好符合。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 ……王宗弼遣使以币马牛酒劳军,且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宗弼犹乘城为守备,严悉命撤去楼橹。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皆惶恐,倾其家金帛妓妾以赂宗弼,仅得免死。凡素所不快者,宗弼皆杀之。  辛亥,继岌至德阳。宗弼遣使奉笺;称已迁蜀主于西第,安抚军城,以俟王师。又使其子承班以蜀主后宫及珍玩赂继岌及郭崇韬,求西川节度使,继岌曰:“此皆我家物,奚以献为!”留其物而遣之。  李绍琛留汉州八日以俟都统,甲寅,继岌至汉州,王宗弼迎谒;……  王宗弼之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从袭等因谓继岌曰:“郭公父子专横,今又使蜀人请己为帅,其志难测,王不可不为备。”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侍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臣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会宋光葆自梓州来,诉王宗弼诬杀宋光嗣等。又,崇韬征犒军钱数万缗于宗弼,宗弼靳之,士卒怨怒,夜,纵火喧噪。崇韬欲诛宗弼以自明,己巳,白继岌收宗弼及王宗勋、王宗渥,皆数其不忠之罪,族诛之,籍没其家。蜀人争食宗弼之肉。”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3. ^ 3.0 3.1 3.2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陈敬瑄恶顾彦朗与王建相亲,恐其合兵图己,谋于田令孜,令孜曰:‘建,吾子也,不为杨兴元所容,故作贼耳。今折简召之,可致麾下。’乃遣使以书召之,建大喜,诣梓州见彦朗曰:‘十军阿父见召,当往省之。因见陈太师,求一大州,若得之,私愿足矣!’乃留其家于梓州,率麾精兵二千,与从子宗鐬、假子宗瑶、宗弼、宗侃、宗弁俱西。……宗弼,许人魏弘夫;……建至鹿头关,西川参谋李乂谓敬瑄曰:‘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为公下乎!’敬瑄悔,亟遣人止之,且增修守备。建怒,破关而进,败汉州刺史张顼绵竹,遂拔汉州,进军学射山,又败西川将句惟立蚕北,又拔德阳。”
  4. ^ 4.0 4.1 4.2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以顾彦晖为东川节度使,遣中使宋道弼赐旌节。杨守亮使杨守厚囚道弼,夺其旌节,发兵攻梓州。癸卯,彦晖求救于王建;甲辰,建遣其将华洪、李简、王宗侃、王宗弼救东川。建密谓诸将曰:‘尔等破贼,彦晖必犒师,汝曹于行营报宴,因而执之,无烦再举。’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归绵州。彦晖具犒礼,诸将报宴,宗弼以建谋告之,彦晖乃以疾辞。”
  5. ^ 5.0 5.1 5.2 5.3 5.4 5.5 《九国志》
  6. ^ 6.0 6.1 6.2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作景福元年(892年)事:“彦晖请救于杨守亮,遣杨子彦戍梓,执建大将王宗弼,彦晖责曰:‘王公何以见讨?君为大将,不谏云何?’宗弼谢罪,即解缚,使就馆,帟幕衾服皆具,更养为子,改名琛。……梓有镜堂,世称其丽,彦晖尝会诸将堂上,养子瑶尤亲信,彦晖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使侍左右。尝语诸将曰:‘与公等生死同之,违者先齿“疥痨宾”!’众曰:‘诺。’及围急,瑶请聚亲信饮,得同死。彦晖顾王琛曰:‘尔非我旧,可自求生。’指颓垣令逸。”
  7.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丙申,王建攻东川,别将王宗弼为东川兵所擒,顾彦晖畜以为子,……”
  8. ^ 8.0 8.1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庚申,顾彦晖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饮,遣王宗弼自归于建。酒酣,命其假子瑶杀己及同饮者,然后自杀。”
  9. ^ 9.0 9.1 9.2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
  10.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蜀王会将佐议称帝,皆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者也。’冯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曰:‘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王不从,涓杜门不出。王用安抚副使、掌书记韦庄之谋,帅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国号大蜀。”
  11. ^ 《九国志·王宗裕传》
  12.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王宗侃遣裨将林思谔自中巴间行至泥溪,见蜀主告急,蜀主命开道都指挥使王宗弼将兵救安远,及刘知俊战于斜谷,破之。……蜀王宗弼败岐兵于金牛,拔十六寨,俘斩六千馀级,擒其将郭存等。丙申,王宗鐬、王宗播败岐兵于黄牛川,擒其将苏厚等。丁酉,蜀主自利州如兴元,援军既集,安远军望其旗,王宗侃等鼓噪而出,与援军夹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斩其将李廷志等。己亥,岐兵解围遁去。唐道袭先伏兵于斜谷邀击,又破之。”
  13. ^ 13.0 13.1 13.2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蜀主自永平末得疾,昏瞀,至是增剧。以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王宗弼沉静有谋,五月,召还,以为马步都指挥使。乙亥,召大臣入寝殿,告之曰:‘太子仁弱,朕不能违诸公之请,逾次而立之。若其不堪大业,可置诸别宫,幸勿杀之。但王氏子弟,诸公择而辅之。徐妃兄弟,止可优其禄位,慎勿使之掌兵预政,以全其宗族。’  内飞龙使唐文扆久典禁兵,参预机密,欲去诸大臣,遣人守宫门。王宗弼等三十馀人日至朝堂,不得入见,文扆屡以蜀主之命慰抚之,伺蜀主殂,即作难。遣其党内皇城使潘在迎侦察外事,在迎以其谋告宗弼等。宗弼等排闼入,言文扆之罪,以天册府掌书记崔延昌权判六军事,召太子入侍疾。丙子,贬唐文扆为眉州刺史。……丙申,蜀主诏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专委庾凝绩,都城及行营军旅之事委宣徽南院使宋光嗣。丁酉,削唐文扆官爵,流雅州。辛丑,以宋光嗣为内枢密使,与兼中书令王宗弼、宗瑶、宗绾、宗夔并受遗诏辅政。初,蜀主虽因唐制置枢密使,专用士人,及唐文扆得罪,蜀主以诸将多许州故人,恐其不为幼主用,故以光嗣代之。自是宦者始用事。六月,壬寅朔,蜀主殂。癸卯,太子即皇帝位。尊徐贤妃为太后、徐淑妃为太妃。以宋光嗣判六军诸卫事。乙卯,杀唐文扆、王保晦。……秋,七月,壬申朔,蜀主以兼中书令王宗弼为巨鹿王,……蜀主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于王宗弼。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宠任之,蜀由是遂衰。……九月,壬午,蜀内枢密使宋光嗣以判六军让兼中书令王宗弼,蜀主许之。”
  14. ^ 《十国春秋·张格传》
  15. ^ 15.0 15.1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
  16.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
  17. ^ 17.0 17.1 17.2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严因言于帝曰:‘衍童𫘤荒纵,不亲政务,斥远故老,昵比小人。其用事之臣王宗弼、宋光嗣等,谄谀专恣,黩货无厌,贤愚易位,刑赏紊乱,君臣上下专以奢淫相尚。以臣观之,大兵一临,瓦解土崩,可翘足而待也。’……蜀前山南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俦以蜀主失德,与王宗弼谋废立,宗弼犹豫未决。庚戌,宗俦忧愤而卒。宗弼谓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等曰:‘宗俦教我杀尔曹,今日无患矣。’光嗣辈俯伏泣谢。宗弼子承班闻之,谓人曰:‘吾家难乎免矣。’……乙亥,蜀主以前武德节度使兼中书令徐延琼为京城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延琼以外戚代王宗弼居旧将之右,众皆不平。……蜀主将如秦州,群臣谏者甚众,皆不听;王宗弼上表谏,蜀主投其表于地;太后涕泣不食,止之,亦不能得。……癸亥,蜀主引兵数万发成都,甲子,至汉州。武兴节度使王承捷告唐兵西上,蜀主以为群臣同谋沮己,犹不信,大言曰:‘吾方欲耀武。’遂东行。在道与群臣赋诗,殊不为意。  丁丑,李绍琛攻蜀威武城,蜀指挥使唐景思将兵出降;城使周彦禋等知不能守,亦降。……戊寅,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印节迎降,得兵八千,粮四十万斛。崇韬曰:‘平蜀必矣!’即以都统牒命承捷摄武兴节度使。己卯,蜀主至利州,威武败卒奔还,始信唐兵之来。王宗弼、宋光嗣言于蜀主曰:‘东川、山南兵力尚完,陛下但以大军扼利州,唐人安敢悬兵深入!’从之。庚辰,以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兼侍中王宗昱为三招讨,将兵三万逆战。……李绍琛等与蜀三招讨战于三泉,蜀兵大败,斩首五千级,馀众溃走。又得粮十五万斛于三泉,由是军食优足。……蜀主闻王宗勋等败,自利州倍道西走,断桔柏津浮梁;使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将大军守利州,且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李绍琛昼夜兼行趣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遗郭崇韬书,‘请唐兵不入境,当举巡属内附;苟不如约,则背城决战以报本朝。’崇韬复书抚纳之。己丑,魏王继岌至兴州,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武定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山南节度使兼侍中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阶州刺史王承岳以阶州,皆降。承肇,宗侃之子也。自馀城镇皆望风款附。……郭崇韬遗王宗弼等书,为陈利害;李绍琛未至利州,宗弼弃城引兵西归。王宗勋等三招讨追及宗弼于白芀,宗弼怀中探诏书示之曰:‘宋光嗣令我杀尔曹。’因相持而泣,遂合谋送款于唐。”
  18. ^ 鉴戒录
  19. ^ 林罕《十在文(代顾在珣作)》
  20. ^ 《十国春秋·林罕传》
  21. ^ 21.0 21.1 《旧五代史》卷七十四
  22. ^ 22.0 22.1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误作王宗弼为王衍弟。
  23. ^ 23.0 23.1 23.2 23.3 《新五代史》卷二十四误作王宗弼为王衍弟。
  24. ^ 《旧五代史》卷三十三
  25. ^ s:奉魏王笺
  26. ^ 《十国春秋·周彦章传》
  27. ^ 册府元龟
  28. ^ 28.0 28.1 《旧五代史》卷五十七
  29. ^ 29.0 29.1 《新五代史》卷一十四
  30. ^ 《十国春秋·前蜀后主本纪》
  31. ^ 《新五代史》卷五将王宗勋误作王宗训